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式研究

2021-04-13仲蓬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改革措施教学问题

【摘要】经济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有利于为国家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在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依旧存在许多经济学专业的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困难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专门从就业方向、培养模式、办学特点、管理方式等四个层面,分析高校在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关的教育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以此促进学科高速发展,整体带动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经济专业  教学问题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8-0098-02

我国于2018年3月召开了第十三次全国人大会议,会议中明确强调“发展、人才、创新,是现阶段国家建设工作中的第一要务、资源以及动力”。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以发展的目光看待教学工作实施,并将改革创新作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出路,以此源源不斷地为国家输送全能型职业人才,如此才能够助力国家获得更好的发展,并充分唤醒学生身上蕴含的创新基因。

一、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就业方向上看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到社会之后主要存在三种就业方向:其一是社会中各大中型实体企业,参与一些经济类管理工作;其二则是负责经济监管工作,主要在银证监会以及各个地区的事业单位处理事务;其三则是在证券、银行一类的金融机构任职。如今随着国家经济形势整体改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也开始变得更加完善起来,这一变化直接导致社会中的金融机构对于人才的专业水平要求提升,如此也就意味着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面临的就业门槛也高了起来;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更是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发生改变,因此现阶段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反而更加需要新型的会计人才与贸易人才,对于经济类学生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少,从而导致了高校经济类专业学生正面临着就业几率不断缩小的尴尬局面[1]。

(二)从培养模式上看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以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核心,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着理论性过强,并且学科涵盖面虽广,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需求为其开展个性化教学,同时教学内容之间容易发生重叠。这一情况便直接导致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必修课教一遍”“基础课教一遍”“选修课教一遍”“专业课又教一遍”的现象。这种情况不仅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同时也没有合理地分配学生学习时间,使得学生在了解经济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将之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三)从办学特点上看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济类院校由于教学理论性略强的因素,导致学校在软硬件设施的配置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重视不足的现象。例如一些民办类高校由于教学资金不够充裕,因此尚未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教学过程中实操软件、实训基地等实践性课程配置略显不足,因此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创造能力相对欠缺,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仍旧需要经历较长一段的适应时间。

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如一些学校的思政教育课程理论性过强,不仅没有联系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进行教学,同时在课时安排也较不合理,个别院校仅仅在晚自修或周末时间安排思政课程,没有充分将之与专业课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较强,没有深刻了解学科内涵所在[2]。

(四)从管理模式上看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便是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过于宽松,虽然高校管理模式在于强调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尚缺乏自律意识,课余时间不会主动展开与专业学科相关的实践活动,因此造成高校无法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且专业理论与应用实践之间相互脱节,没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创造意识。

二、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紧密围绕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的第一步,首先需要对高校课程体系进行全面重组。除了适当删减一些不必要的理论性内容之外,还需要紧密贴合社会需求来制定教学实践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

例如在大一期间,高校可以主要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帮助学生快速奠定学习基础,同时适当穿插德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在适应高校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对于专业的整体了解,并确立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大二期间,学校应当开展各项专业课程,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与外加交流的机会,以此根据学生需求来培养其职业能力。如学校可以在此期间结合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为学生设置信息技术教学以及计算机编程等相关的教学科目,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别的技能大赛,如“经济学沙盘”“互联网 +”“统计建模”等等,以此在强化学生实操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大三期间,学校应主要以各种类型的实训教学项目为主,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引入丰富的工作案例或财务项目来为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以此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并确保根据企业真实的用人标准来进一步完善自身能力体系;大四阶段,学校应强化就业指导教学力度,除了组织学生到企业真实工作岗位进行实习体验之外,还应当开设不同的心理课程、社交课程、职业体适能课程,全面围绕学生就业需求展开教学,以此强化学生就业竞争能力[3]。

(二)结合教学改革理念更新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化推进,现阶段高校也必须全面调整自身教育模式,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完善经济学理论基础,加深学生对于行业的整体了解。因此面对高校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过强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整改。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1+1”教育模式,通过校际之间的教育信息共享,全面整合与经济管理工作相关的企业工作案例,以此在课程开始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引入,从而避免在课堂一味进行理论简述,而是能够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其次,在教学理念上,高校应重点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此可沿用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探究,以此帮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也能够独立发掘出更加丰富的学科内涵与价值;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高校应改变传统模式下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的考核机制,将学生的实操练习、日常表现、道德品质等方面也一并纳入考核体系当中,从而客观立体地评价学生能力[4]。

(三)依附时代发展特征完善教学配置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无论企业还是相关金融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都已经出现了巨大改变。因此高校应当契合时代发展特征,积极将信息化教学引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当中,除了不断开发网络课程资源以外,还应全面完善软硬件教学配置,从而保证学生的能力体系也随之与时俱进,更容易被市场所接纳。为此,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力度,通过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经营活动的方式,以此来了解企业当前的运营模式与用人需求,并引入企业辦公软件,在开展实训教学项目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不断熟悉操作流程,以此为其就业发展提供更加开拓的空间。

(四)加强思政教育力度,提高综合素养

高校应当以思政教育手段作为强化管理模式的重要契机,通过不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以此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使其在树立远大理想目标的同时,也能够正视学科自身蕴含的丰富价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解读国家“振兴乡村”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引导学生认知自身对于社会的贡献价值,并组织学生走进乡村直接参与一些扶贫项目。如此不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并灌输其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帮助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国家需要的优秀大学生[5]。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总结了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对其实行教学改革措施的相关途径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认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更多人才参与到国家建设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孔丹丹,李文静.基于“双创”视角的应用型高校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BZ学院“微观经济学”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1,12(8):105-107.

[2]罗胤晨,吴华安.民办本科高校课堂“教—学”关系重塑能否提升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基于“区域经济学”课程改革实践的研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22(1):11-17.

[3]王海,沈婧烨,邵晓贵.地方应用型高校土地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究——以安顺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8):137-139.

[4]陈新武,任晓阳.经管类多专业融合仿真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12):187-191.

[5]周静言.应用型本科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跨境电商方向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4):125-130.

作者简介:

仲蓬,男,山东蓬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电子商务。

猜你喜欢

改革措施教学问题
刍议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刍议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浅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