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先行者:陈望道与《作文法讲义》
2021-04-12张好
张好
内容摘要:陈望道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先行者,在教育领域多有建树。《作文法讲义》集中表达了陈望道先生的写作教学观,详细、全面地论述了文章的写作技法。本文在分析《作文法讲义》写作背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作文法讲义》所蕴含的写作思想,探讨其当代价值,以期对现在语文作文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陈望道 语文教育 《作文法讲义》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或许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停留在墨汁的味道,但他作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千千万万的学子都或多或少享受着他的研究成果。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并在哲学、美学、伦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高成就,也是语文改革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为促进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标准化、科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陈望道:语文教育与文学研究
1.学术视野广、学术作品丰
陈望道先生的学术视野非常开阔。当时普遍的社会思想还是较为封闭落后,而陈望道先生就早在1915年毅然前往日本,抱着求同存异的心态学习研究日本的相关专业知识,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知名院校都留下了先生的足迹,并对日本较为先进的文学,哲学和法学都深有研究。[1]在此期间,他还认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学术总是相通的,陈望道在1919年学成回国后,学术研究兴趣愈发浓郁,除之前学习的学科外,更是对写作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新闻学、美学等多个方面都颇有造诣、深有心得。此外,陈望道先生的学术作品也十分丰厚。他所著作品,除影响很大的《作文法讲义》、《美学概论》、《因明学》、《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外,还有《陈望道语言学论文集》、《恋爱、婚姻、女权:陈望道妇女问题论集》。[2]此外,陈望道的期刊论文更是高达近270篇,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民国日报》、《太白》、《光明日报》等38个期刊上。
2.积极的教育改革者
回国后,陈望道先生失望的发现国内社会形式动荡,大部分青年对自己、对国家没有一个积极的认知,还在处于囫囵吞枣的阶段。于是他便毅然决然,积极得参与到教育改革中。1934年,越发越多的文学大拿和优质青年发现了社会的困境,“文言复兴运动”也犹然而起。陈望道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并没有旧社会文人的那种“各扫门前雪”的心态,积极号召友人,发起了一度掀起热潮的“大众语运动”,同时创办《太白》半月刊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加入其中。陈望道通过撰写多篇文章来向大众宣传大众语,提倡使用新标点、新文法、新修辞,强调白话文的生活实用性,并且主张建立“大众语”和“大众语文学”。1938年,陈望道又组织和领导了上海的语文运动。前后发表多篇论文来探讨拉丁化新文字的理论和改革试验,同时还编制了《拉丁化汉字拼音表》。[3]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之后,陈望道先生被国家委以重任,致力于我国的文字改革和普通话推行事务,让更多人可能更好更快更直接的学习知识,为社会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现代汉语的标准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创新的教育研究者
陈望道先生的研究思路较为超前,这可能也和他早期的留学经历有关。相较于同时期其他学者,陈望道非常强调学术研究的创造性,认为文学的灵魂就在于创造,提倡“文学重在创造”。当时陈望道先生也拿下了诸多“第一”。其中著名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中文译本就出于陈望道先生之手;《作文法讲义》也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作文专著;而《美学概论》更是我国最早研究形式美学的专著之一;《因明学》则是我国首部使用白话文所著的相关作品;《修辞学发凡》更是直接跳过旧言论,提出新的修辞理论,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规范性的修辞学体系,奠定了现代修辞法的基础。此外,除了高深的科学研究成果之外,陈望道先生也极为“接地气”,在教育教学的第一前线挥洒汗水和热情。自1919年留学回国,陈望道就在多个城市、诸多名校先后任职,桃李满天下。其中便包括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中华艺术大学等诸多学习。
二.陈望道与《作文法讲义》
《作文法讲义》是陈望道在上海所著的首部书,也是系统地向青年学生传授作文写法的第一本专著。1920年9月,陈望道受友人邀请,到复旦大学国文部开始任教。为了更好地教学,陈望道写了《作文法讲义》一书,同时刊登于《民国日报》副刊上。该书前前后后连载了将近五个月的时间,1922年,由民智书局正式出版。
(一)《作文法讲义》的写作背景
1.自身素养
任何作品的诞生都与作者自身的素养密不可分。首先,陈望道先生拥有深厚的文化知识。他虽然出身于一个农村家庭,但他的父母在他年幼时便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要求陈望道学习国文、数学、外语、理化等。此后,陈望道又留学日本。在日本,他不仅系统学习了社会科学更是对自然科学也颇感兴趣。这为陈望道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知识,也为他写作提供了知识来源。其次,陈望道先生拥有严谨的治学理念。陈望道写文章,总是在文章写好之后反复查看、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才会发表。他的《作文法讲义》就是这样被修改出来的。陈望道严谨的治学理念为其写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2.国内环境
20世纪20年代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的时代。这一时期,西方流传入国内的专业术语、专业理念对我国现代写作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加速了以文言八股为主的传统写作学理论的瓦解。但是,新的写作文体还尚未形成。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为现代语文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学习内容和工具,为现代语文教学指明了价值方向。陈望道深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他强烈反对八股文,极力主张使用白话文。陈望道在《作文法讲义》中建构了一种与传统写作理论截然不同的现代写作理论。
3.国外理论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外国思想对陈望道的学术思想產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马克思主义。陈望道在日本求学时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此后,陈望道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应用于《作文法讲义》。其次,杜威的实用主义学说也给陈望道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1920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在中国掀起了狂潮,陈望道的写作思想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陈望道在《作文法讲义》中的许多观点都带有实用主义的影子。
(二)《作文法讲义》的写作思想
陈望道先生的《作文法讲义》最早是在《民国日报》的副刊上连载的,于1922年由民智书局正式出版。陈望道先生在《作文法讲义》中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理念,科学地论述了文章的构造、体制和美质。
1.真实的写作态度
陈望道先生在第一章“导言”明确提出自己的写作态度——真实。真实的作文态度是写作的基础。陈望道主张在写作时,必须确保在意思和文字上保持真实的态度,反对作文中的“技巧主义”和“情绪主义”。所谓“技巧主义”是指写作时刻意地过分加工所描绘的事物;“情绪主义”是指写作要求以符合事实的写作为好,不能只逞自己之兴致而为,它和写诗是不一样的。写作必须力求真实,就是要力求吻合事像。所以应该反对“雕琢”“涂饰”“铺张”“空泛”。
2.遣词造句的重视
写作首先要从选词造句开始。第二章实际是个总纲,说明陈望道先生要在本书解决的问题:文章的构造是由词、句和段组成;文章的体制则是指文章的划分,包括五种文体;文章的美质就是告诉写作者什么样的文章是美的。作文要重点考察词语的选择和段落的安排。为了保持文章的文质就要重点研究段、句和词。于是,陈望道先生在第三章研究了选词,这里显示了他的立场,他提出要辨别词的可用和不可用。对于两类词要“避去”:不纯粹的词和不精确的词。“不纯粹的词”主要是指“死语”和“滥造语”之类的词。例如“四书”“五经”中一些词或者一些文言中流行的词属于“死语”。这个观点和胡适完全一样,也是五四时代一批新文学倡导者的共同立场。过分西方化的外来语和小说中强行创造的词语就属于“滥造语”。“不精确的词”则是指词语晦涩暧昧,别人容易误解。对于如何积累词语,陈望道提出的办法是“蓄积”,多读各种书、名人的文,写作时要懂得选择词语,还要多翻译外国文和古文。在写作用词的选择上,他要求数量适中,反对残缺、芜杂等毛病。
第四章“造句”则是从句子角度讨论如何写好作文。这里包括句子的长短、骈散、张弛、位置。对各种类型的句子,陈望道提倡都要适当,要视文体和表达需要而定,并且举例说明。总之,句子无论长短骈散张弛都要自然清楚。
第五章则是讨论段落问题。陈望道先生首先讲解几种分段方法,有以空間位置为标准、以时间顺序为标准、以逻辑顺序为标准、以事件的纲目为标准、以说话的人物为标准。这些分类几乎涵盖了现在作文教学关于分段的基本内容。
3.文体的划分
该书以“旨趣”为基准,构建文体的基本分类框架,将文体划分为五大类型。第六章重点研究了“记载文”。第七章则是“纪叙文”。“记载文”是记载存在空间的所有场景和情况的文章,包括科学的记载文和文学的记载文两种。科学的记载文要注意事物的次序,从起到终,从大到细都要有条有理。文学的记载文要注意两点:一是须写得丰满,无论写人还是写物。二是须写出个性,无论人或物都有不同特点。“纪叙文”指的是一篇记录时间和事物变化的所有经过的文章。现在我们称这类文章为“记叙文”。“纪叙文”和“记载文”的区别在于“纪叙文”是描绘人与物的动作变化的,“记载文”则是以记载人物的形状和性质的。所以陈望道先生把记载文同绘画和雕刻放在一起讨论,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第八章是“解释文”,也叫解说文。“解释文”是对形象思想的一种表述,使读者能够理解文章的某种意义。陈望道先生花了很多笔墨来阐述解释文,规定了解释文应该遵循的写作条件,并对选用词语、组织文章等都作了详细说明。
第九章“论辨文”,是一种表达是非曲直和自己观点的文章,今称之为“论辩文”,主旨在于阐明作者的观点,弄清主题,从引论、本论到结论,要选择合适的论据和论法。论辩文是本书着墨最多的一章。共有七节文字。包括论辨文的旨趣、它与其他文体的差别、论题和判断、引论和解释、如何利用证据证明观点、证明的方式等。
第十章是“诱导文”,是一种引诱他人行为发生一定变化的文章。写作诱导文最好要具备七个条件:具体(少用抽象的句子)、从容(婉转从容)、庄重(不卑鄙不轻薄)、素朴(不用丽词艳句)、适应(选词造句符合读者水平)、变化(层出不穷)和递进(先缓后急,有条不絮)。[4]
他的文体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强调使用动态思维作为切入点,以探究新文体的出现与旧文体的变化,以及新文学技术对一般文章撰写的影响。例如,陈望道表述叙事的流动性时就明确提出,叙事顺序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叙事形式也可以改变。
第二,客观地分析了文章分类的互相渗透性。虽然不同各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与写作规则,但基于写作的综合性,在划分文体时也应注意不同文体之间的交叉存在问题。[5]比如记载文中实际上就有说明文、散文等的交叉。
4.写作技法的阐述
陈望道先生在该书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文章的写作技法,从各种风格的文体的写作方法到选词、造句、标点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给当时中国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教材带来了新景象。比如关于表达技法,在“解释文”的有七:“一、类名—即指出被解释事物所属的大类;二、特色—即指明被解释事物和同类中别种事物特有的特点;三、分类—即指明一标准所为的分类;四、列举—即指明实例;五、对称—即列举同类中相互对待的名词来解释本名;六、类似语或同类语—即揭出类似语或更指明其相同来解释本语;七、语义变迁—即指出语义历史的变迁来解明本语界限。”[6]《作文法讲义》注重写作理论的实用性,力求对各类文体的实用要领写作技法进行详细的论述,成为当时不可多得的指导学生写作的教材。
5.写作审美观
陈望道的写作审美观也相当有研究价值。陈望道先生首先提出好文章的几个标准:第一要让人看了明白,第二要让人感动,第三要让人看了有兴趣。这就要求写作时必须做到明晰、遒劲、流畅,这三要素就宛如光、水、氧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陈望道对此的理解也颇为深刻,一“明晰”,要求用词要做到“周全”“显豁”;二“遒劲”,思想方面要使文章有生气,有生命力的文章才能够感动人,这方面如果失败了,改词句也没有用,这是文章的根本;三“流畅”,要自然的语气、谐和的声调。[7]为了将文章的美学内容更加清晰具体,陈望道也另辟蹊径,整合了哲学、心理学、美学等科学元素,原本并不相融的各个元素在他的笔下显现出了不一样的灵魂和生命。陈望道是最早关注文章美学理论的人,他关于美学的观点时至今日仍被大多数写者所运用。
在《作文法讲义》这一作品中,陈望道先生将文章的写作分解为构造、体质、美质来研究。再往下细分,构造从在造词、造句和分段三个方面来阐释,体制则划分为五种文体来阐述,美质体现在明晰、遒劲和流畅三个方面。既强调写作技法的指导又重视写作能力的提高。该独树一帜、特点鲜明的作文法思想被业内广泛认同,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
[1][2]陈敏.陈望道《作文法讲义》的当代价值[J].现代传文,2012-10.
[3]姜椿芳,梅益.《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04.
[4]陈望道,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出处.《陈望道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05.
[5]周艳华.浅论陈望道《作文法讲义》的写作理论贡献[J].呼伦贝尔学报,2001(01).
[6]陈望道,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陈望道语文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
[7]刘锡庆.《中国写作理论辑评现代部分》[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05.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