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语境下《终结的感觉》的不确定性研究

2021-04-12史志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

史志明

内容摘要: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在后现代语境下,主要依据“后现代主义之父”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的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学根本特征的理论;从主题、人物、叙事和语言四个方面来解析小说中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之不确定性。最终,正是此种不确定性揭示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终结的感觉》 后现代主义 不确定性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于2011年赢得代表英语文学最高成就的曼布克奖,同年获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英国后现代实验小说流派之先锋,在这部虚构的回忆錄里,巴恩斯不仅探讨小说主人公托尼过去经历的道德危机和他在道德危机中怎样通过记忆叙事来建构自我身份;而且运用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去激发并调动读者的兴趣以至于参与小说的再建构。以下研究将借鉴埃及裔美国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1987年在《后现代转向》一书中对文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根本特征之“不确定性”精辟、独到的解剖和透视,将不确定性指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最显著精神坐标;通过主题的不确定性、人物的不确定性、叙事的不确定性以及语言的不确定性来分析这部作品中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即不确定性。诚如哈桑所言,“各种不确定性渗透在我们的行为、思想、解释中;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哈桑 292)以下四个部分的详细阐释将具体与客观地展现小说中后现代语境下不确定性的成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学的根本特质和精神品格。

1.主题的不确定性

这部小说具有多重主题。它延续了他的处女作《伦敦郊区》中所研讨的问题,所以是它的续集,也体现出较强的自传性。追寻是该部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贯穿于故事追忆的主线;而且还推动小说不断向前发展。历史真相的追寻开启了主人公托尼·韦伯斯特对自己既往历史的修正,找到了被记忆扭曲、篡改甚至于整体性销毁的片段。就小说而言,叙述者托尼“想到自己站在未来的某一点回望过去,去体会岁月带给你的新的情感”(郭 77)。此种“新的情感”即是对过去的理解变了,对自己的认识也变了。托尼摆脱狭隘的自我,开始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分析自己的历史,并且变得赋有同情心。一封突如其来的“关于萨拉·福特夫人(已逝)不动产相关事宜”的信函,让托尼甚感困惑;从此踏上过往人生中应有的道德责任的探索之旅。如此道德危机下的道德救赎,无不令人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追寻历史真相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最后,托尼通过搜寻记忆深处的往事来自我塑造或建构一个全新的自己。

再者,历史和记忆也是一个值得反思的主题。记忆与历史这一主题始终贯穿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在一堂老乔·亨特的历史课上,艾德里安·芬恩答复老师的问题:“什么是历史?”;他认为“‘不可靠的记忆与不充分的材料相遇所产生的确定性就是历史。”(郭 20)显而易见,艾德里安和巴恩斯在此批判了旧历史主义的客观整一的历史观。毋庸置疑,小说作者的历史观恰好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不谋而合。这种后现代的历史意识本质上就是否认客观、权威历史的存在。不充分的史料和不可靠的历史记忆呈现后现代语境下对历史真实的追寻。

除上述两个重要主题之外,还有时间、爱情、婚姻、死亡、信仰、道德、真实、伦理和身份建构等等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事实上,不确定性的主题也即多元化和反传统始终都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文艺作品的思想探讨之中。

毫无疑问,主题的不确定性促使人们可从不同视角来多重解构这本小说。该部主题深刻的当代英国小说为当代西方的多种疑难病症进行了探析与诊断,而诊断的结果则是不可救药(也即“终结感”)。就如同小说结尾之处所言:“你的生命走向终结,——不对,不是生命本身,而是其他什么东西:生命中任何改变的可能性的终结。”(郭 192)显然,这富有哲理的笔触借助于回忆来推测生命的结局和生命的意义。它也可以理解为巴恩斯对英国著名学者弗兰克·克莫德(Frank Kermode)的追忆,或者说是该部小说“有可能运用了克莫德在《终结的意义:小说理论研究》所提出的叙事理论”,通过将生活事件组织成某种有意义的叙事来认知生活。(Greaney 232)

2.人物的不确定性

作为一部回忆之书,巴恩斯对后现代语境下小人物荒诞人生的刻画,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不变的自我往往是美好的虚构。此处主要就小说中的三个模糊暧昧的中心人物分别予以商榷。小说末尾处,托尼指出“有累积。有责任。除此之外,还有动荡不安。浩大的动荡不安。”(郭 193)小说的“终结”阐释了主人公托尼的不安,也令后现代读者不安。通过托尼对身份嬗变的反思,揭露了巴恩斯对后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身份危机的独立思考。事实上,经历醒悟而重获新生的托尼,内心依旧忐忑不安。这种人文主义的关怀无不体现出巴恩斯“所坚持的形式与内容互融互动的创作理念和文学追求(刘 27)”。很明显,巴恩斯成功地运用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不仅为当代英国文学中小说形式和主题的发展以及小说中的当代西方都市文化困境拓宽了自己的眼界;而且也为后现代生存困境中的个体提供了自我救赎的方法。

托尼的朋友艾德里安短暂强烈的人生轨迹也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众所周知,托尼、维罗妮卡和艾德里安三者之间复杂特殊的关系导致所谓的“终结的感觉”。小说伊始,年轻的艾德里安在老师和同学之间一致认为他天资聪颖、善于思考;然而,一封托尼的“报复信”见证了作为个体生命的他者的死亡。不确定性身份的前后巨大反差使读者无形中参与构建和还原小说人物的本真面目。艾德里安的所作所为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方面,学生时代的良好形象伴随着剑桥大学青年才俊的悲剧离世使人们怀疑和思索先前对他的认知与好奇。另一方面,恋爱过程中与女友母亲的通奸问题开始令人疑窦丛生,甚至于让人联想到曾经巴恩斯的妻子帕特·凯伐纳(Patricia Kavanagh)和英国当代最好也是最有争议性的女作家之一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陷入热恋,并一度离开了巴恩斯。这种日常生活危机叙事在发展小说人物以及自我身份和认知生活等方面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另外,女性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同样展现出后现代主义根本特征之不确定性。女主角之一维罗妮卡在小说前后两部分的异同:比如,青年托尼的叙述中,当他和同学们到布里斯托尔旁的塞文河河边观潮时;她一直不在场。然而,四十年后的回忆里,托尼与维罗妮卡却其乐融融地一起出场。美好的回忆不仅让人联想起两人曾经的往事,而且使人心中感慨万千。后来,两人分手后,对于托尼的“道歉信”;她回复到:“你还是不明白。......所以干脆就别试了吧。”(郭 186)对诸如此类的矛盾话语,使得人物的不确定性衍生出模糊性和反讽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书名《终结的感觉》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在这部小说中,终结既指托尼与昔日女友维罗妮卡之间的爱情的终结,又指托尼的中学好朋友艾德里安生命的终结。终结的不确定性因素本身便是旧事物的终结,从而迎来新事物的开始。什么最后被终结?感觉又如何?

3.叙事的不确定性

巴恩斯在该小说创作中,通过不可靠叙事体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尤其是记忆的不确定性始终贯穿整个小说的叙事结构之中。小说伊始的六个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正如托尼所言“你最后所记得的,并不总是与你曾经目睹的完全一样(郭 3)。”作者通过第一人称叙事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不可靠叙述者托尼对以前认知的颠覆。同时,这种叙事技巧容易使读者进入叙述者的内心世界以至于产生相互共鸣。托尼既是小说中的故事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此双重身份赋予托尼可恣意评述小说里其他相关人物。然而,回忆中的不确定性增添了第一人称基于自身的体验所叙述的不可靠性和主观性。更进一步说,正是此种不确定性激发读者去积极参与才能真正的完成小说文本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哈桑指出,“不确定内在性引出参与性;裂缝必须填补。”(哈桑 296)此话的确印证了后现代主义文本欢迎参与和表演。另外,“不确定性”与“内在性”之合而为一即“内在-不确定性(Indetermanency)”这一新造的字是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性(哈桑 30)。

其次,不同于传统单一主线叙事方式,巴恩斯在这部小说中打破线性叙述而探索性运用了多主线叙事策略。简单来说,小说中扑朔迷离的情节之不确定性表现为非线性化和非逻辑化。2017年由赖舒·彼查(Ritesh Batra)执导的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鲜明地呈现了拍摄创作中这种多主线的故事。明线与暗线在时空的相互交错中不断推动电影的向前发展,从而充分突出了叙述者讲述故事的不可靠性。对于小说文本来说,主人公托尼对于前女友维罗妮卡的前后看法的变化,尤其是艾德里安弱智儿子(事实上是维罗妮卡的弟弟)的出现;使得内聚焦者托尼陷入深深地沉思之中。此外,艾德里安和女友维罗妮卡的母亲莎拉·福特夫人的不伦之恋以至于导致最终自杀也一直刺痛着周围其他人物的内心。凡此种种,皆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的矛盾性得以表现出来。

不仅如此,该小说也采用了侦探小说的结构;这样的叙事策略易于读者去探寻和思考何种原因造成小说中虚构人物的死亡。以上这些叙事策略充分验证了哈桑所言:“所谓不确定性,或者更恰当地说,种种不确定性,我指由种种不同的概念帮助描述出的一种复杂的对象。”(哈桑 186)此话表明哈桑有关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论述始终坚持: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探讨的小说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这种后现代语境下不确定性的特征。

4.语言的不确定性

在这部小说文本中,也不乏值得推敲或思辨的话语。这种语言的不确定性的确展现出后现代语境下小说家把玩语词的技法和能力。同理,语言的不确定性具有解构性和荒诞化。这如同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语言》一书的序言中所言,“小说家创作时使用的媒介是语言,无论作家要写什么,他必须用语言并且通过语言来进行创作”。(王 307)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本质上就是语言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的话语不是隐喻性的话语和转喻性的话语,而是一种以矛盾、中断、随意性和短路等为特色的新型话语。巴恩斯在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将不确定性的言语经过情节的演变强烈地呈現出不可靠的叙事策略。记忆之谜中“时间先安顿我们,继而又迷惑我们。......我们所谓的务实,充其量不过是逃避,绝非直面。”(郭 121)文本中诸如此类句子可谓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矛盾话语,前后语句自相矛盾,它使得后现代小说叙述悬疑丛生、徘徊不前。

另外,形象的不确定性因素也突出了小说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具体来说,片段化和反英雄将再现形象的不确定性。小说里“河流”和“手表”两个意象尤为令人难以忘记,牢牢记在心中。从头至尾有关塞文河河流的描写至少出现过三次,但前后所体现的意思却有所不同。通过河边观潮和汹涌澎湃的潮汐的描绘,它可能暗喻主人公托尼自己的“生命之河,他的黑暗的自我,他意识层面之下的潜流。”(陆 3)叙述者托尼在年轻时的抉择,使他无形中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随之而来的便是为自己对他人所遭受创伤的负责与懊悔。除此之外,它也可能象征艾德里安的“情感世界”(陆 3)。博学睿智的艾德里安到底为何最终走上自杀身亡之路,小说将近终了处为读者留下悬疑;仍然不很清楚、不很确定。当然,托尼的“铁三角”三人帮的手表表面经常戴在手腕内侧,的确至今让人匪夷所思、不可思议。那个细节一方面说明他们仨铁杆盟友的象征,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感觉到时间就像是一件很个性化、私密化的东西。然而,时间最终会看清每个人的面目,对不对?更何况小说中人物以及他们的记忆又受制于时间!

因此,巴恩斯在本部小说中凸显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揭示了后现代语境下人类生活与生存的不可知变化和迷思,另一方面如此多的不确定性也再现该小说不易理解的特点。然而,正是这些开放式结尾的不确定性增加读者可从不同视角去阅读欣赏它,并且极大地触发人们去参与小说不确定性文本的建构和探索小说的欲望。难怪克里斯·波尔蒂克(Chris Baldick)在《牛津文学术语词典》中的定义是“不确定性,......就解构主义而言,指否定文本终极意义的不确定性”。(125)这点也正如学者陈世丹所言:“后现代主义小说既揭示了现实与历史的虚构性与真实性,也以其不断创新的姿态证明了自己真实的存在。”(陈 26)也许这正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5.结论

这本少见的聪明又令人宽慰的书字里行间机智地展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学根本特征的不确定性。哈桑认为,“‘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之结果。”(朱 380)本研究通过主题的不确定性、人物的不确定性、叙事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的不确定性四个部分客观、系统地阐述了小说文本中这一特征。此种特征无不渗透了哈桑对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的透视。同时,此种解读还在于坚持以文本为旨归,借助具体、直观的文本经验来印证后现代主义的精神特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真正代表欧洲志趣的文坛大师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里的种种不确定性;向读者展示整个后现代的精神危机与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Baldick,Chris.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1.

[2]Greaney,Michael.The Oddness of Julian Barnes and The Sense of an Ending[J].English,2014, 242, 225-240.

[3]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J].外国文学,2005,4,26-32.

[4]刘丽霞.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朱利安·巴恩斯研究评述[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3,16-27.

[5]陆建德.回忆中的“新乐音”[N].文艺报,2012,4,1-4.

[6]王卫新,隋晓荻.英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7]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向[M].刘象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8]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M].郭国良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9]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中国银行业的未来:不确定性与希望并存
试论福楼拜小说的创新性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广义直觉模糊软集的格结构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现代语言学探讨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
后现代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
后什么现代,而且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