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2021-04-13龚莉
【摘要】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了许多专业技术型人才,但是目前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其发展,本文详细介绍基于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课程体系构建,针对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以及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成展开系列研究,希望为我国学徒制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课程体系构建 研究与实践
【课题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三对接、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專业为例》,课题编号:JXJG-19-74-1。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8-0092-02
现阶段,我国在部分地区高校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开展学徒制试点的发展目标,教育部陆续公布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随着国家和地方的支持,现代学徒制得到一定范围的推广,现代职业教育也积极参与到学徒制度的改革浪潮中来。
一、现代学徒制改革的目的及要求
(一)现代学徒制改革的目的
1.转变学生身份。相较传统的单一式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学徒,身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为学生,要努力完成学校制定的学习任务,包括学校教育中的理论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等;作为学徒,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培养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现代学徒制的学生需完成学校和企业各自的培训任务。
2.改变培养目标。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质的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不再是传统上培养技术工人那么简单,而是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专业型人才。过去的师傅带徒弟主要是指师傅带领徒弟在职场训练中直接获取职场经验和技能,并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徒弟掌握生产技能成为操作熟练的工人,这种师徒方式导致徒弟的理论知识非常欠缺,不利于今后的职场发展。现代学徒制主要是结合时代需要培养综合性的高技术型人才,通过学徒的身份获取职场技能,以学生的身份获取岗位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借助学徒和学生两个阶段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职场技能和综合素质,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实现长远进步。
3.转变学习方式。传统的职业教育侧重于课堂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是纯理论性知识,记住的是概念性的东西,缺乏经验性技能,导致就业后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严重后果。传统的学徒制度也主要是师傅带徒弟现场演示和手把手教学模式,师傅传授自身经验使徒弟获取职场技能。现代学徒制将二者有效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职场技能。
4.增强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同现代企业的合作,但是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校企合作中缺乏相互监督,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低,对学校人才的培养需求不敏感,进而导致高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企业不关心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此循环严重制约社会发展。为了消除这种现象,校企合作还需加深紧密程度,企业参与到学校课程设置中,高校深入了解企业人才培养计划,以此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二)现代学徒制度改革的要求
1.课程目标设计中实现表现性与生成性统一。高校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是制定适宜的课程目标。现代学徒制教学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学,现代学徒制更加侧重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教学过程更真实化和情境化,也符合企业对专业型人才能力的需求。高校根据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基础教育力度,明确教学重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始终都在变化着,再加上实践方式、岗位技能要求的改变,高校以往的普遍性教学目标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设计新的课程目标,以此达到表现性和生成性相统一的目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将课程目标设计中的表现性和生成性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完成学习的转换、衔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开发潜在的隐性课程资源。根据教学模式,高校职业教育课程可分为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一般而言,我们将编入选用教材、教学大纲、学生自主研习的课程称之为显性课程。而将教材、教学大纲中未体现的内容以间接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对知识内容进行重构的这类课程统称为隐性课程。现代学徒制的推出,使得显性课程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考验,再加上学徒制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为隐性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隐性课程体系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能、职业规划、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能力。现阶段,校企合作、学徒制试点越来越多,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突出自身特点,不能千篇一律。
3.组建一支校企互聘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是整个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课程的设置要紧贴企业需求,这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不仅需要符合国家专业标准,更要紧贴企业岗位标准,校企双方的师资队伍通过有效沟通,搭建好技能分享平台,共同设计好基于企业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内容,学校教师通过了解和体验企业工作岗位后,对教学技能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了教师的动手能力,也能更好地创建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企业师傅通过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讨,了解了专业技能点和知识点的分布结构,双方共同努力打造校企“双师双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对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体系重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课程开发要兼顾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企业课程被放到同高校课程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学校主要承担理论知识、文化教育的重任,企业主要承担学生企业职能、实践操作等能力的培养,二者融合,共同为社会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计越来越完善,逐渐成熟稳定,而企业课程设计还存在缺乏针对性等短板,这就需要企业课程设计创新拓展,更好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二)建立文化理论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效对接
现代学徒制强调课程开发,实行双证教育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建立文化理论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效对接有利于学生短时间内取得岗位从业资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在课程设计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坚持工学交替的序化原则
工学交替倡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交替进行,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这也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是多样化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工学交替教育,比如可以在某学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在下学期培养实践能力,二者也可以同时交替进行。但是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不能人为地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只有将二者有机地融合,才能保证学生掌握全面技能,实现校企联合的目的。在现代学徒制度下的课程体系设置要表现出序化原则,学生可以在工学交替的序化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构成
(一)通识课课程结构
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加强通识课结构设计。通识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理论认知,通过理论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相应的学科建设,进而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学生还可以借助通识课对社会需求、职业规划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求职意向,形成职业道德意识。
(二)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结构
高校关于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核心技能以及企业文化三个方面。有效划分系统模块,有助于高校基于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构建相关课程体系。针对不同能力的培养,需在课程设计中重点突出,提高课程传授效率。另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校企的进一步合作,企业要为学生实践创造机会。只有加强校企合作,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才能增强学生的岗位能力。
(三)职业素质课程结构
职业素质课程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相关课程。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职业素质课程设计要重点突出学生职场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高校一边学习通识课程的知识,一边在企业学习职业素质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同步参与到企业岗位实践中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实习情况,制定详细的未来职业规划。
(四)顶岗实习课程结构
顶岗实训课程也是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顶岗实习是指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去,与企业员工承担一样的岗位职责和任务。顶岗实习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实际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并非集中设计和实施。理论上,顶岗实习过程可以和理论知识学习同步,通过工学交替的序化原则展开顶岗实习或者稍微晚于理论课程。此点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及其他影响因素加以确定。
四、结语
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展开高校专业课程体系構建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和企业应当加强合作,深化现代学徒制的应用,根据现代学徒制改革的目的及要求,遵循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以此来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推动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慧.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3)
[2]吴新杰,吴劲松.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5(1)
[3]夏兴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设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1)
[4]张国俊,郭砚荣.高职机电一体化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1)
作者简介:
龚莉(1983年-),女,汉族,江西南昌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