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优越性
2021-04-12徐馨龚孟伟
徐馨 龚孟伟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以圈画、批注为形式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提倡根植文本,因“文”制宜,微观分析,关注到了文本的独特性;强调语文学习中涵泳浸润的作用,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积累语文经验,有助于学生克服语文经验的落差,值得在教学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新课标 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 批注式阅读教学
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在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影响深远,它以“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框架为模式进行阅读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便于教师的课堂操作和学生的程式化学习,避免课文教学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课改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传统的教學方法受到挑战,以圈画、评点为特征的批注式阅读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受到语文教育者的青睐。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批注式阅读教学与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的优劣,得出新课标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优越性。
一.咀英嚼华,突出文本的独特性
(一)根植原作,因“文”制宜
文本具有独特性。钱钟书先生对此有形象的论述:
“作者人殊,一人之作,复随时地而殊;一时一地之篇章,复因体制而殊;一体之制,复以称题当务而殊。”①
钱钟书先生认为文本创作受到创作者、创作境遇、创作体裁、创作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上绝不会有两篇一模一样的文本。阅读是对呈现的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必然要根植于原作,忠实于原文。由于文本的独特性,阅读也应当因“文”制宜,具体文章具体分析,切不可以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行阅读模式“一刀切”。
传统的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以“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为框架,这种解读方式几乎适用于所有文本的解读,然而由于文本的复杂性,一篇课文的解读绝不可能仅限于这几个方面,作者的匠心所运之处很可能在这几个方面之外显露。如果仅仅就这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则文本的亮点会被忽略。批注式阅读教学没有将分析的方向固定,学生可以发挥创造性,个性化解读文本,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文本独特性的发现。
提到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该词是豪放词。不错,“豪放”是这首词的整体特征,但是“豪放”却并不是这首词的独特之处。论豪放,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豪放,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也是豪放,可是他们之间的区别呢?学生很少能立刻答出来。这是由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的通行阅读模式导致的。如果采取批注式阅读,学生就可以明晓《渔家傲》的独特之处。对《渔家傲》采取批注式阅读:在“衡阳雁”、“四面”、“千嶂”、“闭”,“一杯”和“万里”下面圈画。写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不再南飞,“四面”、“千嶂”、“闭”皆在描述一个闭合的空间,“一杯”和“万里”的对比,以上都是在描写一种距离感,词人一重又一重地堆砌这种与家乡的距离感最后通过悠悠羌管声将这种距离感变得愈加渺远,一切铺垫过后,克制的泪将思乡之情凝固词中。这是一种悲壮的豪放,是《渔家傲》“豪放”的独特之处。
(二)指向细部,微观分析
以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为例,其中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果采用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法,则教师首先会对杜甫以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资料进行介绍,然后通读全诗、疏通字词,再分析意象,最后提炼出意蕴、情感。教师对《登高》的解读不外乎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和杜甫的经历来解“悲”或者是归纳杜诗沉郁悲怆的风格特点。学生的阅读收获只是文学史上一个笼统的概念罢了。文本分析式阅读法遵循的是系统分析理论,注重教学程式的环环相扣,它凭借系统分析,以最终得出结论为目的,所以最终归纳出一个概念是必然。
批注式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细部,通过圈画、评点、批注实现文本的微观分析。要想解读出文本的独特之处,必须进行文本细读。孙绍振就说:“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彻底的分析是无所畏惧的,不可穷尽的。这正是智慧的尖端,生命的高峰体验。”②
我们只能借助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经历来感受杜甫的“悲”吗?
利用批注式阅读:“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哀”下圈点;“万里悲秋常作客”在“悲”下圈点,写下:前面用“哀”后面用“悲”,前后是否发生了情感的变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评点:落叶代表着生命的凋零,滚滚而来的长江又令人想到整个宇宙间生命轮回,生生不息。灭中同时进行着生,这是多么矛盾的人生悖论啊。宇宙的无穷与人生的凄凉短暂构成了无法解答的谜题。此外,还可以在这句诗旁写下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苏轼的《赤壁赋》进行对比。这是运用联想。
批注式阅读强调学生的发现,思考,慢下来,通过品读咀嚼让学生在思考中寻找到每一篇文本的独特魅力之处。
二.涵泳浸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一)阅读实践,生成新义
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重在教师的引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构成一种接受关系。而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往往会变成主导,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作为接受者的一方只是被动地听讲,缺少课堂的主动参与。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由于程式的固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失去兴趣,使学生从主动参与者的地位掉转为被动的接受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③
新课标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阅读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当学习者思考、能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时,理解力就在向人们展示它的存在。相反,如果一个学习者无法超越死记硬背,固执于某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缺乏理解的一种表现。”④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圈定分析的方向,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语文理解进行圈点、批注,个性化解读文本。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理解都是不同的,对文本的解读也各不相同。文本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生成义。当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这些文本的新生成义又可以作为另一种课堂资源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阅读教学。
(二)默读涵泳,提高兴趣
温儒敏教授在《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中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出现“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的错误偏向。即使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刻意安排、加大了课堂的讨论,可“一味追求热闹,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静下心来读”、“很多问答是脱离课文的无‘语文性的‘问答”、“并没有把握地住的‘干货”。温儒敏教授认为目前的语文教学只顾师生或生生的对话而忽视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
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就存在“教师讲得多”的弊端,而教师的讲授无法代替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要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步习得,这就是涵泳。⑤批注式阅读教学则深入文本内部,通过批注记下阅读感受,阅读启发,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感受力,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经验,提高语文兴趣。
以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十课《劝学》为例,运用批注式阅读法,学生可以对《劝学》中富有节奏感的几个排比句进行集中的阅读和批注,感受荀子在论述时那种流水般的顺畅,在旁边写下阅读感受。学生在此基础上再主动地去圈画出自身应当认识、掌握的字词,并借助工具书将字义等内容批注在这些字词的旁边。教师在学生完成这些工作后再集中地对重点进行梳理并对学生的成果做展示与评价。这相当于完成了一次探究性阅读。这种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文本阅读的主动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言文模式化、灌输式阅读带来的枯燥感,同时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探究加深了语文知识的积累。
三.柳暗花明,克服语文经验的落差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中指出,阅读教学有两大基本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克服语文经验的落差⑥。所谓语文经验的落差指的是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语文积累所无法理解的文本部分。由于时代、历史的变化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一篇文本中必然有学生所够不到的地方,这就是语文经验的落差。比如学生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写“穿长衫的”只用了寥寥数语,这里面有什么隐含的意义呢?如果学生缺少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要想一下子理解其中的复杂隐喻就比较困难。
(一)借助批注,提高感受鉴赏力
针对语文经验的落差,其实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已经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的介绍,教师可以填补学生对于历史时代背景知识的不足,克服学生生活经验的落差。“阅读教学中的‘背景介绍、‘实物展示、‘互动体验、‘多媒体课件以及一些‘拓展性资源的运用,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⑦但是,学生语文经验的落差还表现在对课文缺少理解力、感受力、欣赏力。这一部分语文经验的不足无法通过补充背景知识来解决,而是需要掌握阅读的方法。
批注式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克服上述语文经验落差的阅读方法。比如学生在阅读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背景知识不影响该诗的理解,但是蕴含其中的情韵却很难把握。运用批注式阅读,学生在“怜”下圈点,在“小扣”下圈点,仔细玩味,可以读出其中隐藏着诗人对眼前宁静氛围的热爱,不愿意打破宁静故而“小扣”。一个“怜”字更表现出了诗人对融融春景的热爱。在“关”和“出”下圈点,仔细揣摩,两个动词的使用,一下子打破了宁静的氛围,春天“动”了起来。前后联系着看,可以看到《游园不值》诗中的韵律,再进一步可以感受到的是诗人的惊喜。《游园不值》就是在表达一种一刹那的惊喜。如果不细细圈点评赏,学生就会失去一次感受鉴赏的语文经验。而这种语文经验的填补不是靠教师讲授可以获得的,还是需要学生的默读涵泳,对应的阅读方法则是批注式阅读方法。
(二)通过批注,积累语文经验
阅读教学有两大方向,一是文本的解讀,二是阅读方法的传授。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侧重文本的解读,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思路进行文本解读,一旦脱离课堂,学生常常无法独立进行文本鉴赏。而批注式阅读教学旨在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阅读方法的前提下,自主地进行阅读积累。学生借助批注式阅读扩大了阅读量,无形中积累了大量阅读经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大量语文经验,有利于克服语文经验的落差。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提出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第一个学习任务群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为例。针对整本书的阅读,批注式阅读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阅读《红楼梦》,学生可以利用批注式阅读法对自己感兴趣的《红楼梦》章节进行精读。“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曹雪芹对各类出场人物的安排别具匠心,学生可以边阅读边对这些内容进行批注,鉴赏。学生可以对用得好的字词、细节描写等内容进行圈画,实现对这些语料的积累,这还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对于批注式阅读,文本分析式阅读教学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显得相形见绌。因为整本书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每一章要表达的内容往往都不同,有些书采用双线甚至是多线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文本分析式阅读法的一套固定程式不够用。此外,文本分析式阅读法使得学生的思维固化,他们会认为每一个文本都逃不出文本分析式阅读法给出的固定范式,常常不加思考就生搬硬套,“复制粘贴”,写下的鉴赏文字大同小异,没有亮点。这是语文学习的大忌。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J].《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第1期.
[2]钱钟书:《管锥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孙绍振2009《名作解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
[5]Marylou Dantonio, Paul C. Beisenhez.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0.
[6]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
[7]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
注 释
①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0页.
②孙绍振2009《名作解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第3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④Marylou Dantonio, Paul C. Beisenherz.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0.
⑤温儒敏.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J]. 课程·教材·教法,2011.
⑥王荣生.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 [J]. 课程·教材·教法,2012.
⑦王荣生.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 [J]. 课程·教材·教法,2012.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重点 (国家级) 项目“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2011117058Y)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