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请听二十秒钟雨声”
2021-04-12杨炼
“金沙,请听二十秒钟雨声”
不写诗的际根 把我们的头
按进诗里
此刻在金沙 大雨
无尽灌入一只漆黑的器皿
二十秒 一个国家坍塌进
另一个国家 梅花鹿穿过水的树林
回头 瞪圆青铜的大眼睛
流逝的内涵从未溢出耳鼓的探方
二十秒 二十种历史的外语
都响起哗哗声 我们所有的诗
从檐边飞泻 漏入一首黑暗之诗
雨声不容辩驳 它指认
看不见的湖 我们不认识杜甫
杜甫不认识一架玉琮梯子上
攀爬五千年的人形
金面具倒扣住同一张黑洞似的脸
听啊 异乡人 紧挨这场雨
我们已接住过多少黑色的时间?
还得再接住多少
黑 金沙大口咽下的今夜
沉积至我们胸骨 尾骨 一条阴刻的线
够长 够古老 迎着死亡的干涸
停在不可能更深的坑底
这间无限大的房子 只能等下一次发掘
(选自本刊2021年第一期“诗高原”栏目)
一行品读:
黑色历史时间中的金色当下
读这首诗时,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其中反复出现的两种颜色。第一种是金色,它在“金沙”这个名称中,又在后面的“金面具”中出现,并且我们可以设想“雨滴”也是金色的。这一明亮、闪耀的色彩,可以用作“当下时间”的比喻。第二种是黑色,它在“漆黑的器皿”“黑暗之诗”“黑洞似的脸”中被说出,并且成为“历史”这一“黑色时间”的比喻。這两种颜色之间的关系,就是诗所要思索的“当下”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诗人杨炼从突然下在金沙的一场大雨中截取了20秒来写这首诗。历史和此刻,浓缩在20秒钟的雨声中。金沙就好像古代留下的一个器皿,承载着落下的雨水。金色的雨水,又像是金色的沙子,它作为从沙漏中滴落的“此刻的时间”,注入到历史那无底的黑色深渊里去了。
在20秒钟的时间里,诗人进行着丰富的联想。有“物”的重叠:活的“梅花鹿”穿过“水的树林”,突然化身为青铜塑像。有“语言”的重叠:诗人用现代汉语写诗时,诗中的文字,与遗址中无法解读的文字混合,像是一首此刻的诗落入了远古的“黑暗之诗”中。此外,还有文明中“诗人形象”的重叠:“我们不认识杜甫/杜甫不认识一架玉琮梯子上/攀爬五千年的人形”。这里出现了作为诗人的杜甫,和作为诗人的“我们”,以及在玉梯上攀爬的“文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
黑色是历史时间的底色。这首诗用一粒一粒的“金色沙子”来呈现“雨”,它落在历史这黑色、无底的器皿里。“金沙”作为遗址,其本身的空间是有限的,但历史时间的深度赋予了它一种无限感。所以诗人说“这间无限大的房子”。“金沙”似乎就是这个文明本身——每一个文明或许都是一间“无限大的房子”,它需要无数次的发掘。而当此刻的雨点像沙粒一般落进这个深坑之中,我们听到的,或许是我们自己成为了其中一颗沙子时发出的轻微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