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2021-04-12周晓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

周晓萱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向来意蕴丰厚、含蓄婉美,蕴藏丰富的美育资源。本文主要从古诗词的情感、语言、意境三方面着手,分析古诗词的审美要素及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价值,并结合具体诗词文本,尝试提出创设审美情境、强化审美理解、激发审美创造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引导其真正入心入情入境,提高审美能力,感受诗词之美。

关键词:审美鉴赏与创造 初中古诗词 教学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逐渐加大了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2017年新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强调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作为语文美育重要抓手的古诗词教学更是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古诗词中审美资源的挖掘与创造,对于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与创造力的养成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一.古诗词之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意义

诗是诗人灵心善感的反应,中国古典诗词形象生动、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含蓄幽深,孕育着极丰富的人文资源与审美特征,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不二之选。

(一)古诗词中的唯美情感能够激发学生审美的感受力

中国很早就有“诗言志”之说。清代学者王夫之曾说:“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诗之所至,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古典诗词虽然形式不同,境界有别,但其中都寄托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情之所至,或喜或悲,阴晴圆缺,自然流露。兄弟之谊、夫妻之情、贬谪之痛、山水之乐、物我之感,今昔之悲。诗词将这些情感以优美的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历经千年的沉淀与洗礼,形成中国诗词独特动人的情感之美,这种美感既承载着作者敏锐易感的心灵之音,也美化着无数后人的心灵。

田园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闲适的山林旷野,看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图景,感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人间烟火气。爱情之美是苏轼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思与哀戚。纯洁真挚的友情之美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和担忧;是仕途不顺的白居易感慨“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泪满青衫的辛酸和无奈。崇高悲壮的家国情更是古往今来报国诗人最意难平的情愫:“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年少英雄慷慨悲壮、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情令人动容景仰。

古诗词中有着无数的动人的情思、美丽的情感,蕴含着人性的光辉。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发展上逐渐趋于成熟,但是因心智发展滞后、人生阅历的不足而缺乏对一些深刻情感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引领学生走近诗人,品味雅词丽句,不仅是加强文化的熏陶,培养丰厚的文学底蕴,更使他们能够与诗人同情共感,在唯美真挚的情感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感受力,并且于诗人们伟大的情志的感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二)古诗词中的语言之美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韵律美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心雕龙》亦曰:“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而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首先体现在它的凝炼含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诗人们为寻找最恰当、最传神的字而反复斟酌的真实写照。贾岛的一个“敲”字,以动衬静,为寂静的夜晚增添一份幽静之感。王安石的一个“绿”字赋予了春天美景以无限的生机。可见,诗词语言之美其一就体现在其对于表达准确、形象、精炼的极致追求。

语言美还是一种音韵之美。古典诗词音节铿锵,流转跌宕,在韵脚、对仗、平仄方面巧妙安排,并与其内容紧密融汇,给人以美感。古典诗词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按一定规则组合变化,再加上韵脚的规范安排,整体便能呈现出起伏交错、抑扬和谐之感。此外,诗词当中还常常使用叠音词、双声词、疊韵词来增添其音乐美感,不仅读起来音韵谐和、琅琅上口,也更具抒情效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等,不胜枚举。

古典诗词语言既精炼形象,又能表现音调韵律,大大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美,使之成为流芳百世的佳品,也成为初中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资源。学生对古诗词韵律规律的学习与掌握,有利于其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与沟通中增强语言表达的韵律美感,使个体言语舒畅和谐而又极具内涵。

(三)古诗词中的意境创设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想象力

古诗词的审美性还体现在不同的意境之中。意境是诗词美的集中体现,更是诗词区别于其他教学文本的突出的艺术特质,因作者的感情的强度、表达方式的差异,形成的意境有很大的不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让人自然的联想到清丽深婉的意境,落花点点,微雨朦胧,是惆怅落寞的淡淡哀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创设出另一种开阔雄浑,读者透过诗句,仿佛能够看见黄沙莽莽的大漠中,红日恍然低垂,唯有一缕孤烟袅袅在升腾而上,雄奇而又瑰丽,画面感强烈。

古诗词虽篇幅有限,但言简义丰,读者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还原诗歌中的画面,在对意象和意境进行解读和品味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鉴赏水平;还能够通过创设意境、联想、想象等方式去感受诗词的意韵之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思维的创造力。

二.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实施策略

古诗词教学承担语文美育的重任,在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学会使用恰当教学策略,尝试从审美情境创设、审美理解强化、审美创造激发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读诗品词。

(一)创设审美情境,引领学生入情入心

美育情境,广义上是指老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一种学习氛围。教师在讲授、解读每一首古诗词之前,先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此,美育情境更是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深厚的知识底蕴,用合适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审美教育的环境,只有这样,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1.知人论世,体味人生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所谓知人,就是了解创作者的遭际、生平、思想、品格;论世,就是在对诗人所处年代风貌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深入理解作品所包含的艺术内涵、社会状态、生活理想。学生们只有了解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九死一生之后,才能感受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是何等的旷达乐观,从容淡然。只有明白宰相之子晏几道经历了怎样的家道中落、繁华尽逝,才会理解小晏词中的华贵颓然之气,明白“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追”是寄托了多少的落寞无奈。只有了解少年时踌躇满志的秦观被一贬再贬,一挫再挫的坎坷仕途,才能明白从“自在飞花轻似梦”到后来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经历了多少凄苦绝望。只有走近那人那时,才能走进此诗此境,使学生在同情共感中顺利进入审美的心境。

2.故事引入,激趣悟情

教师在学习古诗词之前,利用与之相关的小故事进行导入,不仅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怀搭建桥梁,消减学生与作品间的陌生感,拉近与诗人的心理距离,进而能对诗中的情怀产生“理解之同情”。讲到陆游的诗作时,可以介绍他与唐琬之间哀婉动人的爱情,在《钗头凤》这一千古绝唱中,体会到报国之士也有侠骨柔情。讲到《山居秋暝》时,可以引入王维凭借图画中演奏人物的手的姿势,判断出画中人所奏之曲为《霓裳羽衣曲》的传奇小故事,来体现王维在音乐上的深厚造诣与功力,而他也把这种音乐带进了诗作中,因此王维的诗歌读来音韵和谐,极具个人特色。教师在课前有了这样的介绍,学生在学习时不仅有较高的热情,同时也能扩大视野,从内容的理解上升到诗歌整体音律、画面的赏析和研读,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与鉴赏力培养。

(二)以诵读领悟内涵,强化审美理解

朱自清曾言:“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也历来重视诵读。

所谓诵读,就是逐字逐句地读。诵读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的范读是帮助学生入诗察情的重要途径,欣赏一段高水平的朗诵不仅有利于准确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更是一种直观的视听享受与审美收获。鉴于此,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朗读水平,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还要能够带入真挚浓烈的情感,并辅之以合适的表情、动作,如此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给学生创设出美好的审美情境,有利于学生进行模仿与学习,帮助其理解诗词,理解作者。长此以往浸润在这种美听和美读中,学生直接面对作品所展示的生动形象和真挚情感,将其内化于心,唤起内在的审美情趣,进而形成独特的审美认知。

其次,还要让学生学会诵读、喜欢诵读。正确的诵读技巧和方法讲授也是诗词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学会准确处理高低音、节奏与停顿,学生才会更有诵读的兴趣和热情。高音洪亮饱满,大多表示激昂、喜悦的感情;低音则低沉幽深,常常给人肃穆、凄凉之感。在诗的诵读教学中,还要能够体现出韵律与节奏,因为文学诗词中的节奏和韵律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学生了解基本的古代声韵知识以后,便能主动识别韵脚,有意识的重读、停顿,从而感受到古诗词音乐之美。除了诵,还可以吟。吟,是一种唱读的方法,也是古代读书人的必备技能。古人吟诵时常以手打节拍,摇头晃脑,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和着音乐吟唱,走进诗人营造的意境之中。

诵读训练是一种感性的直觉教育,无论是哪一种风格的诗词,无论是朗读、朗诵、还是吟唱,都是为了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去贴近作者,理解诗人之心,产生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以此培养他们对诗歌的直觉感悟能力,使之在诵读中收获美的体验。

(三)以想象丰富美感,激发审美创造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的鉴赏更离不开想象,审美想象的培养是审美教育实现的关键,也是审美创造实现的前提。朱光潜先生在《谈书美简》中说:“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缺乏联想想象,就难以产生对美的向往、追求和创造。只有借助丰富的审美想象力,美感才能真正触发人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激情,产生新的观点、新的体验。

中国古代诗人在表情达意时并非直抒胸臆,而是把情意赋予在客观物象上,通过一些丰富、生动、鲜明的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要带领学生通过想象品味诗词之美,首先便要引导其抓住具体的意象,明白诗中情感。教师要教给学生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所寄托的情思,例如提到“月”,就要明白“月意象”往往是寄托了词人浓浓的思念之情。想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再如“酒”意象,大多是表达词人的乏闷愁苦,想要借酒解愁,一醉方休。晏殊感慨“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蕭瑟禁烟中”;曹操意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诸如此类还有“柳”、“水”、“落花”等富有特定情感意蕴的意象,将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不仅仅是让他们明白作者的情感、诗词的基调,更是让他们针对意象产生恰当的联想和体会,不至于毫无根据,胡猜乱想。

第二,由点及面,逐步扩大,通过意象联想画面。如《沁园春·长沙》,上阕就是由多个意象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远望群山茂林点染如画,近看江水碧绿清透。通过画面的联想,看到竞自由的宇宙万物,也就感受到了诗人那自信从容、踌躇满志的英雄豪气。再如《饮酒》(其五)中,诗人通过菊、篱笆、南山、夕阳、飞鸟这几个意象的叠加,把人们从喧嚣的凡尘俗世带入宁静悠远的山林之间,同作者一道于东篱下采摘菊花,看傍晚山雾缭绕,飞鸟结伴而还,好一幅动人的田园风景画。除了借助意象联想图景,更可以通过给古诗词配插图、扩写改写诗句的方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一步感悟诗词丰厚的美感与韵味。

第三,发挥想象,展现诗词之美。入境、察情,是读古诗的根本,学生在深入掌握诗词之内涵意蕴的基础之上,还要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进行加工创造,展现出具体的场景情境,从而进入角色,达到“我即作者”状态。学习《将进酒》,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自己当作诗人,通过想象来创设出具体的场景、合适的台词对话,选取合适的配乐和曲调,进行一次简单的《将进酒》吟唱剧表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李白的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艺术表演的创作与呈现,既能帮助学生入诗入情,感受诗词的魅力,同时更丰富了想象、激发了思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诗词的情感、意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

蔡正非先生在《美育心理学》中指出:“审美对人类而言,不仅是人生旅途中对生命历程不断的心灵慰藉,而且其中还深藏着某种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理想的古诗词教学,亦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读写、背诵,掌握模式化的答题标准和赏析套路,而是真正以诗词之美唤醒学生善感的心灵、尚美的灵魂,而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古诗词教学更应是每一位语文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张圣华编.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

[3]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8.

[4]蔡正非著.美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7,5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写作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