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层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2021-04-12朱扬扬刘可涛

智能城市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基准点点位监测点

朱扬扬 马 赶 刘可涛

(青岛市海陆地理信息集成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青岛 266000)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层建筑的数量逐渐增加,带来了较多问题,建筑物沉降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建筑物沉降不均匀影响了施工进度与质量,施工过程中随着地上载荷的增加,地基压缩形变,地基结构受到破坏。为了避免出现以上问题,需要在建筑工程开工前做好地基承载能力数据的建模工作,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或施工后,观测沉降量,及时发现工程中问题,做好补救措施,避免影响后续建筑工程施工。

1 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1.1 产生沉降的原因

软弱地基的存在导致建筑物产生沉降,软弱地基具有高压缩性的特点,土壤比较松散,易发生塌陷,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比正常地基弱,易引起沉降现象发生。

高层建筑物的重量超出地基承受能力的范围,高层建筑在施工前,已做好相关地质勘察、地基承载力的分析,若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地基承载能力超负荷或邻近承载负荷极限的情况时,施工团队应及时修复承载负荷情况,确保建筑物的承受重量在地基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方可继续进行施工。

1.2 沉降观测的目的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物在施工的过程中,地基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地基和地基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不同建筑物间载荷压力相互叠加,严重影响建筑物在施工期间的安全。工作人员在施工期间应重视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可预防不正常沉降、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影响。

1.3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重点

(1)合理评估施工现场的环境。

①施工单位在选址前进行现场勘测,全面了解现场地块的历史资料及地层资料,分析第四系埋深,整理现场周边地质破碎带情况。

②高层建筑物在进行施工前,地勘、评估人员需要使用科学方法对施工环境进行检测及评估,根据检测和评估的结果选择地基施工方式,根据施工方式调整建筑设计,确保符合地基承重能力。

(2)高层建筑物的测点布设。

高层建筑物测点布设应充分考虑建筑设计的承重载荷分布,依据其分布情况合理布设测点,测点点位布设应均匀分布在建筑物周围。同时考虑建筑承重受力分布情况,将点位布设在易发生沉降的位置,特殊位置应布设差异沉降监测点,重点关注建筑物差异沉降情况,观测过程应严格按照规范采取“三固定”原则。

(3)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对均匀沉降要求较为宽泛,如果不均匀沉降达到一定限度,会引起建筑物的楼面倾斜、墙体开裂、主体破坏等情况。因此,应重视沉降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的点位布设及观测方法,及时对不均匀沉降现象提出预警,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工程的质量。

2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步骤

2.1 基准点布设、监测点布设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及周边环境,点位的布设应设置在变形区外不易发生形变或被破坏的区域。点位布设应向下连接至基岩,点位间的距离应适中,不互相影响又便于相互联测检核。高层建筑工程在施工中常遇到建筑结构面发生变化的情况,因此,加强与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沟通较为重要。在布设降点位过程中,应重视基坑开挖或回填等过程,避免监测点位被破坏或无法施测等情况发生。

2.2 基准点联测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遵循经济适用原则,与待测建筑的距离应大于该建筑基础最大深度的2倍范围以外。布设3个以上高程基准点,1个基准点作为项目的高程起算点,利用二等水准联测各高程基准点,形成闭合环,建立独立的高程控制网。基准点稳定后(一般情况不少于7 d),可进行基准点的联测工作,初次水准联测不少于两次独立观测,满足闭合差要求后,通过数据平差,确定基准点高程值。

2.3 “三固定”方式沉降观测

应在点位确定牢固后开展沉降点位的观测工作,监测工作需在符合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做好仪器选取、人员安排、测量路线计划工作,依据观测精度要求确定观测方式,严格按照相关作业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在测量过程中应重视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观测路线等,确保满足监测要求。

2.4 数据平差及稳定性分析

测量结束后需参考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使用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平差,计算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每公里高差偶然中误差、附和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基准点高程。首期基准点测量和每期复测后,应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各期基准点的高程。沉降观测时,应根据测量结果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分析。基准点复测周期应根据所在位置的稳定性情况进行确定,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每2个月复测1次,施工结束后应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1次。

2.5 汇总统计数据

沉降观测工作是一项周期性、时效性的工作,时间跨度较大,每次观测成果的时效性较强。在沉降量计算及报告整理中,应严格按照实际的记录情况,及时统计单次、累计变化结果,对比均匀、不均匀沉降的测量限差,接近限差要求时,应及时提出预警,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对监测数据辅以荷载变化和时间数据,进行统筹分析,确定统计数据的直观可分析性。

3 高层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技术应用的案例分析

3.1 工程简介

工程为高层住宅小区,以1栋楼为主,层高为32层,建筑物长43 m,宽19 m,楼体为全剪力墙结构。

3.2 沉降观测实践

(1)设置基准点和观测点。

为了保证监测结果基准统一,在变形区以外应设置3个基准点、1个工作基点,建立变形观测控制网,通过基准点联测确定其稳定情况。基准点的埋设应采用植筋胶植入建筑承重柱侧面,共设置6个沉降观测点。

(2)制定基准点及建筑物观测周期。

在楼栋建筑过程中,观测周期为层数每加高2层观测一次,主体完工后每季度一次,从第二年开始每半年一次,直至沉降趋于稳定。观测限差需要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文件内容的标准。基准点复测周期为建筑物施工过程中2个月复测1次,施工结束后每半年复测1次。基准点联测高程差值小于0.6 mm,该基准点稳定,可直接使用原高程成果;若大于0.6 mm,基准点不稳定,无法满足监测的需要,应使用新成果。

针对被破坏的基准点,应及时进行同精度恢复,已不具备恢复条件时,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布设,提供中间成果,在定期完成基准点联测后,提供统一平差成果。

(3)观测技术和观测要求。

监测工作需使用同一设备进行测量;往返观测应固定一个观测路线;观测工作不应在恶劣情况下进行;观测的仪器应远离存在振动影响的设备;观测过程中需详细记录观测数据,严禁涂改观测记录。

(4)资料的分析和整理。

观测工作开展时,应同时记录建筑载荷情况、观测时间、天气等相关信息,观测工作结束后,统一平差,计算各监测点的高程值。与往期数据进行比对,计算单次、累计沉降量,对比限差要求,生成沉降曲线图,完成相关成果的整理及报告提交,达到预警值并确保监测数据无误后,启动预警。100 d的变化速率为0.01~0.04 mm/d,连续两次半年沉降量≤2 mm时,该建筑物已进入稳定阶段。

3.3 观测结果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外业数据采集工作结束后,数据整理过程中易出现一些观测数据异常波动情况发生。

(1)观测值的数据突变。

①建筑物发生下沉、上升情况,应确保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准确性,避免破坏基准点、工作基点。

②建筑物中某个监测点高程值发生突变,应先检查监测点的完整情况,通过检核邻近监测点高差,确定观测成果准确性,检查无误后,依据突变大小进行相应处理。

(2)曲线表现为阶梯状或者是波动起伏状。

在正常的情况下,沉降观测出现的波动值幅度较小,且与观测方式有关,在测量中误差附近波动,属于正常现象。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上负载增加,地基及各层建筑受到的垂直压力不断变化,数据会表现为阶梯状波动,但整体沉降趋势较为明显,具有典型的阶梯状特性。工作人员应合理设置观测方式方法,确保波动起伏情况不掩盖阶梯状变化特性,通过提高作业人员的作业质量、观测精度,可提升监测水平,需要统筹考虑经济等各项因素,科学设置观测方式方法,合理配置人员设备,确保监测工作的完整性、有效性。

4 结语

高层建筑物的出现,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方便了城市合理优化配置公共资源,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高层建筑的沉降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隐形因素,应在施工前期进行大量勘察,在施工中或施工后持续高质量的监测,确定建筑的变形量稳定在可控的范围内,推进城市持续发展,为人们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猜你喜欢

基准点点位监测点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建筑日照设计中基准点相关问题的探讨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机器人快速示教方法及示教点位姿变换的研究
地铁隧道自由设站变形监测基准网稳定性检验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机器人点位控制速度规划算法选择策略
我省举办家畜血吸虫病监测点培训班
垂直面内建立基线的特殊点位高程测量法
2013年全国将建成440余个国家空气监测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