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文本解读策略简析
2021-04-12陈怡
陈怡
内容摘要:诗歌是一种以凝练的语言抒发情感的文学文类。诗歌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既包括对作品人物形象、艺术技法与语言结构的认识,也包括对作品整体价值的把握与探寻。
关键词:现代诗歌 文本解读 策略
现代诗歌打破旧诗格律,不拘字句长短,具有平易、自然的特点,是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相结合的产物。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了13篇中国现代诗歌和5篇外国诗歌。如何对现代诗歌进行文本解读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一.言语层面的感受与品味
现代诗歌语言已不仅仅停留在古典诗歌的倒置、省略、跳跃、互文上,而是更加疏离、变异普通语言,打破常規的语法组合规范,呈现陌生化的语言结构,追求新奇的表达效果。
《黄河颂》这首抒情诗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节奏感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两三句押韵,韵律自然和谐。节奏铿锵、韵律响亮,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诗的第一节“啊,我的朋友!”就奠定了全诗高昂的感情基调。在这一节中,诗人简单介绍黄河的由来,流向和形态等基本信息,展现出黄河所蕴含的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伟大精神与不屈不挠的意志,自然地引出黄河的赞歌。第二节,“啊!黄河!”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转入颂。这一节描绘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赞颂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哺育之情,因此节奏是舒缓深沉的。第三节的“啊!黄河!”引出黄河作为民族屏障的坚定有力,赞颂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之情。因此节奏是坚强有力的。最后一节的“啊!黄河!”赞颂的是黄河对民族精神的“激励”,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因此,这一节的节奏是高亢激昂的。
二.形象层面的观照与分析
读者在诗歌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个别片段、意象的领会与把握会作为有效的阅读经验顺利地移入对下一个片段、意象的领会与理解之中,从而促使读者最终达到对整个的诸片段、诸意象的综合把握。
《海燕》通过采用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第1-6自然段描写的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在这里,通过正侧面对比,作者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者。从“欢乐”“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中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敢顽强,积极乐观的形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呻吟”、“掩藏”“躲藏”“吓坏了”突出了他们的怯懦,胆小。第7-11自然段描写的是暴风雨逼近时的景象。这一部分作者仍采用了象征手法。用乌云,雷电,狂风象征黑暗的反动势力。革命的形式愈演愈烈,但海燕在“大笑”,在“号叫”,它感到的是“欢乐”,这里显示出革命者越来越旺盛的战斗意志和更加高昂的乐观精神。第12-16自然段描写的是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景象。海燕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仍然高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反映了革命力量愈战愈强,预示出最终必胜的信念。突出了海燕呼唤暴风雨,迎击暴风雨的战斗形象。
三.意蕴层面的悟解与阐释
(一)知人论世
阅读中总是倾向于把作品与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联系起来做一些社会考察,即诗歌往往作为外在社会历史的“反映”。
《梅岭三章》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在1936年冬天,身负重伤且被国民党反动派围困在梅岭二十余日无法脱身时创作的。这首诗的解读需要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理解。在这组七言绝句组诗中,作者写到:今日断头于此,也只是可惜先前进行的革命战争成果,作者就是去阴间也要号召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同志们一起继续战斗。第二章写到自1927年开始的国内革命战争已经进行了十年,作者号召幸存的同志们继续为革命事业努力,日后用胜利的消息去祭奠和安慰他的亡灵。第三章肯定自己献身革命的决定是正确的,认为“投身革命即为家”,但人的生死总是有终点的,今日能够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对于自己来说是个好去处,作者期待“人间遍种自由花”那一日的到来,即期待革命胜利那天的到来。作者的情感从对革命事业未完,但自己可能命不久矣的惋惜和不甘,转向激励,鼓舞剩下的同志们继续完成革命大业,再最后转向展望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生活。
(二)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即用读者的理解来揣测作者的意思,由此来得到对文章的理解。
《我看》是诗人穆旦于1938年6月所创作的,当时他正就读于西南联大。首先,诗中“张力”的构造。“张力”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经验、词语、诗境陌生化并置上。全诗共五小节,“我”是诗中的抒情主体。其中,前两节是作者即“我”的所看,格式对仗。后三节是“我”的所思。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变化,折射出诗人的抒情姿态。在第三节中,“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作者在第一二节里看到的春风、青草、飞鸟、流云、大地等无数“丰润的生命”都在它的“心胸”里。而“心胸”和孕育生命是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代名词。并且,文章最后一节写到:“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因此,“你”显然是指代大自然母亲。其次,在诗歌中的语词选择上渗透着“张力”意识。第三节中的“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及最后一节的“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的心里”这两节一悲一喜的情感对比中,情感变得复杂,拓展了诗歌表达的功能和意义空间,让诗歌的表现力显得更曲折深入。
其次,思想知觉化,即意为不是用感性形象来象征、隐喻理性思辨,而是让知性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对象。诗歌第一节中,春风对青草的“揉过”,青草的“低首”,第二节中运用通感和拟人手法,描绘了飞鸟被“吸入”晴空里,大地“凝望”着流云而沉醉在它的“红晕”中。这里自然的多种元素被赋予了身体的感知,它们都变成了有生命的实体,是会去触摸,感受的现实。“丰润的青草”在春风的轻揉下,荡起一片“绿潮”,写出了春日的勃勃生机。随后,第三节中情感变得浓烈,发出“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的感叹,感叹大自然母亲孕育无数自然生命的伟大,同时,“枉然”则是对欢乐的不舍和对忧戚的不甘。但作者身为年轻一代,情感并没有消沉下去。第四节中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遥想“远古哲人的热望”,想着那时的人们一定对自然也充满了无限的喜爱和憧憬。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在变化,人也在不断成长成熟。最后一节,“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情感变得更加浓烈,与“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的心里”形成呼应,在前后对比中传达出洒脱,坦荡,乐观面对生活的积极人生思考。“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写出了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和自由洒脱。“鸟的歌唱”展现出鸟儿的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云的流盼”突出了云的动态性,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的态度。
(三)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更多地从文本内部着手,以直观的方式来抓捕诗歌的内在生命韵致。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关注诗歌外在的诗歌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时的生命存在状态,它是将发现作品内在结构所形成的意义作为第一目的。
艾青的诗歌注意丰盈充沛的形象感,他的诗歌无论在形象上还是在色彩上都充满了暗示性和象征含义。《我爱这土地》这首创作于1938年。诗人以“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这一象征国家面临的危难——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意象中,以“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象征人民群众愤而群起的意象;以“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人民群众的激烈反抗及斗争的激烈;最后,以“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不久的将来希望和光明的到来。“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一组并列的情绪化主观意象抒写了诗人对土地的深爱,对斗争的呼唤,对光明的向往,蕴藏着诗人对灾难民族深深的忧患之情,对苦难人民的温蔼之情,以及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去歌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歌唱者用自己的生命对这片土地的献祭,告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已经到了生死与共的地步了。最后一节也是本诗的诗眼,“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将难以言说的感情指向一种形象化的静默,但仍展现出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沉强烈的爱。
四.小结
欣赏的过程体现为欣赏者不断调整自己既有的心理结构状态,重新组织情感经验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欣赏者的生命状态因此而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和超越。现代诗歌文本的解读既要注重对作品人物形象、艺术技法与语言结构的认识,也要注重对作品整体价值的把握与探寻。
参考文献
[1]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8-119.
[2]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38-140.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