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
2021-04-12典译
典译
如果说,历史大事件离我们如此遥远,以至于变成史书或教科书上寥寥数语,但茨威格用他的笔墨还原了这些重大事件中的细节。一些微不足道的错误决定了大事件的走向,从而改写了历史。历史如人生,我们看这些讲述,已经失去的瞬间不能被挽回,已经犯过的错误也不能被改正。这些细小的错误给世界带来影响深远的改变,历史不能重新改写,这让我们抱憾又唏嘘。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有层出不穷的版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收入茨威格的历史特写14篇,向我们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分钟等。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即使有的人没读过《人类群星闪耀时》,也会知道这个名字。它躺在中小学老师推荐的必读书单上,静静地等待着孩子们的阅读。茨威格堪称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人,在非虚构的人物传记文学里,他有“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人类群星闪耀时》为茨威格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书里收录了十四篇短篇,被他称为“历史速写”。茨威格在世时,1927年8月岛屿出版社出版《人类群星闪耀时》,他用历史人物画像的形式写出的五篇:《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瞬》《玛里恩浴场哀歌》《黄金国的发现》《壮丽的瞬间》《南极争夺战》。茨威格逝世后,1943年费舍尔出版社在斯德哥尔摩出版扩充版——由十二幅历史人物画像组成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此书第一版的问世受到了读者极大欢迎,这种被批评家称为“新颖的叙事——戏剧性的”体裁,形式新颖,选材得当,迎合了读者的心理需求和阅读兴趣。仅过一年的时间,1928年末该书就重印了七次,印数达十三万册之多。自1943至1980年印了四十次,售出近七十万册。后来又有了西塞罗和威尔逊两篇,共14篇。他用类似绘画中速写的方式来写人类历史中十四个闪耀的瞬间,而这些瞬间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人类从出现到现在,是一条历史长河,那其中出现的重大事件,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能影响世界的走向,并持续影响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推动了整个人类的命运。茨威格把这种时刻定义为“人类群星闪耀时”,它可以是一个逃亡者,一个国王,一个艺术家……他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自序中说: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决定系于唯一的一个日期,唯一的一个小时,常常还只系于一分钟。这样一些戏剧性的时刻、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生活中,在历史的演进中,都是极为罕见的。这里,我试图描述极不同的时代、极不同的地域的若干这類星光璀璨的时辰。我之所以这样称呼它们,乃是因为它们有如星辰放射光芒,而且永恒不变,照亮空幻的暗夜。
斯蒂芬·茨威格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读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我们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在这本书里,就体现出茨威格善于表达的特点。他对语言的驾驭炉火纯青,即使经过翻译这种二次加工,我们仍然能在他的讲述中感到文字的精准、简洁。在每一篇速写中,他旁征博引,先写出事发的年代,所处的环境,再引出主要人物。在严谨的非虚构记录中,他又专注于大事件中的细节。
下面讲述的几个历史故事,正好说明了这些。
比如,在《南极争夺战》中,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带领队伍去征服人类在世界上从未踏足的南极,顶着困难,不畏险阻,一路奔波到终点站——南极点。哪知在他们之前一个月挪威人阿蒙森的队伍已经先他们到达,失望的斯科特同其他四人在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
文中对他不畏险阻,一路奔波到终点站——南极点,失望以及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都做了细致描写。
斯科特就是这么典型的英国人。无论他身处何处,他的脸上都是冷峻而矜持的表情,心中充满强烈的意志力和集体观……
在斯科特的日记里,阿蒙森的名字只出现这唯一的一次……
1911年11月1日,他们分组出发了。从他们自己跟踪拍摄的录像画面看,一开始,这支独特的探险队一共有三十个人,接着变成了二十个,然后是十个,最后剩下只有五个了,就是这五个人,在那漫无边界、没有生命迹象的白色世界里孤独地行走着。
然而,还是有越来越多让人担心的事情。天气情况非常恶劣,有时候,他们每天走三十公里就走不动了……
斯科特越来越热衷于计算余下的里程:“距离极点只有一百五十公里了。可是如果照这么走,我们真的坚持不下去了。”日记中又记载了他们累得筋疲力尽的情况。两天后的日记里这样写道:“就剩下一百三十七公里了,然而这段路程对于我们来说将是最艰难的。”可是,在那之后的日记里,一种全新的、信心十足的声音又出现了:“很快就要到极点了!只要再走九十四公里!就算走不到,我们也离得如此近了。”
……
没多久,他们就看到了一根绑着黑色旗子的滑雪柱插在雪地上,四周有扎过营的痕迹——凌乱的滑雪屐的划痕和狗脚印。这是毋庸置疑的残酷事实:阿蒙森已经率先抵达这里……
1月18日,斯科特一行到达极点。因为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批到达的人,所以一切都显得黯然失色。他们只是淡淡地打量了一下这片伤心地。“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和之前的日子里见到的那些令人恐惧的单调没什么不一样。”
……
归途中,危险增加了十倍……
斯科特那几天的日记内容让人心惊胆战……
3月21日,距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二十公里了,但那猛兽般的暴风雪却是从未有过的猛烈,他们根本无法迈出帐篷半步。他们每天晚上都祈祷明天能够到达贮藏点,然而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食物外,只能再次祈祷明天。燃料已经用完了,而温度依然在零下四十摄氏度。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无论多么痛苦,都要守在帐篷里,骄傲地静候死神的来临……
在《鲁热:一个流星般的天才》的故事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一次偶然的机会,默默无闻的鲁热被邀请做一首行军歌曲,经过一番创作,这首激励无数士兵为国奋战的法国未来国歌《马赛曲》便诞生了,此歌一出立即传遍全国大街小巷,激励着军人去战斗,去胜利。而此歌的作者鲁热却不为人知,并且一生穷困潦倒,他只做了一夜的天才。
作者细致描摹了鲁热的内心冲动。
1792年4月25日,这一天,当驿站的邮差紧急地将巴黎宣战的消息传到斯特拉斯堡城时,顿时,市民从大街小巷涌向公共广场,驻扎在那里的所有军队为了出征,也接受了身披三色绶带的迪特里希市长的最后一次检阅。
一时间,斯特拉斯堡的大街小巷的大小咖啡馆、俱乐部里,到处都是发表煽动性演讲的人和散发传单的人……到了晚上,斯特拉斯堡市长又邀请军队的各级指挥官和斯特拉斯堡的重要文职官员,到布罗格利广场旁的自己宽敞的府邸参加欢送会。隆重而热烈的氛围让这个欢送会一开始带有庆功的色彩。就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迪特里希市长突然想起……用音乐来体现宣战和出征的庄严场面不是再合适不过了吗?所以,迪特里希市长以随意的语气问鲁热上尉——就像对一个朋友请求帮个小忙一样——在这种爱国情绪高涨的关头,他是否愿意为那些将要奔赴战场的勇士们写些歌词,为明天就要踏上征途的莱茵将士们写一支战歌……
他在自己狭小的房间里来回踱步,烦躁不安。该如何开头呢?如何开头?各种演说、宣言、祝酒词里的那些鼓舞人心的句子依然在他脑海里纷乱地盘旋:“公民们!拿起你们的武器!前进!向往自由的人们!……消除专制!……举起战旗!……”然而此时,出现在他脑海里的,还有以前听过的一些话,想起了那些担心自己儿子是否安全的妇女,想起那些担心法国的田野会遭到外国士兵践踏……
这时他顿住了,停了下来,这样的开头很不错,恰到好处。现在,他需要找到可以和上歌词的节奏和旋律。他把自己的小提琴从柜橱里拿出来,调试了一下,很棒。很快,开始几拍的节奏就和歌词的旋律融合在一起了。他赶快接着往下写,那种力量好像从身上奔涌而出,推着他继续向前。此时此刻,他心中的一切情感:那些在街道上、宴会上听到的话语;对暴政的仇恨;对国土的忧愁;对胜利的信念;对自由的追求——一时间都汇集到了一起。无须构思和编撰,鲁热只要把在今天一天广为传播的话语和上节奏和旋律,就可以将全国人民共同的、最深切的感受传达出来、唱出来……接着,他写下了从第五节到最后一节的全部歌词,激情贯穿在整个诗篇中。歌词和旋律交融,完美无瑕。这首不朽的歌曲终于在黎明时分诞生了……
再比如《菲尔德: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菲尔德立志要铺设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海底电报电缆,准备妥当后的首次铺设便遭遇失败,第二次仍旧不能成功,终于在第三次铺设时成功,此时欢声雷动,人人奉菲尔德为英雄。但好景不长,电缆的失灵让人们反过来炮轰抨击他。时隔六年,决心不减的菲尔德再次尝试终于成功。作者通过设置某种戏剧性的情节来讲故事。
1858年7月17日,第二次航行失败五星期后,舰队第三次离开了英国海港……
真是奇观——两艘大船船尾对着船尾。电缆的终端在两艘大船之间实现对接。没有任何仪式,船上人员甚至没有对这个过程表示出多大兴趣。(前两次试验失败已使他们感到厌倦。)铁和铜制成的电缆在两艘大船之间沉入大海,一直下沉到测深锤从未探测过的大洋最深的底部。然后,两艘大船上的人们互致问候,旗语道别,于是英国船驶向英国,美国船返回美国。两艘船渐行渐远,成了茫无涯际的海洋上的两个小点,电缆一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人类有史以来两艘船第一次互相看不見却能够超越风浪、空间和遥远的距离互相通话……他们已铺设了一千零三十海里的电缆……
然而,喜悦又被失望取代……
不管是斯科特与阿蒙森的南极争夺战,默默无闻的鲁热创作法国未来国歌《马赛曲》,还是菲尔德立志要铺设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海底电报电缆等故事,作者都巧妙地进行了人物的性格塑造以及心理刻画,并且通过某种戏剧性的情节将他们创造历史的高光时刻体现出来。
总体来说,全书语言浅显又生动,竭尽描写了每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全貌,避免了盲人摸象的片面式了解。他通过细枝末节的描写和分析,带出了表达对象的立体、鲜明。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伟大的悲剧》《成功的秘诀》《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