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批注”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2021-04-12徐红飞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徐红飞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批注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并尝试在阅读中有意义地运用批注这一方式,需要对批注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对批注的角度有明晰的把握,对批注的策略有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批注定义 批注策略 批注角度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要求学生学习、运用批注的方式进行阅读,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并尝试在阅读中运用批注这一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遇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批注的认识存在偏差,二是对批注的角度存在困惑,三是教学批注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结合教学观察及实践,笔者谈一谈对批注教学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厘清批注的定义及方式

什么是批注?“批”和“注”严格来说是两个不同概念。“批”,是批语,是阅读文章后写下的认识与思考;“注”,一般指注解,是为了读懂文章,对其中的一些语句进行的解释。批注的方式,简单来说,可以是运用符号的圈点,可以是所思所感的批语。批注的位置,可以是首批、旁批、尾批。

那么,将批注作为一种教学内容放到教材中,其定位又該如何理解?我们可以从选文及“交流平台”中寻找教材编者的意图:

《牛和鹅》:结合课文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默读课文,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陀螺》:默读课文,在你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交流平台”: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随时都可以作批注。批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可以标画相应的词句,也可以在旁边的空白处简单写写自己的批语。

由此,我们可以对编者意图进行如下总结:

1.批注,虽然包含了“批”和“注”,但教材编者显然将批注定位于“批”,在“写得好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批语,从而引导学生掌握这一阅读方法,更好地理解课文。

2.对于批注的位置,教材没有进行说明,但根据选文批注示例以及课后思考,我们可以理解为侧重引导学生进行旁批。

3.虽然“交流平台”提出了批注的方法多样,但在选文中并没有对“标画相应的词句”进行说明,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教材中的批注策略侧重指向“写”。当然,对“标画相应的词句”我们不应忽视,它是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批”的前提。

二、找好批注的角度

看了《牛和鹅》的批注示例,以及“交流平台”,很多教师对批注的角度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有的教师提出批注的角度应从文章的语言、标点、结构、题目、思想等方面出发,有的教师提出批注的角度应从读者的感受出发……应该说,教师们的理解都对,只是出发的角度不一样。笔者以为,教导学生初步掌握批注策略,最根本的目的是“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看来,“从哪些角度批注”这个问题应该指向这一根本目标。本单元“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写得好”的地方批注,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批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教材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中提出,对不理解的地方、体会比较深的地方进行批注,也正指向了这一根本目标。

当然,笔者认为,除了引导学生在“有疑问的地方”“感受深刻的地方”进行批注,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三、掌握批注教学的策略

批注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提出,需要教师积极思考,有步骤地组织教学。经过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应让学生经历三个体验的过程,即初读批注、批注交流、再次批注。

初读批注,旨在了解学生对文章初步阅读后的理解程度,重在鼓励、激发,让学生大胆进行批注。初读批注,强调的是“初读”,因此可以安排在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也可以在整体把握文章后进行。

批注交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自己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编者与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为了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也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有的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就让学生交流,这样的交流显然是浮于表面的。批注交流的任务指向应清晰、明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确如何写出有意义的批注。以《牛和鹅》(第5~7自然段)教学为例,看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批注交流:

1.读一读,我们被鹅追的心情是怎样的?

2.找一找、画一画,从哪些地方能读出我们的恐惧害怕?

3.读一读文章旁边的批注,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与编者交流,理解编者是从什么角度批注的,又是怎么围绕“写得好的地方”进行批注的。)

4.你还觉得哪里写得好?写一写自己的批注。

5.和同学交流一下,再读读自己的批注,看看有没有什么启发。

批注交流,是批注策略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种策略,因此也就可以理解教材两篇选文后都提出了“和同学交流”的要求,以及“交流平台”提出的:“读完文章,作完批注,再重新读一下文章和批注,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会有新的收获。”“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作的批注,了解别人对文章的想法,丰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再次批注,是学生对文章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再次阅读自己的批注,发现批注的“稚嫩”,写下新的批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巡视发现有价值的批注,引导学生再次走进课文。从这一角度来说,批注是可以随着读者的体验不断变化的。这正如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文中所写,自己8岁、18岁、28岁、38岁、48岁读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出了不同的味道。笔者以为,毕淑敏的这篇文章大可以在教学中让孩子们阅读一番。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小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