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兹华斯生态观与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

2021-04-12曲红梅王艳张建慧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黑龙江问题

曲红梅 王艳 张建慧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绿色”发展。加大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是建设大美龙江的必由之路,是实现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目前,黑龙江省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重矛盾。在华兹华斯生态观的理论基础上,从探索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含的内容、黑龙江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加快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适用于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

关键词:华兹华斯生态观;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3-0092-03

一、华兹华斯生态意识观

生态文明是全人类在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探索过程后获得的由一个个成果组成的一个整体,即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共同组成了生态文明。在经过了古老的工业文明之后,我们人类的文明到达了一个崭新的顶点,它离不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离不开人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这些要素间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作品中就蕴藏着呼吁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吁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积极向上的生态观。这些生态观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和研究华兹华斯的诗歌,我们能体会到他在作品中渗透着对大自然的热爱,想与大自然亲近、和谐相处,回归大自然的情感。华兹华斯认为,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该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毫无顾忌地破坏它,否则我们最终会尝到破坏大自然固有的平衡的苦果。华兹华斯也相信自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当我们身处自然中,我们就会感受到那份宁静、朴实无华和纯粹。通过抒发这些情感,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表达了自己的生态观。西方生态批评界有这样一个观点:华兹华斯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生态意识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已经是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度上,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来的生态观与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人类趋于大自然的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此外,华兹华斯不仅是赞美大自然、向往大自然,他还怀有拯救生态环境、挽救人类社会的伟大思想。华兹华斯的这些思想开启了现代环保事业的先河,对人类环境生态保护有着深远的、科学的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生态文明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其中主要以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和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文化文明为主要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描述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1.生态社会文明。社会的发展最终还是人的发展,生态社会的发展是集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为一体的社会发展状态。生态社会文明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任务,旨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让人民获得他们应当享有的权益,使社会和谐发展。

2.生态经济文明。发展生态经济离不开三个层面,一是小层面上的,也就是单个的企业和生态经济;二是中观层面上的,也就是各个企业之间的生态经济链条;三是宏观层面,也就是整个社会的大的经济层。这三个层面是从微观到宏观,从单一到结合再到复合的一个变化过程,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生态经济要求我们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文明就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运用绿色的生产方式来发展经济。通过人类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科学的生态经济发展走向,即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文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近些年来,很多人又疯狂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生态规律,乱砍滥伐,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也必然加大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抓起来,努力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实现人与环境的平衡发展。生态环境文明的主要目标是推进区域、全球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我们要改变过去的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探索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加快生态环境文明建设。

4.生态文化建设。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进步离不开文化支撑。生态文化是指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我们可以把生态文化理解為一种价值观,一种精神力量。它也是一种体现人文主义的文化现象,它能很好地体现出人类不仅关注人的自身价值和精神状态,也同样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以更好地解决人类与自然界的相处存在的各类问题。培育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纵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启迪,源于文化的觉醒;生态环境保护的推动,得益于文化的自觉;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在文化融入中提升。

三、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1.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不强。尽管近些年来人们已经逐渐提高了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但是持有不注重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点的也大有人在,所以我们不能放松对这部分人的警示和帮助,督促他们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让他们从根本上明白从生态价值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掌握一定的生态保护知识是公民进行生态保护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先导。但是,目前我省公民对环境知识、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普遍缺乏,整体水平较低,已有的对生态知识的掌握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此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不到位,导致人们对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认识过于肤浅,甚至觉得这么宏观的概念离自己十万八千里或者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在平日的生产和生活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行动就更别指望了,因此,现在还有很多人仍然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漠视环境污染,甚至超越生态底线,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态度,最后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2.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近些年来,我省生态文明制度、相应的法规不断建立健全,执法力度明显加大,监督管理也较大程度地发挥了作用,大部分环境资源保护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目前现行法律法规并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较高要求,还有些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并且执行力度也需要加大。最明显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主体、责任制度、产权所属等不明晰,这样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和计划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对于当前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生态责任及生态教育普遍不足的情况,也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例如,定期接受相关培训,企业和相关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对员工进行生态知识普及,以及对不良行為加以惩罚的相应法规不完善,执行力较差。尤其是缺乏促使资源节约的经济社会循环永续发展政策和鼓励资源能源节约的长效机制。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法制、体制和机制等制度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3.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虽然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早已经被提上了日程,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扶持生态文明建设,许多政府部门也一直相互配合努力寻找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但是仍旧没有形成完备的扶持政策的体系,政策的持续执行性也没有体现出来。而且城乡之间的扶持力度也不均衡,公共设施的建设投入和公共服务的质量都不均等,还存在很大差别,同时技术支持上也相对落后。生态文明建设技术方面的要求包括研发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海水淡化和工业高盐废水脱盐、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置等技术。目前,对于这些技术所需要的研究场所、研发资金等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四、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

1.加强生态文化价值观建设,让生态意识深入人心。黑龙江省已经将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在《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围绕生态省建设开展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全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转变,形成新的价值观、财富观、道德观、法制观。”目前,人们的生态意识还是相对薄弱,所以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例如,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道家思想中的“清静无为”等朴素的传统生态文化哲学中凝练其中所蕴含的真理,汲取其中的生态观精华,增强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合理地开发和使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要铲除从前的“征服自然”理念所带来的蛮干的负面影响,要转向保护生态系统,要从粗放型发展向可持续型发展转变。还可以借助现代网络的强大优势,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向广大群众宣传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建设方法,让生态思想深入人心,扩大生态观的覆盖面,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加强生态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建设;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健全环境信息向公众通报和公众参与制度。对环境保护信息实施公开制度,在宣传布告栏和公共媒体上面及时、准确地发布相关信息,对环境污染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环境评价结果不定期对外公布;开发环境保护征信体系,这些均要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

3.实施政策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建设目标。健全和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长期目标,建立长期的制度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生态文明建设除了理论支撑外,还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大生态治理上的财力、物力及人力的投入,打造“龙江”低碳、环保、绿色、循环、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决不能只贪图一时经济的增长而不考虑环境破坏。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促进区域公平发展;建立由各级政府构成的层级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机制,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和部门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区域统筹合作,实现区域联动、联防联控,确保区域共建共享,提高环境治理的整体水平。

五、结语

多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黑龙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让这片黑土地上的祖祖辈辈也看到了希望,但是绝不能让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成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如果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逐渐退化,那么我们宁愿不要这样的发展和进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是,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要想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代生活在美丽的国土上,享受美丽生活;要实现我们伟大民族的永恒存在和发展,就不能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不能不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

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积极探索适合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加快黑龙江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桂英.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探析[J].东疆学刊,2007,(4):58-63.

[2]  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世界环境,2012,(11):47.

[3]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  赵华飞.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意义——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解读为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4):5-10.

[5]  马道明.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责任编辑 晓 群]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黑龙江问题
羡慕等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铅笔长高了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