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处理方法揭晓
2021-04-12张贵华
张贵华
生活中消化道疾病十分常见,很多人在饮食方面不注意卫生或饮食不规律等,都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疾病。其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大,如果延误治疗甚至會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医学上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理解释为人体肠胃及胆管处发生病变,若未在短时间内进行针对性治疗,患者消化道周围发生循环障碍的风险呈直线上升。因此了解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医疗应对知识极为必要。本文将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方法进行科普分析,以期让更多人客观认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这种疾病的症状特征。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特征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典型,多数人会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如果短时间内出血量较大,患者体内血液往往会在肠内流动,粪便会呈现暗红或有明显血色的现象;若患者呕血明显,则基本可以判定病发位置在幽门以上。与此同时出血量较大但未经胃酸混合便呕出,多呈鲜红色甚至伴有明显血块,但大部分呕血患者的血块基本是以棕褐色渣样的形态体现。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处理方法
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方法按照流程划分为发现患者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时,应该先对患者实施现场紧急救治,防止患者出现窒息并做好抗休克工作,进行针对性止血治疗。这个过程中,紧急救治方法是在患者病发时,第一时间禁食,并引导患者平卧于干净区域,保障患者的呼吸道始终处于通畅状态,对于呕吐十分明显且频繁的患者必须尽快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吸入呕吐物导致窒息。
2.在患者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后,医护人员应该迅速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以补充患者血容量防止其出现失血休克的现象,也可采取生理盐水、林格氏液、右旋糖或其他血浆替代,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尽量配血补充;如果患者的脉搏超过110次/min,红细胞低于3×1012/L,血红蛋白低于70g/L,收缩压低于90mmHg(12kPa),应尽快输血,具体输血量控制在不超过失血量的75%即可。
3.医护人员应根据病因针对性对患者进行止血治疗,让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在此期间医护人员可利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增加患者胃内酸碱度,根据实际病因和具体情况使用止血药或减少内脏血流药物,通常情况下也可选择胃镜下止血或者三腔二囊管进行止血,不建议手术止血,除非患者具备手术指征,手术才是最后的止血手段。止血药物如巴曲酶、酚磺乙胺、氨甲苯酸、雷尼替丁、奥美拉唑制酸等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如果患者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此时的出血量往往较大,药物止血的作用比较有限,可采取三腔二囊管止血,具体方法为合理放置管位,充气足量后将食管囊压力保持在30~40mmHg,牵拉固定稳定后,定时放气吸抽胃内容物以及食管囊上方分泌物,待患者止血后还需继续观察24小时,总插管3~5天,患者便可得到有效治愈。
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注意事项及预后情况
1.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确定患者是消化性溃疡出血所引发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且经相关内科止血治疗后24小时仍再次或多次大出血的患者才可以采取手术治疗。除此之外如果确定是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导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在使用过所有常规方法后仍然无法有效止血的患者,才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止血,例如断流手术、止血手术等。
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后也具有一定差异性,对于中青年患者群体,在得到有效治疗后,预后效果往往较好。但老年患者尤其伴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往往预后效果不佳,观察修养期发生反复出血的风险也较高。根据目前现实情况而言,入院时生命体征不稳定,收缩压在80mmHg(10.7kPa)以下,且整体红细胞压积在30%以内,血红蛋白低于80g/L的60岁以上患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致死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因此帮助广大民众掌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专业处理方法,不断强化民众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健康意识十分重要。
总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对人体生命健康的危害较大,掌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方法,按照对症性治疗原则进行合理救治,绝大多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都可以得到有效治愈。年龄较大的患者群体更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以提高自身的预后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