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民族歌剧”的探索研究

2021-04-13刘戈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当代中国传承与发展

【摘要】我国的民族歌剧起步较晚,至今仅走过百年的历程;但是,作品丰富、硕果累累,深受群众的喜爱。在多元文化发展迅猛的新时期,民族歌剧的发展、推广受到严重的冲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民族歌剧的创作、人才培养、推广模式等。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当代中国新形式下推广民族歌剧和培养民族歌剧的相关人才;即“校园民族歌剧”的探索。让民族歌剧走近大众,让大众走进民族歌剧。

【关键词】校园民族歌剧  当代中国  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2-0169-03

中国民族歌剧从诞生到现在,经过了不算漫长的百年之久。尤其是近十几年,民族歌剧的创作出现了问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制约了民族歌剧的推广。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发展迅猛,各个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但是,令我们担忧的却是,国家、政府给予文化产业足够的重视和大力的扶持,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可是,创作出的文化产品无法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需求,尤其是高雅艺术,民族歌剧就在其中。这一点恰恰应证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

根据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结合我国人民群众审美的客观水平和需要,我们致力打造民族化的经典歌剧作品。并且,为了便于传承、发展、推广、传播经典作品,我们更加需要将这些作品制作成“小而精”和“精而优”的艺术作品。“校园民族歌剧”正是在此契机下应运而生,它“重艺术轻技术”,中国观众熟悉作品的内容,适应其推广模式,最终能够接受和喜欢“校园民族歌剧”这种形式。真正做到民族歌剧大众化,使歌剧融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族歌剧不仅是时代的反映,生活的镜子;还是人生的再现。与形成的初期相比,它的发展规模已经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使国人为之兴奋和骄傲。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提出提高国家软实力,重点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来,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就其发展现状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艺术永远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它才能够走出低迷,再塑辉煌。

对于中国而言,歌剧是一种“舶来品”,不是源自我们的沃土、土生土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歌剧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的这一百年里,可以说是经历坎坷,饱受磨难。中国民族歌剧在借鉴西洋歌剧的基础之上,融合了中国本民族的元素,使用民间戏曲和民间音乐等,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中国民族歌剧的民族性依然不够鲜明、突出。我们想创作一部优秀的民族歌剧,就必须抓住民族歌剧创作的“魂”,就是:包含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包含人们的喜怒哀乐、人生观;甚至包含人们的丑陋、愚昧无知或是种种不幸,将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一句话,就是能够使用民族的元素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使用的民族元素是为歌剧服务,而不是束缚歌剧。只有在作品中蕴含深厚的民族性、民族情感,并且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的作品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才有意义和价值,才可能走出国门,被全世界认可和关注。

其次,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问题。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从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方认为,西洋歌剧就是从国外传入中国,因此中国民族歌剧应该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创作,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另一方认为,中国戏曲有百种之多,是中国民族歌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应该更多地向中国传统音乐靠拢,拒绝吸收西方歌剧有益的文化元素,走“全盘本土化”的道路。正是因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两条不同的道路,致使一些民族歌剧创作者的思想受到影响、禁锢,甚至背负了沉重的包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阻碍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再次,中国民族歌剧生存的问题。中国民族歌剧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更加无法盈利;因此,它被生存问题所困扰。究其原因,除去民族歌剧创作出现的问题,音乐消费者(三度创作)不足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各个创作团体试图走高成本、大制作的路线,没有考虑到音乐消费者是否能够承受,是否愿意买单。当然,这也与之前国家的政策有很大关系,滋生了很多高成本、大制作的作品由政府买单。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各个产业都将规范发展,融入到市场经济。所以,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找到适合的解决办法,将民族歌剧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二、“校园民族歌剧”的探索

1.“校园民族歌剧”的概念

“校园民族歌剧”——与传统的民族歌剧不太一样,主要表现在:演出形式——剧中的人物角色少,使用很小型的乐队,演出人员多为在校师生;舞美也比较简单,演出时间不长(一个半小时左右)。演出内容——经典的文艺作品,能够传递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等;更加容易被观众接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最重要的一点是制作成本低,便于演出和推广。

“校园民族歌剧”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传统的、大型的民族歌剧传承、浓缩、提炼、节选编配,使民族歌剧更加方便演出、传播,大大增加了受众面。“校园民族歌剧”不追逐华丽的舞美、演出阵容的强大、巨额的投资等;只关注故事内容的表达、情节的渲染和音乐本身的魅力与观众引起共鸣,使观众感受真正的民族歌剧,享受到民族歌剧带来的愉悦。由于演出的规模和形式比较简单、灵活,受到更少的限制,因此,更加容易演出,特别是巡回演出。使民族歌剧走近观众;同时,使观众走进民族歌剧。因此,“校园民族歌剧”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机会感受音乐,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三度创作的机会,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提升音乐修养的机会。当然,长此以久,整个中华民族的音乐素质得到提高,音乐普及教育得到实施。

2.“校园民族歌剧”的探索

“校园民族歌剧”是一个新的演出形式,因此国内关于“校园民族歌剧”的人才培养和推广模式的研究比较缺乏,特别是高校对此概念的探讨与实践更加缺乏。将“校园民族歌剧”带入教学中,实施课程化,还沒有高校进行尝试。但是,在其中不乏经典作品的出现,和尝试“校园民族歌剧”的人才培养与推广模式的先驱。最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9月份,由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改编的歌剧《伤逝》校园版——《紫藤花》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连演4场,指挥界泰斗郑小瑛老师指导创作,并且亲自指挥;著名导演李稻川任导演。此剧还在福建省多所高校巡演,受到各界好评。

《紫藤花》(歌剧《伤逝》的校园版)以简约的小制作室内歌剧形式上演,介绍一部可以走进校园和基层大众的民族歌剧精品。歌剧《伤逝》改编自鲁迅1925年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由施光南先生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创作,同年在北京人民剧院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音乐界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发展“校园民族歌剧”的现实意义

1.打造校园经典艺术作品,杜绝文化资源浪费

当今,在全国各省市歌舞剧院纷纷花费大量人力、财力上演“应景”歌剧作品,但演完之后就荒废一边,从而引起了文化资源与艺术人才的浪费。“校园民族歌剧”由于自己的特点,制作费用少,演出成本低,演出灵活、便捷,所以,能够多场次的演出或巡演,可以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经典的民族歌剧,扩大受众面。能够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2.普及民族经典歌剧艺术作品

除了探索总结“校园民族歌剧”对艺术人才的整合培养模式以外,也力求在将“校园民族歌剧”推上舞台时达到可以普及中国民族经典歌剧作品。其实,绝大多数观众通过感受民族歌剧,了解音乐的常识,都能走进艺术的殿堂,去体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去感受其无穷的艺术魅力。最终,达到音乐普及教育的效果,提升了全面音乐素质与修养。这也是“校园民族歌剧”推广的最终目标。

3.“校园民族歌剧”的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相结合

“校园民族歌剧”的人才培养相当重要,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演职人员的培养;还有一个部分也不容忽视,就是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部优秀的民族歌剧不仅仅只需要经典的文艺作品作为蓝本,更加离不开优秀的歌剧编创人员、导演、指挥、艺术指导、舞美和演唱、演奏、舞蹈等人员。“校园民族歌剧”更是如此,突出小制作的精品,尤其体现“重艺轻技”,并且,受众面更加广泛。

4.推广高端艺术的“本地化”运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指示精神,引领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民族歌剧”不仅立足于本校推出创新的高雅艺术品种,更重于探索将此艺术品种推广到全国的高校中,从而实现高效、节约的“本地化”运作模式。

5.实践科学的艺术排演流程

将当前世界通行的歌剧排演科学流程引入“校园民族歌剧”的创作、排练之中,建立起标准化的歌剧工作模式,从基础上提高我国歌剧的表演质量和工作效率。即演员首先自己做好功课,然后才与音乐排练指导合钢琴伴奏,学习如何准确读谱。之后,再接受指挥严格的音乐作业(包含独唱、重唱);并正确地背谱演唱,这时才在导演和音乐排练指导下进行排戏。然后,才能与指挥和乐队进行严格的、不带戏剧表演的“座唱”。最后,才能进入带戏剧表演的分场合乐、连排、彩排。由于前期已有了扎实的音乐作业,这时的合乐和彩排就能保证音乐戏剧表演的高质量,也能扎扎实实地培养出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高端歌剧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小瑛.让歌剧走近大众,让大众走进歌剧——谈“歌剧中心”上演的《紫藤花》(歌剧《伤逝》校园版和《茶花女》(中文版)[J].《艺术评论》,2012年04期

[2]鲁娜.《紫藤花》探路校园歌剧[N].中国文化报,2011-9-27

[3]沈旋.西方歌剧辞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12月

[4]杨咏.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音乐, 2007年01期

作者简介:

刘戈(1979年7月-),男,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现任职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长期从事音乐教育、音乐文化艺术、中西方音乐史研究。

猜你喜欢

当代中国传承与发展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反思当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构建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浅析当代中国中学德育的风险和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