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2020年中小型猪场病毒性疫病调查与分析
2021-04-12蔺俐仲徐春志景书灏袁翠霞
蔺俐仲,杨 源,张 海,刘 艳,徐春志,景书灏,袁翠霞,杨 峰
(1.贵阳市草地站,贵州 贵阳 5500811;2.贵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81)
病毒性疫病是制约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自2018年8月我国发生第1例非洲猪瘟以来,国内养猪业受到重创,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疫情的重视和采取严格管控措施,我国非洲猪瘟疫情趋于平稳[1]。但是在做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疫病的防控,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蓝耳病(Porcine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virus,PRRS)、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圆环病毒2型病(Porcine Circovirus Subtype 2b, PCV2)、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PP)等病毒性疫病同样是威胁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一旦发生也具有大流行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应引起养殖场和疫病防控部门关注[2-3]。何羽扬等(2020)采用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方法对贵州省4个规模化猪场健康仔猪所携带的病毒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个猪场仔猪携带25个科病毒,包括猪瘟病毒、圆环病毒、冠状病毒、细小病毒等,其中猪圆环病毒感染率更是达到了75%~100%,由此可见,猪场疫病防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4-5]。大型规模化养殖场越来越重视生物安全,但在中小型养殖场、散养户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意识稍有欠缺,是潜在的疫病发生风险点,因此对贵阳市11个中小型养猪场进行猪瘟、蓝耳病、口蹄疫、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和细小病毒病6种病毒性疫病调查,旨在掌握贵阳市中小型猪场病毒性疫病流行情况,为贵阳市猪场疫病防控和免疫程序制定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从贵阳市开阳县、息烽县、清镇市、修文县内11个中小型养猪场(编号1—11)采集猪淋巴结组织样本438份,猪抗凝血液样本576份。
1.2 主要试剂
猪瘟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猪口蹄疫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伪狂犬病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PCR检测试剂盒均购自无锡优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病毒DNA/RNA核酸提取试剂购自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
1.3 主要仪器
荧光定量PCR仪ABI 7500;核酸提取仪器:西安天隆NP968-S。
1.4 核酸检测方法
对438份猪淋巴结组织样本进行研磨处理后,采用磁珠法提取研磨液和576份猪抗凝血液样本基因组,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PCR方法进行猪瘟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猪口蹄疫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伪狂犬病病毒核酸检测,根据检测试剂盒判定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
1.5 数据分析
应用Excel和Prism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猪瘟等6种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采用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口蹄疫病毒、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病毒、细小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PCR检测试剂盒对1 014份样本检测,按试剂盒判定标准,以Ct值小于30且出现典型S型扩增曲线即判为阳性的标准进行判定,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共计检测样本1 014份,阳性样本66份,总体阳性率为6.51%;其中猪瘟病毒和猪蓝耳病病毒各检出4份,阳性率均为2.37%,占比均为6.06%;细小病毒阳性数为7份,阳性率为4.14%,占比10.61%;猪圆环病毒2型检出51份,阳性率为30.18%,占比最高,达到77.27%;口蹄疫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病毒并无阳性检出。
2.2 不同检测样本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对比
对猪瘟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猪口蹄疫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按猪淋巴结组织样本和抗凝血液样本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猪淋巴结组织样本中,病毒核酸阳性率为9.13%;猪血液样本中,病毒核酸阳性率为4.51%,组织样本核酸阳性检出率约是血液样本2倍;其中猪瘟病毒核酸在组织样本中检出,但在血液中并未检出;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细小病毒核酸在组织样本中阳性检出率均高于血液样本。
2.3 不同养殖场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对比
对猪瘟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猪口蹄疫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按不同养殖场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养殖场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对比
由表3可知,11个养殖场中有9个养殖场在猪瘟病毒等6种病毒核酸检测中均有阳性,总体核酸阳性率为6.51%,其中8号养殖场阳性检出率最高,达到了18.33%,1号、2号、3号、7号、8号和10号养殖场的核酸阳性率均高于总体水平,4号和9号养殖场无阳性检出。圆环病毒2型在7个养殖场中检出阳性,养殖场检出率为63.64%(7/11);细小病毒在3个养殖场中检出阳性,养殖场检出率为27.27%(3/11);猪瘟病毒和蓝耳病病毒均在2个养殖场中检出阳性,养殖场检出率为18.2%(2/11);同时1号、3号、8号养殖场存在以圆环病毒2型为主混合感染细小病毒、猪瘟病毒的情况,存在混合感染场占27.27%(3/11)。病例检测结果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感染圆环病毒后导致猪群易被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细小病毒感染,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26.35,P<0.01)。
3 讨论
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必须报告疫病,一旦发生,将有可能造成大流行,圆环病毒2型病、伪狂犬病和细小病毒病同样是常发且能造成巨大损失的猪病毒性疫病。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各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努力下,这6种病毒性疫病并未有大流行发生,但在多地流调中均有阳性检出报道,如梁俊超等(2019)对我国9个省猪场进行CSFV、PRRSV和PRV-gE流行病学调查,阳性率分别为2.62%、26.15%和1.67%[6];王怀禹等(2020)对四川省南充市规模化猪场进行了主要病毒性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结果显示,CSFV、PRRSV、PRV和PCV2阳性率分别为9.21%、17.11%、18.42%和22.37%[7];胡玲玲等(2019)对贵州省16个规模化养殖场进行了猪伪狂犬病gE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为1.89%[8];贵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对贵阳市37个规模化猪场进行了CSFV和PRRSV的流行情况调查,阳性率分别为4.30%和9.68%,混合感染发生率为2.15%[9-10]。由此可见,CSFV、PRRSV、PCV2、PRV在全国范围内规模化猪场存在散发或小范围流行情况,但对于中小型猪场、散养户流调资料相对较少,因此为加强贵阳市中小型养猪场病毒性疫病防控,把控疫病发生风险点,本研究对2020年贵阳市11家猪场进行了猪瘟等6种病毒性疫病调查,结果显示,贵阳市中小型养猪场同样存在PCV2、PRRSV、CSFV、PPV散发的情况,阳性率分别为30.18%、2.37%、2.37%和4.14%。该结果与其他研究者调查结果大致相符合,但在伪狂犬病检测项目有区别,分析认为,参考的其他研究者在进行伪狂犬病调查时均采用ELISA-gE方法,而本次调查则主要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方法的差别或许是导致该结果产生的原因,在今后工作中会考虑将ELISA和核酸检测相结合,进一步研究两种检测方法对于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差异。
在非洲猪瘟防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型规模化养猪场配备了荧光定量PCR仪器,用于开展非洲猪瘟、猪瘟、蓝耳病等相关疫病自检工作。由于日常调运过程中,通常是采集猪EDTA抗凝血液作为非洲猪瘟检测样本,加之血液采集相对简单,导致有些临床工作者会将血液作为检测任何项目的样本,但是抗凝血液是否真正可以作为检测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其他疫病的样本,关于这方面研究资料相对较少。病毒嗜性研究是研究者开展病毒致病机理研究时都会涉及的内容,不同病毒入侵机体后,根据自身结构会选择特定细胞进行定植[11-13],如猪瘟病毒在感染后1天即可在淋巴结、脾脏、扁桃体中检出,且随着感染时间推移,病毒含量逐渐增加,而在肺脏呈现相反的病理变化[14],不同病毒入侵组织细胞会有区别,因此生物制品市场上,试剂说明书中会注明最佳检测样本的选择,但现实情况下,活体动物很难做到大规模采集淋巴结等组织样本,所以很多基层技术人员会选择较好采集的血液样本作为检测样本,但检测结果是否科学准确,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选择血液和组织样本作为此次调查的检测对象,结果显示,组织和血液样本中的病毒核酸检出率分别为9.13%和4.51%,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和细小病毒核酸在组织样本中检出率均高于血液样本,其中猪瘟病毒核酸在组织样本中检出,而在血液样本中并未检出。由此可见,组织与血液作为检测样本时,结果存在差异,在临床中若以血液作为检测猪瘟、蓝耳病等疫病样本时,结果存在误差,需要进一步选择组织样本等其他检测手段才能确诊。本研究为从事临床检测工作技术人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