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认知及特征角度探析土味情话
2021-04-12朱婷
朱婷
内容摘要:隐喻在土味情话的形成和阐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味情话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具有简洁性和幽默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网络文化。本文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对土味情话中的隐喻概念进行探讨,重点分析土味情话的形成方式与属性特征,在隐喻机制下,受众把对源域的种种联想和心理表征映射到目标域上,避免了直接表达给受众带来的心理冲击。隐喻这种认知方式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土味情话,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认知人类的语言文化。
关键词:土味情话 隐喻 认知 特征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隐喻理论这一概念一直备受认知语言学界的关注,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从某一个具体的概念领域向另一个概念领域的整体系统化的反映。Lakoff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方式[1],即隐喻概念。因此,隐喻作为一种思维认知方式,通过某一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映射,进而对某一概念作出更为准确和巧妙的描述。
“土味”情话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如果要对其进行定义,首先需要了解“土味”的意义及内涵。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对于“土”字的定义很多,①本地的,地方性的:土特产,土话;②民间的,非现代化的(区别“洋”):土方法,倒洋不土;③不合潮流的:土头土脑,土里土气。土味情话中的经典例子:我最近想买一块地。什么地?你的死心塌地。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土味情话中的“土”并不是地方方言或土话,而是指那种看似不洋气不合乎主流的语言表达习惯的说话方式。
二.土味情话的构成机制
土味情话一般采用问答形式,其语言表达习惯违反了语言正常使用的规律,造成某种意义上的言语不和谐和反常态现象。它所特有的语言含义恰恰很好的表现了言语者的内心想法,既传达了爱意,又不显呆板。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认知工具,隐喻能够对土味情话的内部机制进行动态的表达和阐释。土味情话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与社会认知经历密切相关,其构成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主要包括谐音式、类比模仿式等。
(一)谐音式
在古代汉语中,谐音是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汉字同音或者近音的方式,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字,从而产生趣味性。胡壮麟在《认知隐喻学》中指出:隐喻的实质是替代、比较和互动[2]。在谐音中,在隐喻的本体与喻体本身之间,不存在一定的相似特征与关联性,而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一种映射关系。对于情话这种需要含蓄内敛的感觉来表达的语句来说,谐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如:
例(1)
①A:等一下可以帮我洗个东西吗?B:洗什么?A:喜欢你。②A:冬天到了想喝什么?B:呵护你。③A:你猜我是什么星座?B:白羊?A:错,我是为你量身定做。
王寅把音同义异类隐喻分为三类:音同形异义异、音异形同义异以及完全音同形同义异[3],以上的三组例子全部都属于音同形異义异这一类型,这是土味情话在谐音上的重要体现,利用同音字替换来达到想要的效果,“洗”字与“喜”字同音,“喝”与“呵”同音,“座”与“做”同音,前者作为源域,与作为目标域的后者形成一种映射关系,前者为后者做铺垫,使用者会利用能指与其所指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者关联性,从而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想法,让听者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产生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模仿式
模仿是指某个个体在毫无发觉的情况下去重复他人的动作或行为的过程。其中模仿与修辞学中提及的仿拟类似,仿拟氛围拟句与仿调,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一书中也提及语音仿拟:仿拟主要指模仿现有的短语、句子或篇章,改动其中部分词语或语序,以创造特殊的效果[3]。土味情话的产生形式之一就是根据既定的句子,参照句型结构以及语音语调,造一个新的句子,从而表达自己的想法。前后语义逻辑性可能不够,但却不影响对意思的表达与理解。如:
例(2)
①A:何以解忧……B:唯有杜康?A:唯有抱抱你。②A:只许州官放火,不许……B:嗯?A:不许你离开我。③A:近朱者赤……B:近墨者黑?A:近你者甜。
这三个句子分别模仿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个现有的格式,根据句型结构创造一个新的句子,让听话人耳目一新,激发说话人的思维,模仿既定句式,含蓄委婉的表达了对听话人的爱慕之情。
三.土味情话的认知属性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词语或句子产生新的用法和意义的根源[4]。土味情话中的隐喻体现在通过模仿既定句式从而产生新的句子及新的用法,表现为源域与目标域的一种映射关系,也体现在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方面。隐喻具有创造性与开放性、新奇性和生成性、体验性与无意识性等特征[5],同时,这些认知属性也体现在土味情话中。
(一)创造性与开放性
隐喻来源于生活,基于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语言的多样化表达,生活中的隐喻无处不在[3]。隐喻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我们可以用很多的喻体来说明解释和认识一个本体,同时也能用一个喻体来说明解释和认识若干本体[5]。如在汉语中,如果想要表达爱意,有非常多种说法,“听闻先生治家有方,小女余生愿闻其详”,这是求爱的一种委婉表达)。土味情话的出现与使用,这是人们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果,在既定句式上的模仿,或是谐音式的利用,为了博得佳人欢心或是娱乐大众,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如“洗个什么东西”,利用“洗”的谐音变成“喜欢你”;利用既定句式,仿写出新的句子,含蓄委婉表达爱意,才会有“近朱者赤,近你者甜”等这样的新句子,体现其开放性。
人们利用想象力和语言的多种表达形式,仿写语句的格式与想要表达的意义的结合,从而创造土味情话。土味情话中,句子与句子之间上下文意义的衔接不讲求逻辑性,一般最后一句就是人主要思想的表白,前面只是一个铺垫。由此看来,土味情况的形式具有开放性,只需要利用简短的话语委婉的表达,这也是土味情话能产性较强的一个原因。如:
例(3)
①孙燕姿的雨天,莫文蔚的阴天,周杰伦的晴天,都不如我和你的聊天。②A:我觉得你长的像一个人。B:什么人?A:我的心上人。B:我觉得你长的像一头猪。A:什么猪?A:我的掌上明珠。
①句中根据“阴天,雨天,晴天”想出“聊天”,归纳歌手的歌名,用比较的方法来表达爱意,事实上两者几乎没有可比性,却也觉得恰如其分,充分体现了土味情话生成的开放性。②句中以A与B两者对话的形式出现,B模仿A所说的土味情话,以相同的形式回应对方,这实质再一次印证了土味情话生成的开放性。
(二)新奇性与生成性
土味情话的出现,与网络流行语相同,一方面人们对其感到新奇,恍然大悟般:情话还可以这么说;另一方面,土味情话其本质就是含蓄幽默的表白,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愉悦感。土味情话与一般情话的区别在于打破耳熟能详的句子,重新仿写,受表达效果和听话者心理制约,言简意赅,所以谐音梗与仿写便是土味情话生成的重要手段。如:
例(4)
①苦海无涯,回头是我。②A:我在找一家店。B:什么店?A:你的来电。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句子,原本是用来劝说一个人如果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回头清醒觉悟,才能脱离痛苦,达到真正的解脱。①句中对原句进行仿写,“苦海无涯,回头是我”,说话者是想表明自己的心意,如果迟迟找不到幸福,回头看看,我在等你。这一新句的出现,使听者耳目一新,在原本句子的基础上理解新生成的句子的意思,即使前后两句逻辑性不够也不影响理解,②句中利用谐音的方式,“店”与“电”同音,意在告诉听话者:我在等你的来电,我想你了。这样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没有直接说“我想你了”那么露骨,但也表达了心意。人们用一个句子表达另一个句子的含义,在一个原有句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句子,并且这个新造的句子具有新颖的形式,从隐喻的角度来看,这就体现了土味情话的新奇性和生成性。
(三)体验性与无意识性
Lakoff和Johnson于1999年提出了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4]。土味情话属于网络流行语的一种语言变体,所以在互联网上形成从而被广大网民所熟知。一开始人们上网是无意识的,并不是为了了解或学习而刻意关注土味情话,是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使用才熟知,耳熟能详,最后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自此流行起来。如:“A:我感冒了。B:怎么回事?吃药了吗?A:因为看见你,我就失去了免疫力。”“免疫力”这个词原本是生物学术语,这里借此表白一个人就像病毒一样,完全入侵他的生命。人们一开始对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生物术语,对它意义的演变毫无意识,基于自身的体验,对这种用法更加熟悉,从而学会这一新奇的表白话语,以便下一次用在合适的场合。
四.结语
我们从土味情话中探究到隐喻理论的存在,运用隐喻这种认知机制分析土味情话的形成方式,运用隐喻的属性特征分析土味情话的特点。结合隐喻理论分析土味情话,得知土味情话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谐音式与仿写式;其主要的特征有:生产性与新奇性、开放性与创造性、体验性与无意识性等。土味情话中就是借助隐喻机制来理解和认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某一种联系,用简洁明了的话语,含蓄内敛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意,既表明了自己的心仪,又幽默有趣,就算被拒绝也不会觉得丢面子,完全当个笑话一笑而过。受众把对源域的种种联想和心理表征映射到目标域上,避免了直接表达给受众带来的心理冲击[6]。土味情话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被创造,隐喻这种认知方式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土味情话,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语言,也能够为类似于土味情话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方式提供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胡壯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田欣灵.网络流行语特点的认知属性—基于隐喻认知和隐喻特征[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
[6]李明晔.言语幽默中的隐喻机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5).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