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为导向的智慧消防建设
2021-04-12张齐翔
张齐翔
摘要:我国的经济正在面临着转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消防工作面临较大的发展困境,传统的消防工作模式与方法在现阶段的火灾防控工作中已经无法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当下我国消防事业更加需要在机制和方法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目前,为了更好的开展消防工作,我国提出了关于“智慧消防”的概念,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消防工作中,使其能够更好的达到火灾防控和救援效果。本文基于我国智慧消防的具体发展现状,探讨现阶段我国在智慧消防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导向;智慧消防;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1)03-0014-02
由于時代的发展,传统的消防管理以及其工作模式已经略显落后,甚至在一些工作中会影响到最后结果。现阶段,人们开始思考智慧消防,也就是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消防工作中,打造一个消防综合基础平台,积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当下最火热的信息化技术达到更加精准和高效的管理。目前,在智慧消防实践的过程中存在有规划沟通、组织协调以及人才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针对于以信息化为导向的智慧消防建设进行研究提升现代城市的消防水平。
一、智慧消防基本概述
(一)智慧消防的概念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消防管理工作模式其实已经成为了制约消防事业发展的一个因素,所以说如果不对消防工作进行优化和创新,那么我国消防力量将会逐渐与社会消防需求脱节,这将阻碍我国城市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目前对于我国消防事业来说。寻找一个更加高效的管理与工作模式十分重要,智慧消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可以说,在云计算、大数据、VR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下,配合消防侦检、消防报警、消防通信等多个方面的专业技术手段来形成一个可以有效覆盖整个城市区域,获取消防数据并快速反应做出决策的消防系统。由于智慧消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整座城市的消防能力,确保在实际火灾情况发生中能够有充足的调动力、指挥力等,所以就本文看来,智慧消防可以看成是一个兼具数据收集与分析、消防报警、精准指挥、优化反馈等模块,并且结合移动通信、定位导航、互联网技术、建筑消防设置等多方面技术的动态决策平台[1]。
(二)智慧消防的发展现状
我国各地都开始了城市智慧消防的建设,当然,作为这样一个兼具数据、分析、指挥、预警等多方面能力的系统,在其建立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改进。比如说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智慧消防系统建设中,其系统建设的侧重点就在于灭火救援辅助决策系统以及其可视化操作,并以群防群控服务等系统作为辅助,侧重于对消防信息的处理以及消防报警方面,进一步加强精准定位、防火力量战略分布和消防全程的可视化指挥等。再比如在湖北省宜昌市的智慧消防系统建设中,其系统建设的侧重点就在于公众服务以及灭火救援方面,加强对建筑物消防隐患的排查以及消防设置的信息数据收集,并且积极利用定位系统和“矛盾联动化解系统”,其侧重于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分析[2]。
二、智慧消防建设难点
目前在智慧消防得劲建设中存在有规划布局、信息联通、改善空间、信息收集和参与力量等方面的问题。
(一)布局问题
在现阶段的智慧消防建设中缺乏战略统筹的完整布局。由于部分领导在理念上的不重视以及专业知识的缺乏,在建设智慧消防的工作中大多都只是简单的增加执勤车辆,增加在装备上的经费投入,但是却忽略了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很多人为了体现出自己的政绩,在建设智慧消防的过程中并没有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求,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建设方案,甚至是搞一刀切,最终导致政绩并未明显突出,而消防工作效果也不高[3]。
(二)信息联通问题
智慧消防系统中模块较多,而各个模块之间的联动必须要依靠一定的信息桥梁。在现阶段,我国的信息化技术虽然已经发展较好,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上还会由于使用者的理念以及其技术成熟度的问题而效果不佳。实际上,智慧消防的建设对数据处理的要求极高,其对于数据的基本要求就在于纵向贯通和横向交换。对于前者来说,消防各级组织的信息数据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共享通道来达到与智慧消防平台更好的兼容效果,而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信息共享通道,虽然通过一定的移动通讯设备可以达到更好的共享效果,但是也缺乏相应的制度管理。对于后者来说,同等级部门之间常常需要进行数据交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障碍也不小,很多信息需要经过非常繁琐的审批和核实过程,难度系数较大,而其耽误的时间也很有可能会导致消防工作错过最好的时机。就目前的系统建设来看,有部分地区的消防工作还存在有一定的独立性,其未与公安、交通、供水、广电等部门建立起合作,信息在这几个部门之间流通不够高效,这使得消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分析和决策偏差[4]。
(三)改善空间问题
其实在现阶段的智慧消防建设中还有大块的改善空间,国内虽然同时有300多个城市开始了智慧消防的建设和布局,但是实际效果与设计还存在有一定的偏差,一方面这是由于项目的规模较大,并且部分地区的领导干部有急于求成的思想,所以会造成各项资源的浪费,智慧消防建设也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则是工作的细致程度问题,很多工作都还处于理念状态,虽然技术等方面已经就位,但是由于在政策以及协调问题尚还存在问题,所以其还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四)数据收集问题
信息孤岛的问题一直是智慧消防建设中较为严重的一类问题,上述我们已经讲到信息传递的问题。通过智慧消防系统收集到的数据将会存放在不同的处理系统中,而实际上这些系统大多都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录入方式大多都是手动,工作量也非常大,不仅容易造成录错的问题,还会导致二次录入的问题,使得信息混杂。另外,这些信息也没有达到充分的利用,无法及时为消防指挥、调度、分析、决策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三、以信息化为导向的智慧消防建设要点
(一)发展方向
要想更好建设智慧消防系统,首先需要明确当前我国智慧消防的建设方向。一方面,智慧消防最终的趋势必定是要在全国普及,各地都需要积极利用好智慧消防,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智慧消防建设经验,将成果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且有效的智慧消防系统。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在火灾多发地以及农村普及智慧消防系统。由于基础建设的原因,农村的智慧消防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要在农村开展智慧消防就必须要首先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强化数据意识
在数据信息方面,当地部门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将信息收集、筛选、加工、服务等过程进行统一,将散布在城市各处的消防信息结合起来,并有效整理,从而提高资源的有序性以及其规则性,确保用户在查找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方便。其次就是要做好数据的共享与互联,由于智慧消防牵涉到的部门较多,各模块产生的信息也较多,为了避免信息孤岛的问题,必须要加强数据方面的互联和共享,充分挖掘信息数据,有效的开发数据价值,使得数据可以焕发出更新的活力。最后则是要加强数据服务模块,要建立起标准的用户交互接口,主动为用户提供信息数据服务,并与此同时强化数据的安全管理,对数据安全进行全面的监管和控制[5]。
(三)组织协调工作
为了能够加大智慧消防的構建力度,当地部门必须要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由于智慧消防的建设难度较高,专业性很强,所以需要有一批在消防和计算机技术上都有一定知识体系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来作为智慧消防建设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所以企业需要做到对人才的培训工作,扩宽人才的培养渠道,建立起人才培养机制,采取集中培训、岗位轮训、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单位能够积极与当地的学校、企业合作,获取这些处于研究前沿单位的支持,获取其对于智慧消防建设的宝贵经验。最后则是需要加强全面推广工作,要确保在整体消防单位上下都能够普及智慧消防的概念,并抽取一定的人数来进行集中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智慧消防设备与系统的使用方法。
(四)平台创新与融合
既然是智慧消防,那么首先就需要消防单位能够加强技术更新,全面抓好技术更新和推广方面的应用,将技术更新转变为服务于体制的更新。智慧消防系统应该要更加重视核心技术的应用,构建好基础设施,并完善体系标准,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其次就是要完成平台的融合工作,在“云”技术的有效应用下,消防系统的便捷性、兼容性、准确性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这就为各系统平台的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最后是要在管理体系和技术方面进行创新,要加强对原有不合理职能的改革,全面更新管理制度,使得管理方式能够与时代接轨。单位要明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验证问题的一般流程,全面提升消防印记的速度,改善工作效率,并构建起合理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从而使得智慧消防建设更加贴合城市的发展。而技术创新层面则可以与一些优秀的企业和高校合作,对现阶段我国软件以及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进行分析,并且明确创新及人才培养策略,改善智慧消防相关单位和企业的发展氛围。当然,光靠消防单位是无法达到上述效果的,当地相关部门和政府部门需要做好主导和配合工作[6]。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在智慧消防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智慧消防是当前我国消防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各地消防系统都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朱铠.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织里镇消防安全评估[D].浙江工业大学,2020.
[2]浦天龙,鲁广斌.现代城市智慧消防建设探讨[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05):50-55.
[3]胡晓鹏,金大满,濮骞忠.“智慧消防”建设思考与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23):139-141.
[4]邓翊韬.江西智慧消防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5]杨玉宝.智慧消防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8,31(10):47-49.
[6]丁祥郭.“智慧消防”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计算机安全,2012(10):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