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04-13陈飞
【摘要】结合地质工程专业地质灾害防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课程思政教学的核心内容。围绕地质灾害防治课程思政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案,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教育中,课间十分钟在黑板上写励志诗词或名言、在介绍专业知识时引用古诗词、每次课创作一首藏头诗作为课堂小结,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 地质灾害防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江西理工大学“课程思政”课程改革项目(2020-01):地质灾害防治;江西理工大学教改课题(XZG-17-04-37):面向“校企深度融合下”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2-0049-03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学校、教师、课程均应“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3],“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變,给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有助于实现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之间的融会贯通[4-6]。
地质灾害防治课程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地质灾害防治课程思政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是地质工程专业高年级专业课,课程系统地讲述地质灾害地质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介绍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地质灾害减灾对策。详细论述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沉降等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形成条件与机理、影响因素、发育规律和危害方式,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与减灾对策等进行系统介绍。
在地质灾害防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地质灾害防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中国特色社主义的“四个自信”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法治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拼搏奉献精神,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精神风貌。
2.地质灾害防治“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
2.1课程思政实施的措施
(1)课堂教学
在地质灾害防治课程的各章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工程案例,这些案例有我国成功的重大工程典范、有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校友的成长过程等。
上课前和同学交流,充分了解所授课程班级同学的的思想情况、班风和学风情况,特别是了解学生是否有学业警示情况、玩电子游戏、心理异常等,以对这些同学进行课堂内外重点帮扶。
课程评价由过程性评价进阶到可持续发展评价[7],将学生课堂表现和平时表现、专业课老师所掌握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如纪律情况、精神风貌、课外参观时的表现等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采取教师讲授、案例教学、学生讨论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2)两节课之间的课间十分钟
每次课第一节课下课后的课间十分钟,教师在黑板上默写一首古诗词或励志名言。第二节课上课时用1分钟讲解写的古诗词或励志名言。
(3)课外
组织学生参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项目,向学生推荐地质灾害防治专业、古典诗词、哲学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由学生课外阅读。将专业和思政相结合布置成学生平时的部分书面作业。
2.2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的教学方法
(1)结合工程案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四个自信”教育
在教学案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教育,“地质灾害防治”课程思政重点案例见表1。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教育
通过介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发展历程,结合我国重大工程以及我国企业到国外做的重大工程案例等,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通过介绍地质作用形成的秦岭、武当山、太行山等秀美山河,增加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介绍舟曲泥石流案例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抢险救灾的过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团结奉献精神。
通过介绍电影《滑坡》片段,介绍主人公的共产党员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拼搏奉献精神。
通过介绍万州滑坡防治工程、国家投资将滑坡体改造成杨梅基地让农民增收的案例,增加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介绍我国多部门联合协作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案例,展现专业技术人员的敬业和拼搏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拼搏奉献精神。
通过介绍介绍汶川地震抢险救灾、舟曲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案例的英雄人物事迹,教育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热爱集体、助人为乐。通过介绍勘察大师范士凯的成长经历、敬业案例,教育学生要努力拼搏、诚实守信,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介绍FAST国家射电望远镜及台址勘察测试技术,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科技方面自主创新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通过介绍我国二滩电站、小湾电站等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增加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介绍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心怀人民,吃苦在前,带领大家修建淤地坝,学习习总的家国情怀、一心为民的精神。
(2)通过诗词,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向引用古诗词、每节课创作一首藏头诗作为课堂小结,使学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激发学生阳光向上的热情。
如在上《第六章 滑坡》的“第一节 滑坡概述”这次課时,在介绍泰山的雄伟时引用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在介绍黄山的秀美时引用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漫游黄山仙境》,在讲述滑坡的危害时引用了“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在介绍崩塌的危害时引用了“山崩云惨惨,河决水茫茫”——王冕《漫兴其二》,如在讲授岩体拉裂与蠕滑的关系时引用了“火生於木本藏锋,不会钻研莫强攻”——张伯瑞《绝句》。
每次课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创作一首藏头诗作为课程小结,如在上《第六章 滑坡》的“第一节 滑坡概述”这次课时,这两节课重点介绍边坡变形破坏的机理,拉裂和蠕滑变形如果发展下去很容易形成滑坡灾害,因此写了一首作为课堂小结的藏头诗《拉裂蠕滑 防微杜渐》:“拉朽倒山防御牢,裂石流云微察毫。蠕变难敌杜武库,滑塌早治渐解袍。”,每句第一个字联起来是“拉裂蠕滑”,每句第五个字联起来是“防微杜渐”。
3.将思政内容融入各类教学资源
(1)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对地质灾害防治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教学大纲分成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等四部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中明确了课程除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外,还提出了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政工作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学内容中和教学进度安排中明确了课程思政的知识点和育人环节。
(2)编写课程思政教案
重新进行了试点课程教案的编写,以2节课为一教学单元,共20次课,计40学时,编写了共20次课的教案。在教案中明确了每节课课程思政的内容、每次课的课间在黑板上板书默写一首诗词或励志名言。
(3)总结典型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中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课程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对典型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
(4)精选影像资料
在教学PPT中插入了教学视频40个和工程案例图片212个,在讲解专业视频和图片的同时紧扣“课程思政”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5)传统文化教育
在教学中,除注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每两节课的课间在黑板上用粉笔默写一首诗词或励志名言,诗词分为爱国篇、劝学篇、励志篇和生活篇四类,如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宋代岳飞的《满江红·遥望中原》、唐代李华的《春行即行》、唐代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唐代许浑的《咸阳城东楼》等。
课间休息时经常为学生播放民乐、轻音乐等视频。授课过程中紧扣教学内容引用古诗词,20次课共引用古诗词128句,创作藏头诗20首作为课堂小结。
4.教学成效
地质灾害防治课程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上努力做到“四个融合”:融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为一体,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科研和实践为一体。课堂案例教学方面,通过引入问题,激发了学生课程兴趣。通过演示和案例,使学生思考难点,提升了学生认知能力。通过讨论和分析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爱国、奉献、拼搏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在案例中引用古诗词、创作藏头诗作为课堂小结,使学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政治思想、精神风貌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爱国爱党,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纪律得到加强,班风、学风实现好转,到课率高,学生上课听讲认真,课堂气氛较活跃。
5.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课程通过将思政要素融入专业教学内容,重新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资源,将专业课的知识点和政治方向、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德育内涵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整合,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课堂内外始终弘扬主旋律,做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坚持各个环节的育人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方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延.新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模式探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27-130.
[2]夏丽莎.融入课程思政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以《工业安全》课程为例[J].广东化工,2021,48(1):245-246.
[3]罗恒,邹优敏,朱音,班建民.通信原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7):171-172
[4]刘亦晴,梁雁茹,许春冬.“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调查和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0,41(4):88-92.
[5]赖章盛,黄彩霞.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生态文化的构建[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39(4):1-6.
[6]曹柳星,贺曦鸣,窦吉芳.“新工科”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实践——面向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主题式通识写作课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24-30.
[7]潘小青,李玉晓,侯春菊.大学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变革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0,41(6):83-86.
作者简介:
陈飞(1969年-),男,湖南邵东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地质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