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器病了拖累心
2021-04-12王征
■王征
胆绞痛,心慌乱
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等胆囊系统疾病患者常会诱发胆绞痛,连带着心脏也不舒服,甚至有胸痛发作的感觉。去医院检查,很多人却查不出任何心血管问题。
胆囊、胆道疾病发作时,可引起胆道压力增高或受到牵拉。此时,不受意识控制的植物神经便会活跃起来,通过“胸神经”将一系列情况“报告”给大脑;当大脑发现胆道在“作乱”,便马上下令调节胆道动作。心脏和胆囊被相同的几条胸神经支配,所以常常被波及,出现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导致血流量减少,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等症状。但通常,胆道疾病治愈了,这种情况也会消失,医学上称为“胆心综合征”。由于胆在前,心在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往往在胆囊、胆道症状之后出现,比如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若持续时间过长,大脑便会“出面”调整,进而引发心脏疼痛。
胆心综合征会对心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对于本身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患者来说,这种连带症状更危险。胆囊、胆道疾病往往是在饱餐后,尤其是进食脂肪性食物后发作,患者要避免食用肥甘厚腻的食物。如果有心慌、心绞痛等症状,且服用硝酸甘油无效,最好尽快就医。
脂肪肝,动脉硬
临床中,不少患者集“脂肪肝”“冠心病”于一身,且前者常先于后者发生。脂肪肝不仅是冠心病的危险诱因之一,还与心脏结构、功能异常,以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有很大关联。
脂肪肝患者体内常伴随轻度炎症,且内脏脂肪过度堆积会引起脂肪细胞变性、炎症细胞浸润,促进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为斑块形成打下基础。而且,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过多脂质沉积在血管内皮。此外,胰岛素抵抗是脂肪肝的原发病因之一,会刺激动脉平滑肌、结缔组织增生,各种生长因子在动脉壁沉积,同时抑制内皮细胞合成,促进血管收缩,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最新研究还发现,脂肪肝患者的心衰发生率比普通人高2 倍。
专家建议:脂肪肝患者积极控制饮食,少吃“三高”食物,戒烟限酒,积极运动。血脂升高严重者,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脂药物进行治疗,并定期随访检查。
肠胃病,易房颤
严重胃肠不适,也可能是心脏问题的一大信号。研究表明,有些女性患者在心脏病发作前几天就会出现消化不良。但很多人不会想到这与心脏病有关,并因此延误病情。
房颤背后就藏着一个“捣蛋鬼”——胃肠道疾病,它可能由于自主调节、炎症等因素触发了房颤,让人出现“心跳到嗓子眼”的感觉。另外,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也会导致机体吸收不良、全身性炎症增加,释放出C 反应蛋白、白介素等炎症因子,引起心肌细胞纤维化、凋亡,从而触发房颤。对于胃食管反流患者来说,胃酸反流可导致迷走神经过度刺激,出现餐后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时,心房会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地收缩,致使血液无法完全泵出,瘀滞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进入脑部,极易引发脑卒中。
长期胃肠有问题,还会导致营养吸收能力下降,令心肌营养不良,从而引发心肌缺血。此外,肠道中的菌群被喻为人体的“微生物器官”,如果肠道菌群出现紊乱,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所以,平时就有胃肠道疾病的人,若出现烧心、泛酸、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等症状,并伴随心悸、头晕、胸闷、乏力等情况,要高度怀疑阵发性房颤,最好及时就医。本身就有心脏疾病的人,若最近频频出现胃部不适,也应尽早到医院排查心脏病的蛛丝马迹。
肾受损,血压升
肾脏功能不全是部分心血管病的元凶,临床上也有不少肾病合并心脏病的患者。
心脏是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为机体的血液循环提供动力。肾脏是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器官,担负着可溶性代谢废物的排出,并将有用的物质重新吸收,比如葡萄糖、钾离子、蛋白质。如果肾脏出现问题,比如某些慢性、急性肾脏疾病、肾衰竭等,就会出现“废物”排不出、好东西留不住的情况。
如果肾功能出现障碍,无法及时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最直接的表现是尿量减少,导致水分在体内堆积,出现全身水肿。此外,由于无法有效地对尿液中的蛋白质进行重新吸收,患者会出现蛋白尿。肾脏还有控制血压、刺激红细胞生长及保持骨骼健康等重要作用,肾脏疾病特别善于“潜伏”,患者在得病之初往往不会有明显不适。但肾脏一旦受损,便会牵连人体其他重要器官,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和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肾脏有调控血压的作用,肾脏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血压必然会升高。肾不好,人体多余的水分排不出去,心脏负担就会增大。
高钾血症也是某些肾脏疾病患者比较常见的电解质紊乱问题。如果钾浓度异常升高,就会导致心律失常,可能出现心脏停止跳动。
因此,一旦确诊为肾脏疾病,就需要早期进行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筛查,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心血管病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