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舆情分析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研究

2021-04-12王光艳

武汉广播影视 2021年3期
关键词:舆情疫情信息

王光艳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时指出,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超大化”“全周期”“信息化”是超大城市治理的三个关键词[1]。网络舆情是对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临场大考,舆情治理是对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现实之问。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繁出现,网络舆情变化多端,公共安全遭遇严重冲击,舆情治理机制受到挑战。针对网络舆情的现实情况,研究舆情治理的关键问题,搭建舆情疏导的善治框架,实现城市发展的长治久安,是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本课题结合2020年1月到2021年3月间武汉舆情进行研究。

一、传播之魅:现实语境中的信息传播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2]。融媒体时代,传统的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楼宇视频等媒介实现了“融合”,搜索引擎、即时通信、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以及自媒体聚合平台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平台,移动终端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与网络舆情密切相关的信息传播出现了重大变化。

(一)移动终端成为信息来源的主渠道

调查显示: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接触媒介的主体,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个百分点[3],人们已经习惯电子阅读,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知识来源的主渠道。

(二)社交媒体成为网络舆论的发酵池

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41分钟,比2018年增加了15.54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6.05分钟,比2018年增加了0.93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0.70分钟,与2018年持平;2019年人均每天接触Pad(平板电脑)的时长为9.63分钟,较2018年减少了1.47分钟[4]。这说明,手机等移动终端、互联网成为信息来源和社会交往的主渠道。

融媒体时代,海量信息承载量、碎片化信息传播以及虚拟化信息传播环境等三大特征决定了社交媒体与受众生活之间具有深度嵌合性。在社交媒体的场域中,人们之间的交流介于私密与公开之间,除平台推送外,圈层传播、熟人传播是信息的重要来源,这种传播打上了熟人间“信息认证”的标识,信息的可信度、到达率、传播力大大增强,由此,针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很容易在短期内达成一致,舆论发酵悄然进行。看似散点的网络舆论一旦形成网下行动,公共安全事件就很难避免。

图1:“武汉疫情”百度搜索指数(2020.1.1-2021.3.19)

二、安全之困:网络舆情中的城市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体、内容、分发、传播等在融媒体时代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治理中网络舆情面临安全之困,公共事件在舆情中各种传播模式凸显出城市底色。

(一)从面到点:公共事件聚焦式传播

公共事件在舆情中的传播模式有多种,从面到点的聚焦式传播影响最大。对武汉来说,2020年很不平凡,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极大冲击,经过二季度搏杀和三季度冲刺,四季度决战,2021年一季度步入正规。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敌人”。疫情波及范围之广、新冠肺炎传染性之强,让新冠病毒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难对付的病毒之一。网友对于“武汉疫情”的关注从2020年年初的0(1月13日-19日)快速跃升到峰值A的69829(1月27日-2月2日),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回到6304(4月6日-12日),此后搜索指数一直徘徊在年度平均值6388附近(见图1)。随着疫情防控整体向好,4月12日后,武汉疫情关注度下降,但仍维持在一定高度。进入四季度,天气变冷,输入病例偶发,全球疫情暴发,“疫情二次发作”“疫苗定价与是否入医保”“周边城市疫情”“国外疫情”“新冠病毒研究进展”等话题引发热议。12月28日,全国新冠肺炎血清调查结果公布:武汉人群抗体阳性率4.43%,有人根据武汉常住人口1120万推算出有48万多人曾感染新冠,消息刷屏。2021年1月11日-17日,有关武汉疫情的搜索指数再次升至8911,因临近春节,很多人讨论疫情是否影响过节。

可以看出,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公众事件舆情具有聚焦式传播的明显特点。短时间内,通过网络搜索、转发、讨论等多种形式,网民很容易在网络空间自发设置“议程”,从面到点,内聚形成舆情风口。在舆情形成过程中,网民对公共事件的聚焦与线下事件的发展具有很强相关度,所以,务必高度重视,及时预警疏导,防范于未然。

(二)从点到面:公共事件发散式传播

融媒体时代,移动终端是舆情信息发散地,也是聚集地。信息从点到面扩散,最终形成舆情。高校舆情走出校园,波及社会就是典型例子。

武汉是大学之城,高校众多,在校学生多,集中住宿,集中生活,彼此影响,常态化防控下,封闭管理,舆情风险大。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武汉高校多次成为舆情焦点,涉及舆情有:后勤管理、性骚扰、毕业就业、导师资格、学术诚信、教师患病、师生自杀等多个方面。第一,后勤管理事故多。某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郑某公开“讨伐”后勤集团领导;武汉某学院食堂员工用脚洗菜;某学院两名学长在新生宿舍查寝室时脏话连篇等。第二,涉性事件关注高。2020年11月26日,某大学一研究生王某猥亵学妹,受害者将此事上报给辅导员和学校。院方找她签署和解协议,辅导员现场大笑,造成二次伤害,受害者决定公开此事。第三,导师管理受瞩目。某大学公示导师资格,坠亡研究生陶某的导师在列,引起公愤。第四,学术不端辣眼睛。学术诚信问题易引起舆情,某大学一院士被指众多文章涉嫌学术不端,某学院一学生被指抄袭,还投稿参赛。第五,普通事件暖人心。某大一女生捡到包,长途跋涉,跨区交还失主。当事人均为大学生,故事被暖心热转。这些案例都来自2020年1月到2021年一季度间武汉高校,影响很大。从点到面,舆情的发展从某个事件、某个区域出发,经过朋友圈中的逐级转发,意见趋同,酿成舆情,甚至形成社会治理中的群体压力。

(三)从点到点:公共事件散点式传播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弥散化、碎片化的特征,决定了公共事件从点到点的散点式传播成为主流,表现在舆情上,呈现出热点漂移、信息泛化的特点,热点话题不断游移,信息关注比较分散。以“武汉”为关键词在百度指数里,对2021年3月8日-14日间需求图谱进行搜索(见图2),可以看出网民对“武汉”的需求比较分散。

以“武汉”作为搜索关键词,对2020年12月20日到2021年3月19日间的微信指数进行搜索,先后两次峰值分别发生在2021年1月11日(日环比增长383.28%)和2021年2月7日(日环比增长41.83%),可以看出热度并不聚焦,也不均衡。

图2:“武汉”百度搜索需求图谱(2021.3.8-3.14)

从2020年第四季度和2021年第一季度来看,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一些案例外,美国大选、全球疫情、诺贝尔奖、台海局势、假日消费、输入性病例、厅官受审、寺院暂停开放、疫情防控、太子酒店雄楚店拆除、武汉市发布地震应急预案、两会新闻、抗疫医护共赴武汉赏樱之约等也引起网友热搜。热点话题呈现出弥散化的趋势,爆发点也不聚焦。

(四)从面到面:公共事件覆盖式传播

公共事件从发生到形成舆情,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是从面到面的覆盖式传播。这种传播往往用在大型的会议或政策传达等方面,所谓面上的工作往往需要组织传播和普及。

2021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此后,全国各地陆续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高潮。通过微信指数搜索“党史”,可以看出从2021年2月18日到2021年3月19日间,微信指数呈现出震荡上扬的态势,可见,有关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已经引起微信用户的重视,并在微信圈里相互传播有关消息、信息等。

这种基于大型活动组织而引发的公共事件的传播具有效率高、影响大、可持久的特点。

三、理性之思:众语喧哗中的规律探究

融媒体时代,基于网络的舆情传播众语喧哗,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实际上,深入进行理性思考,可以发现有规律可循:

(一)热搜:信息虽泛但有规律

网络舆情事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突发性热点事件的网舆情;第二种网络诱致的热点事件[5]。这两类事件尽管诱因和发展路径不同,但是最终的结果无疑都是促使某种情绪或行动的诞生。第一,民生事件受瞩目。事实上,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都可能对舆情产生影响,特别是那些事关百姓民生之事。第二,借助技术找热点。在事件频发、诱因无法准确捕捉的媒介环境下,热搜自然就成为重要的指标,因此百度、腾讯等公司纷纷推出各种指数,意在从宏观上把控舆情的发展。

(二)假日:热点虽多但多求稳

节假日一直是舆情监测的重点。从头年第四季度到次年第一季度,节日颇多,如国庆节、重阳节、圣诞节、元旦节、春节、元宵节、妇女节等,舆情需要重点关注,特别是节日安全、假日消费、安全出行等问题。第一,假日生活受关注。2020年国庆节期间,关于电影热榜、假日堵车、热门景点等等都成为热点。第二,购物节日重消费。双11期间,购物狂欢、销售爆款、热销数量等引人关注。第三,传统节日看天气。元旦、春节前后,天气变化引人注目。总体上,平安过节是刚性需求。

(三)突发:风险虽有但多可控

来自互联网和现实生活的舆情不断,突发性、深刻性和危险性并存,给社会治理带来严峻的考验,某些不稳定因素的“苗头”需要及时处置。这些“苗头”主要体现在:第一,低俗信息屡禁不绝。某些低俗甚至涉嫌教唆犯罪的信息屡屡出现,如网传男主播直播强奸未成年女性事件,某网校播放低俗视频教唆早恋事件等,此类信息包含很多低俗、违法的内容,被广泛转载和阅读,潜在危害大。第二,公检法事件关注度高。涉及公检法系统的舆情事件往往会成为热搜。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政治巡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公检法系统的某些问题将逐渐暴露出来,也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第三,民间融资风险增加。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资金链断裂,民间融资风险增加,给社会造成不稳定的风险增大。11月,武汉某集团疑似资金链出问题,众多老人投资养老落空。武汉一女子轻信“赌博翻本”,连房子都输了。网曝某长租公寓“资本泡沫”破灭,供应商上门讨薪,租金贷监管收紧。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参与人多、资金额大、波及面广,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起社会动荡。

四、治理之策:城市治理中的舆情引导

年初节日多、庆典多、聚会多,必须深入抓好社会稳定,稳中求进,以和谐、平安的环境开新局。基于此,对下阶段的舆情引导有如下建议:

(一)多方联动,打好疫情防控组合拳

要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重点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第一,压实责任。要压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责任,对风险人群实施标识码管理,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常态化监测筛查力度。要充分发挥发热门诊“哨点”作用,加强发热门诊管控,做好预检分诊,实行网上预约诊疗。要加强疫情综合研判和信息共享,及时准确报告情况。第二,狠抓防控。要加强完善“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举措,建立联防联控机制,通过协同联动,确保口岸旅检通道稳定。要进一步落实网络舆情主体责任,特别要密切注意各类涉疫信息的发布,切实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同时,要进一步监管各类网络流言,确保舆情管得住、管得好、管得实。第三,组合用力。要慎终如始,强化科学研判,打好舆情管控“组合拳”,重点做好提振舆论信心,加强正面引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强舆情监管,回应市民之问,突出正面引导和优化协调机制等工作,牢牢把握舆论场的制高点和制胜权,积极应对和有效引导网络舆情,营造清朗健康的舆论氛围,坚决主动打好舆情风险攻坚战。

(二)守住底线,用好舆情监管风向标

网络舆情是社会生活的风向标,舆情监测可以有效地防范重大风险,为此,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做好舆情监管。要进一步加强舆情应对工作,选调业务能力强、敢于负责担当的人员从事疫情防控期间网络舆情和应急管理工作,夯实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基础。第一,强化涉疫舆情风险预警。加强情报收集,完善应急预案。一方面及时处置上级部门转办的网络舆情,另一方面通过“两微一端”和论坛、新闻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及时捕捉、收集、整理舆情动向,对发现的舆情先行分析研判,确定舆情级别,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加强风险预警。第二,制订完善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预案。境外疫情蔓延加速,境内防控压力倍增。因此,要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重点群体,认真研究不稳定因素的防范工作,特别是针对重大灾难事故的应急处置等要制订应急预案,确保万无一失。第三,提升应急处置和舆情引导反应力。根据舆情,及时提出处置意见,及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现场查找网络舆情涉事主体,快速锁定肇事者,开展执法检查,并出具检查结果和处置意见,对发现的网络舆情第一时间回应,第一时间办理,第一时间回复,安抚网民情绪,避免事态扩大。在此基础上,要提升网络舆情处置能力。

(三)加强研究,护好动态调控流程线

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置是一项科学化、系统性、专业化程度较强的工作,应突出以信息治理为中心,进行事件风险的前置管理,形成基于网络大数据信息监测、分析、预警、处置的数据驱动决策的应急处置模式[6],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舆情事件应急管理动态调控机制的应用研究。第一,畅通四大环节。网络舆情事件应急管理动态调控机制的实现主要包括信息收集、情景分析、研判决策、协同处理四大环节,要进一步理清各环节关系,明确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各环节的处理机制。第二,明晰职能架构。按照党委领导的原则,依托网信办,健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理中心职能,全面增强情报中心和指挥中心的作用,形成正面引导、负面管控、政企协作、网民自律的社会全面治理模式。第三,加强共享反馈。网络舆情治理远非政府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要进一步建立起由各个部门组成的横向信息共享反馈体系,齐抓共管,协调联动。

(四)着力民生,筑牢群众关切生命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第一,访民情。岁末年终,要聚焦百姓急需,调研百姓生活,掌握民情,集中民智,落实民生政策,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第二,做协调。充分利用政府公共平台、窗口单位、媒体机构等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网络舆情、民意,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回应市民关切,防止舆情扩散升级。第三,保民生。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落实稳岗就业优惠政策,精准发力稳就业保民生,让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让市民的生活品质更高。

(五)着眼长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战

舆情治理必须着眼长远,基础在于意识形态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坚决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第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斗争和较量有时十分尖锐,舆情是意识形态的风向标。从网上到网下,错误言论和观点不时出现,低俗生活和信息充斥其间,斗争异常复杂。必须时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分清是非,辨明方向,见微知著,科学预判,将潜在风险扼杀在摇篮。第二,增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能力。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善于从大局发现、分析、解决舆情问题,强化舆论引导,在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中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第三,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从自身做起,深化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确保舆情引导责任到位。要同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第四,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站在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从更加长远的目标出发,切实研究舆情发生、发展、演变以及消失的规律,增强对舆情的科学认识,加大对舆情治理的模式、方法以及手段的综合调研,增强对舆情预警机制的深入研究,切实夯实国家安全的基础。

总之,要慎终如始,强化科学研判,力保公共安全,聚力开局“十四五”,打好舆情管控“组合拳”,加强正面引导,提振市民信心,完善政策措施,加强舆情监管,优化协调机制,回应市民之问,牢牢把握舆情发展,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坚决主动打好舆情风险攻坚战。

注释:

[1]樊志宏、张巍:《论超大城市治理的三个关键词》,《科学发展》2020年第12期。作者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角度来论述信息化对超大城市治理的重要影响,同时提出新基建的重要性。其实在新基建的范畴内,网络舆情数据的收集、整理甚至部分处理措施的实施都有赖于超大城市治理的信息化。

[2]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日报》2019年1月26日。

[3][4]参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9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权威发布》,https://www.sohu.com/a/389793816_100016145。

[5]梅松:《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基于情景分析的动态调控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第49页。

[6]梅松:《网络应急处置:政府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湖北省情的实证分析》,《电子政务》2016年第5期。

猜你喜欢

舆情疫情信息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订阅信息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