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活的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021-04-12杨燕

文学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

杨燕

内容摘要:本文从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内涵,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活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启示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大胆让学生亲身体验,要因材施教,要用活的东西进行教学。

关键词:《活的教育》 因材施教 亲身体验 活的东西

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一文中首先提出“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他认为教育者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能力,为他们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个思想和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接着,陶先生讲了“活的教育要些什么材料”,他认为“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这就要求教育者自己是活的,活的教育者再“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而这“活的东西”就是“活的书籍”。陶先生认为,与人生有关系的书就是活的书籍。这是Education of life(生活教育)。

然后,先生讲到“活的教育的方法”,他提出两个法子:(一)设计教授法。“办教育的人,要能会设计,预知学生将有风潮,就先要设一方法,使那风潮却从无形中消灭,不致使他发泄。知道学生程度不齐,就要设一种计策,使之能齐,总期各方面都无损,且能获益。”在这里,他强调的是计划的重要性。(二)依计划去找实现法。这里强调有了计划以后,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这是Education by life(根据生活而教育)。

先生接着阐述“为什么要讲活的教育”。“因为活的教育,能使我们有种种活的能力。我们人生有高尚的,有低微的;有暂时的,有永久的;有完全的,有片面的。我们要使暂时的生活,能够叫他永久;片面的生活,要使他能完全;低微的要使他高尚。”先生关注到当时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被迫在工厂做工的社会现。与我们现在关系更为密切的,是先生提到的“精神上活的教育”,教育要使我们拥有精神活泼的能力。这是Education for life(为了生活而教育)。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我们很少让孩子“自己去推”

先生在文中举例:“我们同小孩子玩的时候,假以木筷搭个架子,小孩子看着,必定以为很好玩。后来我们忽然把它推倒,那小孩子就更以为好玩了,欢喜了。假若我们再进一步,以这架子,不由我们推倒,让小孩子自己去推,那么,这时小孩子的欢喜,我敢断定更比从前要欢喜得多了。”我曾经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发了这样一个小视频:她的儿子在一把已经倒地的椅子上爬了上去,然后和椅子一起翻倒在地上,旁边还躺着好几把侧倒的椅子。我随着这位妈妈的镜头一起看着这孩子攀爬、探索、站起。我知道,能做到静静看着,任由孩子这么干的妈妈也是不多的,大多数妈妈会在孩子推到第一把椅子后,就把椅子扶起来,责骂孩子几句,或者疼爱地把他抱走,带他离开“危险”,更加不会任由孩子再去攀爬那把倒地的椅子的了。

和大多数妈妈一样,大多数语文老师由于一贯的勤勉尽心,往往习惯于亲力亲为:交给孩子朗读的方法,阅读的技巧,写作的方法,答题的技巧;却很少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并找到方法和技巧,也很少让孩子想一想自己是怎么学习的。如果学生了解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的,以及如何管理他们自己的学习,他们就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2.推草一样使之平

先生在文中举例:“譬如有一块草地,那地上所生长的草,都是参差不齐的,我们若任它自然去生长,那就越长越不齐了,假若我们要用机器把它逐次地推铲,那么,这一定要不了多少工夫,就会使它平坦了。我们办教育,也就像推草一样,也要用方法去使之平,这是对于草是这样——对于普通的儿童是这样;若对于树木——对于天资特敏的小孩子——那就不行了。”

语文学习中,一个班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存在层次差异的,比如,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的同学接受得很快,有的同学却接受得很慢,“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会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觉得简单乏味,或让学习能力弱的同学觉得艰深乏味。在写作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会用几条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作文,有些对写作抗拒的同学,或在写作方面能力严重不足的同学,只能得到一个最低的评价。低评价更加剧了他们对写作的恐惧和抗拒,作文水平便每况愈下。

3.我们很少拿活的东西去教学生

以往的老师是手拿一本书进课堂,后来多媒体课件走进了课堂,多媒体的运用甚至成了某些学校评价教师课堂的标准之一。但我们很少看到语文老师拿实物进课堂,比如,简单的:一片叶子、一朵花;或者,一只小鸡、一只小兔子;甚至,在端午节的时候,抱着一盆热气腾腾的芦苇叶,以及糯米红枣等材料进课堂。

二.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大胆让孩子“自己去推”

影片《春夏秋冬又一春》的開篇,小和尚用绳子绑缚小鱼、青蛙和蛇,绳子另一头绑着石子,看着小动物们拖着石子行动,以此取乐。老和尚在旁边看到了,但是没有说什么话教育他。老和尚在小和尚睡着之后,也用绳子绑缚了他的身体,并绑上了一块石头……之后的镜头便是小和尚背负着那块石头,来到溪边寻找那些小动物。他背负着石头在溪水中摸索,终于找到了小鱼,为它解开绳子,可是小鱼已经死了,他把小鱼埋葬了;他背负着石头蹒跚着找到了青蛙,松绑的青蛙游走了;他背负着石头在乱石中找到了蛇,蛇却已经死了,小和尚手里托着那条蛇,失声痛哭。老和尚在旁边看着,依旧是没有说什么话。这位老师没有一句说教,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得到的感悟是无比深刻的。

同样的,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让学生亲身体验。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童话故事:小动物们都说大象的耳朵耷拉着是有病了,大象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用竹竿把耳朵竖起来。结果,小虫飞进大象的耳朵眼儿里,弄得他又头痛又心烦。而耳朵放下来后,虫子就飞不进去了。最后,大象还是把自己的大耳朵放了下来。当别人再嘲笑他的耳朵时,他回答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到课文里找找大象是怎么想,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接着,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大象,会怎么想,怎么说;最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演绎故事。角色演绎时,我特别突出了角色们的站位:我让大象站在中间,其它小动物将它围在中间。这些小动物对它指指点点,扮演大象的同学站在中间,充分体会到被指指点点,成为矛头的感受,当观众的其他同学也能体会到一群人的言语对一个人的影响。对其它小动物角色演绎,我鼓励大家大胆想象,修改课文。将原文“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见到了大象,都要说他的耳朵。”,具体化为“小鹿见到了大象,说:“……”,小马见到了大象,说:“……”,小老鼠见到了大象,说:“……”。省略号部分由角色扮演的同学自由发挥。学习活动中,小蔡同学说:“大象啊,你看看我的耳朵,多么小巧玲珑,你再看看你的耳朵,那么大,那么丑!”她的语气充满了鄙夷和嘲讽——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入境表演和观看,大家对于大象的遭遇和心理变化过程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2.按得其能力去教育

先生说:“设有许多儿童,同在一堂,当教授的人,就要按照各个儿童的能力去教授。要是规定了今天講一课,明天讲一课,每课虽是都一字一句的分析解释,在那天资聪颖的小孩子咧,他固然能够领受到他的脑袋里去,并且还有闲空;若在那秉性鲁笨的小孩子,那就等于对牛弹琴了,一些儿也不懂得。”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要分层进行:教学的目标要分层,老师的指导要分层,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分层——也就是“因材施教”。

拿作文教学来举例。学生的说话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都和学生的作文能力息息相关。在作文指导上,老师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状况,既要有面向全体的集体指导,又要兼顾个别指导。

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要写一写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理想的情形是,学生的父亲或母亲就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并且给了这个学生很多人生启发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作文的立意首先就已经高出其他同学。这种孩子的作文,可以往高处指导。其次,还有的学生能从身边找到一些有特点的人,比如比较常见的“善良”“可爱”,在实际写作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会写妈妈的善良或弟弟妹妹的可爱。这部分同学,老师可以指导他们在立意普通的情况下,把体现人物特点的事情写好,用上详略得当,人物描写方法,文章结构安排等写作技巧。最后,对于写作上的困难者,还可以再分一分层。有的同学畏惧写作,写出来的常常是“兔子尾巴”,那么就要先以激励他们把文字写长为目标,先忽略他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激励其积极动脑并愿意写为主;有的同学则确实是能力有限,确实“不会写”,脑子一片空白,那么可以再降低点难度,先给他们一个瓢,让他们依葫芦画瓢,从“仿写”开始,以做到抓住中心,把句子写通顺为标准来要求他们。

当然,在他们达到既定目标之后,目标是可以并且应该再被提高的。

3.拿活的东西去教学生

先生说:“我们就比如拿一件花草来教授儿童,将这花草把他解剖开,研究其中的奥妙,看他是如何构造的。小孩子对于这事,觉得是很有趣味的。我们能以这种种东西去教他,不但能引起他活泼的精神,并且还可以引起他的快乐。”

笔者认为,这“活的东西”可以是“大自然”。比如春天组织一次游校园,那么“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感受就有了;比如夏天一起去留园看荷花,那么孩子们就明白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是什么样子;比如走到树林里去观察昆虫,孩子们就知道瓢虫是如何“款款地”落下来的……可是倘若我们非要在学“春风花草香”时才去感受一下春天,非要为了学《荷花》才去赏荷,或为了学《昆虫备忘录》才去观察昆虫,恐怕又是不对的了。

教师当然可以在教授相关内容的时候选择这些“活的东西”来教给学生,但这些“活的东西”其实是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更多的不是发生在学校。这里就需要家庭教育的丰富支持了。

参考文献

[1]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J].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虎丘教育集团虎丘实验小学校)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谈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高中语文作文分层合作运营教学的实践探索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卷首语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