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儿童心理创伤的教育修复

2021-04-12彭婷

幸福家庭 2021年4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心理健康情绪

彭婷

受疫情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儿童的心理健康。儿童是应激事件的脆弱人群,教师和家长需要对他们进行及时、适当的心理保护。本文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从疫情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出发,通过分析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成因,制订了疫情时期儿童心理创伤的教育修复措施,以期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多数儿童由于长时间居家学习玩耍,缺少户外活动,容易出现认知、行为与情绪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帮助幼儿擺脱心灵阴影,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儿童的心理创伤进行教育修复和干预显得格外重要。

疫情对儿童的心理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作息规律的改变、全国疫情的新增数据、长时间在家隔离的封闭状态等均对儿童造成了较大影响,但由于不同类型和年龄的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受疫情影响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

(一)自身患病儿童

这类儿童自身存在着其他病痛,属于高危人群,疫情可能会让他们的病情加重。一方面,他们的免疫力较差,自身病情没有得到好转;另一方面在心理上,他们更容易对疾病产生恐惧和忧虑的心理。在疫情期间,父母对孩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长时间居家隔离、出行受限,以及父母在家中因自身情绪问题引发的争吵甚至出现更严重的现象,都会对已经患病的儿童产生影响,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产生焦虑、无助、悲伤等不良情绪。实际上,自身患病的儿童更需要家庭的温暖和帮助,因此家长需要对自身患病的儿童进行合理的家庭心理干预,促进儿童病情康复。

(二)抗击疫情一线人员子女或家属患病儿童

有部分儿童的父母是白衣天使,奔跑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长时间和孩子分离,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抑郁、悲伤、焦虑的情绪反应。此外,这些儿童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容易出现如不良饮食习惯、过度疲劳、无精打采、失眠等问题。对于父母或亲人患病的儿童,他们的心理负担会更加沉重,容易产生担心、害怕和焦虑的情绪。

(三)一般儿童

1.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大多为3~6岁,这个时期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活规律,并且具备了感受对方情绪反应的能力,他们喜欢游戏活动,并希望和同龄人建立联系。然而疫情使他们长时间在家封闭,和同伴的互动减少,导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行为都发生了改变,情绪变得更加暴躁;与此同时,父母没有为孩子创造交流的环境,导致这类儿童出现过度哭闹的自身情绪问题以及过分依赖父母的现象。由于居家期间没有达到定量的身体活动,还可能会导致儿童的饮食睡眠不佳等不良后果。通过调查发现,疫情期间幼儿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为10.24小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幼儿每天必须保证11~12小时充足的睡眠时间,因此学龄前儿童还需要增加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2.学龄期儿童。学龄期儿童大多在7~15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反应水平和情绪调节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具备了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注重学校里的同伴关系。学校是学龄期儿童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突发的疫情,儿童只能居家封闭式学习网络课程,无法与其他同伴进行互动和交流,难以发挥群体的价值,这就容易导致儿童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例如网络授课会导致儿童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力下降;没有和同伴进行游戏互动,导致他们缺少正常的沟通交流,不能满足儿童建立友谊的需求;关于疫情的大量负面信息会让儿童产生焦虑、害怕的情绪。

对儿童心理创伤的教育修复措施

及时修复和干预儿童的心理创伤十分重要。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情绪调节能力较差,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在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照顾到儿童敏感脆弱的情绪,并尽最大的努力探索合适的方法,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的潜在能力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积极心理学是从一个积极的视角研究人类内心的积极品质,帮助人类获得幸福,它更多关注的是人类的幸福生活和与社会相适应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治疗理论强调通过激发儿童爱的能力,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遇到的问题,这个能力包括爱人和被爱的能力,让儿童形成积极的情绪,从而克服消极负面的情绪,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展望未来。

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心理干预和引导。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让儿童体验心理游戏、开展心理故事小讲座等,增强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让他们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学校也可以让儿童积极回忆疫情还没有发生前的美好生活,让他们代入积极的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重建家园的情景中,让儿童明白即使疫情对目前的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仍然要具备热爱的能力,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根据ABC理论对不同人格特质的儿童进行心理干预

不同人格特质的儿童对于疫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知。因此,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时,先要了解儿童的人格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例如有些儿童属于内向型人格,沉默寡言,遇到事情总是憋在心里,我们需要耐心地给予他们引导和特殊照顾;而有些儿童属于外向型人格,性格活泼开朗,抗挫折的能力较强,乐观面对生活,对于这类儿童,我们可以开展心理游戏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去帮助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内向型儿童。

无论是何种类型人格的儿童,都可以依据ABC理论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所谓ABC理论,A所代表的是激发事件本身,B所代表的是对该事件产生的看法和认知,C所代表的是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后果,也就是通过让儿童改变对事件的认知调整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走出疫情阴影的儿童,家长可以借助该理论改善他们对疫情的看法,对他们的外在行为进行干预和调节,从而克服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三)合理运用音乐疗法、绘画疗法

在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使用艺术疗法,以更好地达到干预的目的,如音乐疗法、绘画疗法、心理剧疗法等。所谓音乐疗法,就是通过非语言的交流功能,让音乐与自己的潜意识活动进行交流,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学校和家长都可以为儿童开展音乐聆听训练,通过音乐引导式的想象让他们进入音乐,感觉自己身临其境,不断把潜意识中的内心情绪迸发出来,达到释放情绪的效果。而绘画疗法,是让儿童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将潜意识中的压抑情感与冲突呈现出来,并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释放与满足。很多儿童在经历心理创伤后,会普遍存在不愿意面对现实,负面情绪压抑在心里想要逃避问题,通过音乐、绘画等形式可以让儿童通过积极想象把内心的创伤呈现出来,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心理健康情绪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