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2021-04-13金英喆武圣松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吸引力困境

金英喆 武圣松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范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增强。然而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本文从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网络环境等三个方面,对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教育者的解释力不强、受教育者的排斥或对抗、网络话语场带来的挑战等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課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困境  吸引力  解释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2-0176-02

“形势与政策”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当前形势,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促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渠道,对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困境

1.教育者的解释力不强

受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和相关教育者的职业身份所限,形势与政策课易呈现出两种极端不良倾向。一方面,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者的工作职责是传递和阐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其言行举止必然要维护党和国家意志,必须传递已经被规范的知识,必须摒弃带有“本我”,“自我”的个体性话语。这就导致相关教育者只是被动地对教学专题的相关概念和事件进行文本式、独白式的阐述,不能从自我经验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件文本进行结构和分析。这样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式严重脱离受教育者的社会生活实践,忽视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精神世界,不能对大学生内心关注的问题作出深刻解释和正确引导,仅仅停留在严肃的意识形态层面,从而导致课堂缺乏解释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难以对于学生形成吸引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评估和学生“满意度”的评价直接挂钩,受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的影响,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呈现出过度娱乐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一些教育者为迎合学生,过度追求教学方式的创新,忽视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真正目的,使课堂变成了满足学生猎奇、看热闹的心态,充斥奇闻轶事,负面导向的“综艺节目”。这些教学方式忽视了形势与政策课培养目标的政治性、育人性,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以及教学结构的系统性,很难形成有说服力的形式与政策教育,更谈不上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性作用。

另外,形势与政策课内容跨度大,各学科知识交叉性强,对教师专业学识要求较高,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师都由从事行政工作的干部或辅导员来兼任,教学精力极其有限,再加上受自身专业及教学能力所限,较难在形势与政策的分析上产生一定影响力。

2.受教育者的排斥或对抗

第一,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少受教育者群体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单纯是为就业服务,因此对实用性知识和技能高度重视,对具有隐性知识功能的学科漠视甚至抗拒。部分受教育者认为形式与政策课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没有任何价值和帮助。第二,“后喻文化”背景使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受到了一定挑战。随着当今人类获取知识信息途径的多元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传统背景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鸿沟在信息时代不断缩小,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面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甚至高于教育者,出现了反向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弱化和消解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者的知识权威和角色权威。在此背景下,受教育者不可避免地会对教育者的知识传授产生抗拒和排斥。

3.网络话语场带来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属性是对主流社会意识的主导性和权威性,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话语权力中心的分散,权威性的消解,个性化、多元化语言的形成提供了平台,从而对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构成了极大挑战。第一,网络话语场消解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的主导权。网络话语场中存在多元化语境,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想,在不良用心者的精心包装和推波助澜下,生成了各种话语陷阱,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和权威性。例如,大学生独立性、批判性、叛逆性心理本就日益增强,再加上某些社会极端思潮和思维的猛烈冲击,极易形成对立,否定的思维定式。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高校受教育者不可避免的会以防卫、对抗的心理去面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一切价值传递。不相信正面宣传的,相信负面批评性的事物。第二,网络话语场增大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吸引学生的难度。在网络大数据的影响下,个人在成为数据共享受益者的同时,也成为“信息茧房”的受害者。通过大数据分析推送的信息,使大学生只根据自己的偏好去选择个体愿意相信的信息,拒绝接受与自己认知不同的信息,这种排他性心理给形势政策教育的深入人心增加了难度。同时,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宏大、理性、严肃的叙事方式截然不同的娱乐性、非理性、个人化,情绪化的信息在新媒体大行其道,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构成了一定风险。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困境的纾解路径

1.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第一,要提高相关教育者的职业素养。要严格遵循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政治指向性,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走向和教育部大纲进行话题设置,慎用话语权,在严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去独立行使话语权。第二,提升教育者的教学能力。提高对思政教师的重视程度,提升待遇,加强关怀,提供全方位支持。形势政策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课程内容变化快,备课耗时耗力,教学工作量较大,因此,学校要建立常规化与制度化的教育者定期培训制度,促进教师知识结构及时更新,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竞赛、理论研讨等活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及经验的交流共享,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第三,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针对教学专题选取案例时,要同院校及授课对象的专业紧密结合。例如针对医学院学生授课时,案例选取应优先考虑钟南山,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等为中国卫生事业作出贡献的医学人物及事件。另外,要增强教育的话语方式的亲和力。教育者不能把课堂作为表达对国家政策不满,肆意发泄情绪的个人窗口,在自己的话语体系里自说自话,使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变为话语的单向灌输和规训。要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话语系统的融合区域,将形势与政策等“文本式”语言整合转化为生动具体活泼,极具感染力、吸引力、接地气的课堂教学语言。

2.拓宽与丰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载体

一是高校应重视利用特殊的时间节点举办与形势政策相关的学术和校园活动,例如合唱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征稿活动、主题班会、学术讲座、宣讲大赛、新闻联播进校园等各种活动。二是把形势与政策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好社会实践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例如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周末,就地取材,充分运用本地红色教育和实践资源,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选定并完成实践课题,由社会的旁观者成为社会的真正参与者,在深入社会,深入群众中切身感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三是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应主动寻求与当地城市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等各种性质机构的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合作,学校在这些机构的支持下实现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而实践单位也获取了一定的人力资源,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形成了双方互惠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例如,将经济发展、就业与形势政策教育进校园服务活动充分结合。通过宣讲党中央、国务院和本省当地的重要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特别是针对大学毕业生最关心的就业创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读。既有宏观政策方面的指导,非常“接地气”,又让毕业生增强了就业信心,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国家建设的一线、基层,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3.抢占“微”平台的主要阵地

在当前网络时代新形势下,应寻求不断开辟形式政策的网络教育新途径。除了线上网络教学,还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进行内容上的创新与建设,将国家政策,时政热点等通过直播、短视频、新颖有趣的文章等学生更易接受的形式予以传播,以更直观、更便捷的途径达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最终目标。例如抖音直播为国家反诈中心APP的登顶下载榜就起到了不容小觑的巨大作用。官方以直播连麦PK这种更适应新媒體的传播语态方式,把严肃的反诈骗宣传用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深入人心地传递给了观众,官方玩梗让大家印象更深刻,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因此,“微”平台在普及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国内外新闻,校园新闻时,可将传播内容制作成视频、漫画、插画、搞笑段子、微信表情包等,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同时可提供相关新闻及电子书的链接,例如《人民日报》《求是》等,拓宽学生了解国内国际大局以及党和国家政策的眼界和思维。

参考文献:

[1]易小兵.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力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8.

[2]高萍.大学生形势政策观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3]姜子敬,程雯婕.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9).

[4]胡森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4).

[5]黄杨希,黎微,杨浩,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形势与政策关注度的路径[J].吉林教育,2021(8).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吸引力困境
跟踪导练(三)4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