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文物古建筑火灾原因及防火措施研究

2021-04-12宋思宇

今日消防 2021年3期
关键词:火灾互联网+互联网

宋思宇

摘要: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民族特征,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就是对于人类文明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一直被誉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智慧结晶,有着诸如故宫、颐和园等令人赞叹的古建筑。然而,这些古代建筑的保护难度相对较大,火灾等意外事故时有发生。本文立足于文物古代建筑保护的立场,希望探索“互联网+”时代古代文物建筑火灾预防措施,为古代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有限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文物古建筑;火灾;原因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S7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1)03-0069-02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制材料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木质建筑含水率降低,变得越来越干燥,表面的涂漆等防护措施也一定程度上遭到了损坏。所以,发生火灾的危险系数随之上升。另外,由于这些古代文物建筑通常都是一体化,很多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较近,一旦火灾发生,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再加上为了保护古代文物建筑的原貌,很多消防设施也是不允许设置在这些古代文物建筑内部,所以,火灾发生时,很难在短时间内控制火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文物建筑的火灾预防,成为了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的原因。

一、古代文物建筑火灾案例分析

笔者将古代文物建筑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两个因素:首先是自然因素,包括天气干燥、雷击等。例如:1952年夏天,河北省遵化市的清东陵,就因为遭受雷击而引发了一场火灾,致使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东陵建筑全部毁坏;1959年9月,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大成殿也是因为遭受了雷击,引发火灾,最终导致大成殿和200多件文物被毁。第二个因素,就是人为因素。例如:1971年2月,由于《红楼梦》京剧演出的话务员在后台吸烟,造成明火,最终点燃了幕布及一些可燃物品,紧接着火势增大,烧毁了总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的古代戏楼;1981年4月,北京景山公园寿皇殿戟门因为北京市少年宫将此地开辟为游艺室,因有人夜间在寿皇殿充电且现场无人看管,发生短路,引发火灾,造成寿皇殿的戟门被毁。在诸多古代文物建筑火灾事故当中,由雷击等小概率自然因素引发是非常少的,大部分的火灾还是人为引发的。所以,我们对于古代文物建筑火灾预防的重点,还是需要放在对人们安全用火、用电等方面,让人们具备足够的消防观念,才是预防古代文物建筑火灾的重中之重。

二、古代文物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

(一)建筑材质易燃可燃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古代建筑以木质或者砖木结合为主。木质材料本身就易燃,无论是遭受雷击等自然破坏或者人为的破坏,都非常容易引发火灾。

(二)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足及总平面布置不当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目:第一,皇家建筑,这其中包含皇家园林、皇家陵墓建筑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体。第二,密集的百姓居所建筑,百姓的生活一般都比较简陋,所以用料通常是茅草、泥土及部分木材。第三,大型商业密集建筑群。和现代一样,古代也有商业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方的商铺、集市等建筑呈现密集状态,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靠得非常近。这样一来,一旦一个地方发生了火灾,火灾很快会蔓延到其他地方,造成大规模的火势。第四,由于中国古代对神佛的信仰被统治者当做治国的策略,他们把自己视为上天派来统治百姓的天子,百姓对神佛的崇拜也非常兴盛。所以,寺庙、道观等建筑也比较多。这些道观和庙宇一般都会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一旦发生火灾,消防人员及设施很难立刻就位,无法对火势进行及时有效地控制。

(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非常注重节日的国家,比如春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燃放烟火,元宵节人们会放花灯,清明节人们也会燃烧一些纸钱、燃放鞭炮等。这些因素都是造成火灾的重要诱因,每年我国因为这些传统节日用火不当造成的损失都很大。对于古代文物建筑同样如此,这些意外造成古代文物建筑的毁坏。

(四)现代化消防设施缺乏

众所周知,古代的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在消防技术方面不如现代先进。但是,为了加强对于这些文物建筑的保护,我们不能过多地使用现代手段,在这些建筑之间开辟消防通道或者安装消防设施。为了避免对古代建筑文物的进一步破坏,发生火灾的时候,灭火救援中使用器材、装备和設施也要顾及考虑作业中避免造成其他文物建筑的损坏。

(五)自然不可抗力的影响

雷击等自然因素是人类不能控制和左右的。因为古代文物的建筑材质,当发生雷击等自然现象时破坏力都是不可估量的。

(六)人们的消防意识有待提高

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注意那些可能引发火灾的因素,在火灾发生以后,才会去考虑怎么控制火势,怎么防止更大规模的损失。火灾发生后的短时间内,人们的消防意识普遍较强,对一些可能引发火灾的因素也能够引起注意。但是,时间一长,就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时刻保持安全意识了。这种情况也不利于文物建筑的火灾预防。

三、“互联网+”在古代文物建筑火灾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一)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线上监督优势

我们知道,“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的交流沟通变得迅速,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很多工作单位,也开始对工作人员进行线上监督的管理方法。那么,对于古代文物建筑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我们也可以考虑进行个人信息的实名认证,通过对这些人员的具体管理范围、工作职责等信息的充分获取,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一旦意外发生,也可以通过这种线上监督的方式很快找到相关责任人员进行究责。这样一来,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些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古代文物建筑的火灾预防力度。

(二)加强古代文物建筑管理及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火灾事件发生以后,相关人员是否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都需要建立在足够的安全消防素质上。所以,对于古代文物建筑管理人员,必须要定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培养和能力测试。这些工作如果单纯依靠人力,效率会比较低。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古代文物建筑管理消防安全知识学习及测试平台,要求相关人员按时打卡上课,并且完成课后测试,对于这些人员的完成及成绩情况进行直观的数字、表格等反馈,从而达到高效化、科学化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保证古代文物建筑管理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分析能力

我们知道,通过互联网的计算和信息综合分析,能够对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和预测。所以,在古代文物建筑的保护当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信息分析能力,通过互联网对古代文物建筑的年限、材质、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信息采集,然后进行风险预估,然后对那些高危建筑进行着重预防及管理。

(四)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监控和防护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催生了很多标准化、专业化的消防预防设施的产生。比如:红外线检测技术、烟雾报警器的安装、监控安装等技术,都可以达到良好的火灾预防效果,并且,这些技术对于古代文物建筑的影响和破坏也比较小。

(五)充分利用信息发布平台,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定期推送

很多时候,古代建筑的破坏都是由于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所以,笔者认为对于人的教育和把控才是古代文物建筑火灾预防应该做好的基础。所以,针对一些靠近古代文物建筑或者就身处古代文物建筑当中的人员,要加强消防安全意识的培养。虽然把这些人员聚集起来进行定期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有了互联网技术,这些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如前文所述,可以对这些人员采取线上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消防安全总体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要区别与古代文物建筑管理工作人员,要把重点放在火灾预防意识的提高上。因为这些普通的人员并不能直接参与古代文物建筑的管理,但是他们的用火、用電乃至个人习惯却很有可能造成古代文物建筑发生火灾。所以要以火灾防范、安全用火等为主要内容。并在人们常用的信息获取平台,比如微信、微博、QQ、百度等,推送相关的科普知识,植入消防安全的相关知识,从而达到比较显著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古代文物建筑的火灾诱因包含了自然和人为等多个方面,在预防工作当中需要注意的因素也非常多。我们既要保持这些古代文物建筑原本的样子,又需要找到一些适合用于这些古代文物建筑的消防措施,对于消防设施建设、环境控制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慎重考量。另外,对于古代文物火灾应急的方法宣传、火灾发生风险预估等工作也要做到位,所以需要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综合运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各种信息发布平台,让现代科学技术为古代文物建筑的保护提供重要物质保障,从而保证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证文化多样性的充分体现,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田宏.古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6(05).

[2]谷远怀.宗教活动场所安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宗教,2004(09).

[3]吴波.浅谈文物古建筑消防管理做法即预防对策[J].科教文汇,2008(10).

[4]毕兴权.谈古建筑火灾特点及扑救措施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5(1):32-33.

猜你喜欢

火灾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