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强国战略下提升互联网舆论治理水平的策略

2021-04-12李天丽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强国舆情舆论

李天丽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慎研判国内国际互联网发展态势,深入探索网络信息传播演化规律,充分围绕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网络信息安全和国际网络发展等,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了网络发展和治理的重要性。网络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形成新形势下做好网络舆论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把网络强国建设不断推向前进”。新形势下,党的舆论治理工作正在通过网络媒介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发挥作用,推动着治国理政效能的不断提升。加强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研究,可以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想指引,为解决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应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遵循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开展合理、有效、有力的舆论治理,为推动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注入风清气正的舆论能量。

1 网络强国战略下互联网舆论治理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一系列深刻精辟的论断、一整套高瞻远瞩的布局,描绘了网络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严密、结构严谨的内在逻辑。

1.1 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把新闻舆论工作作为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形成和演进遵循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宣传舆论工作、网络空间治理、信息化建设等的思想和重要论述的继承和发展,脱胎于长期以来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我党执政能力和治国思想的与时俱进。

1.2 知行合一的实践要求

网络强国战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归依和实践发展的角度对中国是否要发展互联网、怎样发展互联网等重大课题作出深刻解答,并多次对网络舆论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就如何认识、运用、发展、壮大网上舆论宣传等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观点;深刻揭示了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发展路径,为网络舆论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引、明确了实践方向,形成了既根植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做到了知行合一。

1.3 “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形态

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愈发紧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原则要求,呼吁各国应坚持“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提出各国应走互信、共治的治网之路,形成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主张和政策举措。这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理论形态[1]。

1.4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3]。“以人民为中心”做好互联网舆论治理工作,就是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2 网络强国战略下互联网舆论治理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我国正大力推进信息化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互联网的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期。从总体格局上看,网络空间正能量、主旋律的基调愈发显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互联网给宣传舆论工作带来丰富的工作机遇的同时,网络舆论治理工作也隐藏着诸多风险和隐忧。

2.1 舆论信息“去中心化”重塑舆论格局

智能推送和算法推荐的广泛运用,让全体网民都成了集信息生产、接受、传播“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模糊了传统的宣传主客体之间的边界,形成了“去中心化”的局面。这将导致受众接受信息窄化、信息传播分众化、去中心化趋势愈发显著,以算法推荐为核心的社交媒体增加了网络动员风险。“信息茧房”的出现,将加剧价值偏见和刻板印象,撕裂社会共识,增加思想引领和立场整合的难度。此外,网络信息的去中心化、主体的多元化、沟通平等化的冲突,一定程度阻碍了民众和政府有效信息沟通的实现。

2.2 新兴媒体更新迭代增加舆论场变量

以高速、安全、稳定著称的5G网络,让舆情事件在短时间内即可实现裂变式扩散,压缩了舆情处置响应时长和处理流程,并让网络审核和屏蔽技术难以发挥实效。同时,抖音、快手、直播等兼具语音、文字、视觉的平台产品占据了大量的舆论视野。一些“爆款”事件首发于短视频平台,极大地强化了公众带入感与角色视角,舆情“场景再现”模式进一步深化。短视频与音频平台将成为越来越多舆情事件的源头和主要传播渠道。可以预计,不断更迭的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多元化表达渠道,为承托话题发酵发热提供了平台。

2.3 颠覆性技术或将加剧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鸿沟

互联网最本质的特性即为开放、匿名、交互和共享。从这个角度来看,基于互联网技术之上的新媒体也天然拥有着独立自由的基因。颠覆性技术在媒体上的应用,如区块链、无人机采集、机器人写稿、AI主播等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生成速率和传播速率。海量信息也将进一步改变以执政党为中心的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主流的声音更难从“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丛林中突围。这些都将更大程度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效率。

2.4 民间社会力量、自媒体等的介入微观影响舆论生态

部分自媒体为博眼球,在内容撰写上放大社会问题,将一些个体事件放大为普遍现象,把一些苗头性问题夸大为社会危机,带来了舆论场“负面思维习惯”的兴起。这就导致官方的宣传部门不再是唯一甚至不再是主要的信息出口,因此也难以对其内容进行“把关”,对主流价值观形成了冲击。长期的误导下,公众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时,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上“负面事实”的标签,影响向上向好舆论氛围的形成。

3 网络强国战略下网络舆论治理的现实路径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网络强国建设的进程中,网络舆论治理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面对网上各种社会思潮传播和意识形态交锋,需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思想,重视网络话语权建设,创新网络宣传引导方式,提升互联网舆论治理的有效性。

3.1 坚持党管互联网,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坚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新论断、新要求,加强对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学习研究,脚踏实地做好宣传舆论工作。同时,要立足中国特色,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4],网络强国战略下的舆论治理应具有中国立场,应坚持“四个全面”,体现国家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决策需要为宗旨,以促进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为依归。要负有国家使命,体现国家利益,创造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政策概念或关键词,争取中国的话语权,在国际舆论界占据应有之地。

3.2 网格化综治体系,统筹舆论治理“一盘棋”和“全国网”

舆论治理工作应统筹“一盘棋”和“全国网”的局面,着手搭建配套体系,确保宣传舆论工作从“高位运行”转向“平稳落地”。这要求在内宣属地管理原则之下,各地应综合宣传、网信、公安、综治、民政等职能部门组建领导小组,形成网络管理协调的“中枢”“大脑”,并以此为网上舆论信息的监测支点,准确掌握网上信息的扩散速率和范围。同时,在市、县、乡镇、街道等组建网格化管理队伍和矩阵化管控体系,确保舆论监管下至基层,真正做到精准疏导、精准治理。

3.3 充分运用新兴技术,占领新平台,拓展新阵地

一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应用,以全媒体建设和融媒体建设为抓手,利用新媒介、新技术手段夯实党的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发挥“四全媒体”在互联网舆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二是主流媒体要顺应新媒体技术逻辑,适应互联网语态与全息传播形态的表达形式,放下姿态、转变语态、创新形态。三是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建立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回应和预警机制上的应用,针对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制定应对管理办法,做到充分利用、切实管用,推动长效治理。

3.4 尊重传播规律,做好宣传舆论工作的预判与善后

根据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事新媒体和网络传播工作,必须遵循新媒体和网络传播运行规律。他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守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一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科学设置议题。要进一步增强官方主流媒体新闻采编的规范性和专业性,避免发布不实信息、“低级红、高级黑”报道和容易引发次生舆情的信息。二是加强舆论监督管理,抢占舆论先机。要进一步增强官方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能力,避免市场化媒体抢占舆论监督、预警、“揭丑”主导,增强官方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公信力资本。三是要规范自媒体平台,及时引导和辟谣,谨防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情绪多事实少、观点片面偏激等问题。四是加强舆情处置能力,善于化解危机,重视风险排查。借助舆情软件加上人工筛选,重点监测非理性诉求、社会反响情绪、解构政府职能等舆情,把握动态性发展路径。精准把握舆情背后的核心诉求,精确爆破舆情传播源,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参考专家意见,提出专业的处置措施。

3.5 讲好中国故事,优化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力

通过对国外主流媒体的涉华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索同一新闻事件在不同境外媒体上的呈现方式、话语表达、舆论走向和价值偏好,形成多语种涉华国际舆情的生成模型。一是科学设置以内为主的议题、引导话题,注重选取国外受众最关注、想了解、感兴趣的问题,增强故事的外向度、针对性、吸引力,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二是优化现有对外宣传话语的文风话风、表达方式、产品形态、传播方式,充分把握国外受众的特点,注意贴近性、增强亲和力、坚持分众化,以融通中外的表述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三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媒体“联盟”,形成“集群效应”,进一步提高中国媒体的自采率、首发率、落地率,提高传播能力和效果。采取引导、渗透、借用的办法,发挥好自媒体在讲述中国故事中的正面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四是把准“以何咨鉴”,加强国际舆情比较研究。此外,还应与“一带一路”倡议及“互联网+”国家战略形成有效对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优质的内容“走出去”。

猜你喜欢

强国舆情舆论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秦晋争霸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