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2021-04-13杜猛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双高计划

【摘要】在双高计划之下进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能够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在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满足了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师教学队伍,从而使得双高计划顺利实施。当前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教学成果不足,团队协作较弱,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学校应该完善教学机制,深化教学实践改革,支持企业参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优化教师培养和资格认证的流程,从而提升教师团队的建设能力。

【关键词】双高计划  双师型教师  教学创新  团队建设

【课题项目】广东省哲学社学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路径的研究”(GD20XJY5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4-0013-03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以往单一的人才需求类型逐渐朝向高素质、技术型、创新型人才转变。尤其在当前我国的经济政治速度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供给侧结构改革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人才队伍,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团队创新建设是一个核心任务,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着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提升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够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图片教学资源的束缚,也有利于学校和企业资源的相互转化和提升,使人才培养更贴合实际社会需要,此外,能够通过高职院校、企业、社会团体之前的相互合作将职业教育从学校内部发展成为学校和企业相互融合的模式。

(二)有利于探究创新教学模式

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工作目标是对团队建设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凝聚,推动教学成果转化,这种教学模式摒弃了以往我国高职教育借鉴模仿西方国家经验导致太过理性却缺乏本地特色的教学模式,注重人文关怀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学模式。

二、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困难

(一)缺少明确制度和成熟经验

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高职院校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对于这项工作的规范与制度还不够健全,可以让地方政府、高校、企业从具体工作着手,发挥出引导和监督作用,因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需要明确的任务、基本原则、建设条件等,要为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准确性,同时为教师教学创新和探索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组织内部协调能力不足

双师型教师教学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提高教学团队水平,但是我国教学团队的建设覆盖范围有限,团队合作的基础薄弱,协调能力不够,有很多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是以专业进行分类的,课程的变化导致了工作成员做出了改动,所以并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团队。在团队中有专业教师和兼任教师,兼职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所以团队参与的程度不高,团队凝聚力和对职业的认同感不强烈,而专业教师职称评定、参与团队建设都是对自己教学生涯的肯定,二者之间在团队配合度上难以协调,所以团队整体能力得不到提升。双师型队伍实施的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足够多的双师型是双高计划落地实施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师生比例不协调,随着学校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师数量不足,这已成为日益显著的问题[1]。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未形成

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发展完善,企业参与程度不足,学校的资源配置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想要深入打造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还应该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让企业深入到日常教学中,除此之外,要提供更多渠道将优秀的技术专员输送到学校中,才能够优化学校人才队伍。在学校双向培养、政策提供支持的条件下,企业技术专员才能够以兼职教师的身份进入高职院校,当前没有建立一个开发互动的联系有很多原因,因为政策没有提供支持,对技术人员通过什么途径成为兼职教师没有明确引导,所以高校和企业在操作起来较为困难,所以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只有放开兼职教师进入高校的路径,才能够形成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2]。

(四)雙师型教师引入机制缺乏创新性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主要来自于校企联合培养、直接面向社会招聘、从企业聘用等方式,这些方式有优势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对学校现有的聘用教师通过参加企业实训的方式进行培养的,通过这种途径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其次,直接面向社会招聘是由学校出资聘请符合招聘资格的教师,也是临聘兼职教师,由于这种方式是学校出资聘请的,会增加学校的招聘成本,所以学校给予的薪资待遇和专任教师相差较大。兼职教师的流动性也较强[3]。第三,从企业聘请教师,从企业直接聘请教师是与企业合作的性质,因此招聘的成本较低,而企业专职人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这也是近年来普遍采取的方式。但是这类人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学只是额外任务,因此对于教学理论化知识的研究并不深入,投入在教学研究的工作较少,对职业的认同感不强。基于此,在双高计划的实施之下,高校应该拓宽人才引进的方式,从而优化高校的师资力量。

三、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探索路径

(一)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高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双师型教师管理体系,让教师管理有一定的依据可循,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师管理,高校还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从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实践水平等多个方面出发,按照不同的岗位需求制定科学的标准,将认定程序按照一定秩序明确规定下来,并进行多方面的推广,这样能够筛选优秀人才,为高职院校输送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管理也应该制定配套政策,将职称平等、聘用、考核等制定相应的动态管理机制,让教师队伍流动起来。还应该制定动态的监督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让教师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提升自身素质[4]。

(二)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和企业联系能够使职业教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中,让企业参与到教师培养计划中,从而从最大程度上发挥双元模式的作用,秉持一个提高师资质量的思路开展多项活动。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创新团队建设中,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政府部门还要积极引导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实现校企之间的人才沟通渠道,各个地区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创业中心,加强教育链条之间的衔接。还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合作研发工作以及产品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将经验、技术转化成为课程资源教授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实现双方的互动、此外,高校应该发挥出师资基地的优势,和企业共同制定校企实施计划,明确教师到企业挂职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让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研发、技术创新工作[5]。

(三)科学设计团队结构

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在于构建科学的团队结构,选拔制度要明确入职标准程序,按硬性条件把握教师团队入口,建立相应的专业课程,针对学生的设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开展培训工作,此外,还应该实施1+X证书制度,积极促进课证融通。将职业技能证书和资格证书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学校教师的督促之下尽快取得证书,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立证书改革试点区域,研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制度,让教师学习多项技能,考取多种证书。

除此之外,教师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以往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结合行业发展变化并按照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发挥出学校在人才供给、技术研发、服务创新上的优势作用,推动专业群体和企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个产教融合的育人平台,从而促进专业和产业同步发展[6]。

(四)开展教师专业培训

高校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训,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企业机构协同工件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创设良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渠道,使得不同背景下的教师能够转变一心钻研教学能力的工作模式,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团队协作。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从而使教师超越知识取向,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以及共生理念。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具备教学理论知识,但是行业领域内容的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工作,还可以高薪聘请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对专任教师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或者派遣教师到企业中学习技术经验,在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后,自然可以胜任指导学生的实训操作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建立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机制,吸引教师从事科学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因为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校科学研究工作往往会成为评价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好坏的标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对于教师教学创新、提高院校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科学研究经验,积极探索适应各个地区科学研究模式,让教师的教学研究团队建设与双高计划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对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高计划的背景下,双师型教学研究团队将迎接艰巨的任务。因为教师队伍的建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还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效果,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上的综合实力,所以政府、企业、高职需要共同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学创新队伍。在后续的双师型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科学设计团队结构、开展教师专业培训等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培养教学名师,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可欣,南海.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1):66-71.

[2]田子欣,徐永智.基于“双高”背景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4):123-125.

[3]陈晶晶.“双高计划”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群)“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2):95-97.

[4]叶玉全,张鑫,陈波,谢政.“雙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21(16):70-72.

[5]谭宇,卢德生.“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思考:要素、困境与路径[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1(2):100-106.

[6]郑小龙,陈浩.“双高计划”引领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10):55-56.

作者简介:

杜猛(1985年7月-),男,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双高计划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适应“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
浅谈高职教育教师的发展趋势
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困境与出路
校企合作体制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林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