APP下载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跨文化课程的探索

2021-04-13徐军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混合式教学

徐军华

【摘要】处在这个“互联网+”的智能时代,科技和数字信息领域的突破性发展以及更广泛、更深层的多文化交流,都给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网络平台上的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无论是世界各国间的合作发展,还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共赢,文化互鉴,都对我国大学生和国际留学生提出新要求,新挑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混合式教学  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  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4-0057-02

随着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一个“知识智能”时代。[1]单向的教师传输式课堂教学被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线上学习资源和传统教师讲解互补相融,促进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也引导人们更深层地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切实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尤其丰富完善跨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激发国际留学生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致和主动性。

一、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2]它是研究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的学科。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对比、国民性研究、跨文化商务交际、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障碍和跨越障碍的桥梁等几个方面。Linell Davis结合她多年在中国积累的教学、培训以及咨询等多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在2001年出版的《中西文化之鉴》中,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引导,融合多文化多层面的丰富案例,深度解析在最常见的跨文化情景(教育情景、商务情景和生活情景)中的种种跨文化实践,帮助中国学生以及国际留学生深刻理解母语文化和异文化的差异,提高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2021年出版的庄恩平主编的“新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跨文化交际阅读教程》,既有理论阅读引导,也配有丰富的案例解析。对学生而言,在系统地学习跨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在具体的实际案例中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并最终将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轉化为实际跨文化社交和商务活动中所必备的意识和素质。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3]据乔伊斯和韦尔1980年的统计,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其中我国的研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教学模式就有十多种。不同的教育观和不同的时代要求往往会影响教育者们选择不同的教育模式,而国内对于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分类一直在不断地创新改革,以达成适应时代新要求的教学目标。

有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网络课程,事实上不是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简单叠加,它是多种教学形式的恰当融合,如线上大量资源的选择性观看阅读、案例式分析以及翻转课堂等。一些高校团队和信息技术发展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发建立网络学习交流的支持平台,为混合式教学提供“实验基地”和强大的技术支撑。教师的PPT、作业、MOOC、视频、文档等资料整理存储,并且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云端电脑发送课程、作业、考试信息,甚至实时发起课堂讨论,学生可以通过中枢纽带做到实时接收,可以进行信息共享,互相评定,同时云端电脑可以覆盖多终端设备,让教学智能化成为现实。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跨文化课程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习资源、教学媒介、教学策略以及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等各方面都要科学合理的选择、合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给学生高效率、更生动的学习体验。

1.关于网络资源方面,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跨文化课程设置更多地依赖媒体上的数字信息源,“互联网+”不仅仅是辅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演示工具,更多的是借助这个渠道去更宽更深地了解异国文化、传播我们中国文化,以解除文化误会,达成协作共赢。

一些国家因为对中国缺乏足够的了解,以及一些媒体的片面报道,对中国历史、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价值观都存有或多或少的固化印象,如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Chinese people eat everything; Chinese kids start learning kung fu right after they are born. 为了解除这种种误会,为了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美食文化、功夫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等,仅仅依靠文化理论的宣讲和输出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在生活、商务以及教育领域里的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学习者可以借助更多网络平台的节目、纪录片以及微视频制作走进更真实的不同文化世界,而文化传递者也能通过这些真实故事将自己的本族文化输送到网络的各个角落。

高质量文化传播视频为跨文化课程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国大学生和国际留学生,这些互联网时代的最重要的原住民,可以通过这些视觉化的故事讲述方式,将本族文化和异文化的影响力穿越国界,到达各阶层的普通民众,完成海内外的跨文化传播。

2.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理智科学地筛选各类网络平台,从花样繁杂、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有针对性地精选出优质的跨文化资料和话题。对于90后和00后的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大学生,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推荐的文化选材在内容上要内涵和趣味兼顾,阅读和观看形式要更灵活,可以选择在手机、电脑、平板等各种电子设备上操作,甚至可以再次选择性编辑和混合设计。“互联网+高科技”时代的文化传播不能仍然停留在纸张上的文字,宣纸上的绘画,甚至被大众忽视的手艺和技艺,而是要让这些承载着不同文化理念的历史、人物、传统习俗、艺术文学等鲜活起来,生动地呈现在现代人们面前,贯穿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娱乐中,让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学生能自主地学习,甚至热情参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输出和引入。

教师摘选整合的学习资源,可以上传至教学平台,或者在学生的线上分组群里分享资源链接,然后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任务,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文化案例中展示的不同理念,对比本族文化和异文化,找出矛盾冲突,并自主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学生按照分组进行讨论,整理获得的内容和观点。

完成线上教学平台的自主学习任务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传统的课堂讨论中。无论是在线下实体课堂上,还是因为疫情选择在网络会议室,教师都不再是课堂的核心,可以将作业展示和课堂讨论的主控权挪移到学生手里,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更愿意分享展示自己的學习成果,教师提醒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冲突时要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聆听、观察和评价。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惑,鼓励学生将理论引导和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全面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更综合更深层地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邀请有不同思路看法的小组进行辩论,甚至引导多方共同交流和探讨,可以从阅读的材料和观看的视频中引经据典,运用典型案例引出不同思路、不同角度的新论证、新认识。

3.在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分析跨文化案例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本族文化和异文化的传统和文化精神,更要鼓励学生以现代人的视角去重新认识那些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学会以崭新的角度去思考现代新科技创造的新奇迹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要有意识地关注一些文化思维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变迁,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环境下,不同文化间互相冲撞,互相影响,相互融合,在合作共赢中产生的新的文化趋势,都在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处理跨文化冲突的思维。

四、“互联网+跨文化课程“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到:“继续推动高校建设并向社会开放在线课程,促进高校开展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得知,教与学双方都对信息处理和应用技术有相当程度的依赖性。高校教师团队录制上课视频范本,上传分享在学习平台,这只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高质量课件,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向授课层面上,不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的互动参与,没有激励学生的创新思考,混合式教学就仅仅是迈出开始的第一步,尚需科技、教育各界人士的共同协作,推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

因此,很多信息技术研发公司和教育机构都在致力于开发建设多功能的网络学习平台,依托于国家教育政策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全国各高校和教师团队,热情投身于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的教学改革中,跨文化研究者、教学实践者等各方文化传播人士也在制作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文化信息资源,学习者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借助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工具,更自主、更个性化地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深入探讨实践,增强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完成目标驱动的学习任务。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跨文化课程改革和创新将会进入更令人期待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庄恩平.《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阅读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黄育才.《跨文化交际实用英语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9.

[3]王金旭,朱正伟,李茂国.混合式教学模式:内涵、意义与实施要求[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4):7-12.

猜你喜欢

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混合式教学
对Colleen Ward双维度模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浅谈西医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跨境教育中的跨文化适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