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声乐作品《声声慢》的演唱分析
2021-04-12李星怡
□李星怡
一、古诗词声乐作品《声声慢》的文学性与歌唱性
⒈《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是少见的才女,同时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李清照的一生可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她先经历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有着豆蔻年华的纯洁无瑕和美满幸福的婚姻,后期遭受靖康之耻,亡夫之痛,过起了奔波曲折的日子。这样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她的个人创作产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其前后的词曲风格截然不同。
《声声慢》是李清照创作巅峰时期写下的一首经典作品,其名本身是一类词牌名。该词的特色在于巧妙地分成了上下两阕,大胆地运用了叠字和双声字,在『凄凄』『惨惨』『戚戚』的清冷文笔中抒发感慨、悲凉之情。
⒉《声声慢》的诗词解读
将古诗词谱写成歌曲,因为内容极具内涵,所以演唱难度颇大。因此,在进行古诗词声乐作品演唱前,首要的任务就是作好古诗词的分析和解读,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演唱作品。
诗词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由这一串叠字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情感走向——愁苦和苍凉。李清照使用七组叠词做为这首词的开头第一句,不仅在填词方面独具一格,更是在诗词赋曲上惊世绝艳,使用的七组叠词极有音乐韵律之美。在这句『寻、觅、冷、清、凄、惨、戚』中,除『觅』和『冷』二字外,其余都是齿音和清音。其中,齿音是指人们用舌尖来发音,发音时,舌尖通常会住上门牙顶,从而使得发音比较短促和清晰;清音是指在发音时声带不震动。这十四个字虽然是重叠使用,却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到重复和累赘,朗读时只觉得低迷、凄凉,给人带来低声哭泣的感觉,从而使得诗句的语音结构有较强的张力。而曲调迂回婉转,像是一个痛彻心扉的人在低声哭诉,在她还未开口的时候,听众就已经感受到了她悲苦、忧伤的情绪,久久不能散开,后味无穷。『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常常用于形容春天,李清照却在这里用其形容秋日的早晨。早晨太阳初现为『乍暖』,秋天晨有寒霜故曰『还寒』,『最难将息』是为身体难以调养好,此句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在层层渲染下抒发了词人的悲惨凄凉之情。
下阙『三杯两盏淡酒』这句,从词人自己寻觅无果到酒难消愁,与上阙『乍暖还寒』相互呼应。再从上文秋意盎然的自然景色转入自己院里的一景,『黄花堆积』的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愁而憔悴不已。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把自己比喻成黄花,暗示自己因为忧伤已经如同憔悴受损的黄花一样。因此无心去看花,虽然菊堆满地却不去摘花赏花,这便是『如今有谁堪摘』的正确含义。这里表达出李清照自己忧愁到没有心思去赏花摘花的沉闷心情,同时表达出李清照对花期短暂将凋零的忧惜心情。该词通过对秋日残色的描绘,言语朴实自然、细腻,形象而准确地表现了词人内心不可消去的忧愁。
⒊《声声慢》的歌曲简介
《声声慢》的作曲者为黄永熙,他在出国留学期间学习作曲,所以他的创作方式多来源于国外作曲手法。《声声慢》这首艺术作品是他运用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诗词的风格再加上国外新颖的创作手法结合而成的产物,作品极为巧妙高深。
二、古诗词声乐作品《声声慢》的声乐演唱技巧分析
《声声慢》这首声乐艺术作品集古今、中西创作风格特点为一体。在歌词上,其以历史悠久的古典诗词为『古』,主要依据诗词的平和仄进行创作;在演唱方式和技巧上,其采用现代民族唱法为『今』。黄永熙在创作过程中加入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为『中』,运用西洋作曲技巧为『西』,如三连音的巧妙烘托,使歌曲的中国民族风格中带有浓厚的西方创作特点。
⒈咬字吐字
古诗词的朗诵和咬字十分讲究字的清晰程度。准确、清楚的咬字吐字是吟诵的首要条件。古诗词要将字音的声母、韵母和字的声调表达正确,再者还要将『平长仄短』的节奏和声调的变化拿捏准确。准确地运用吐字发音和清楚的诵读歌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
在传统的音韵理论中,汉字的发声由声、韵、调三个要素构成,要求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在演唱时,每一个字的发音咬字都需要不断揣摩和仔细推敲,加以理解。对于辅音较多的字音,在不破坏行腔的前提下,怎样唱好字的『头』『腹』『尾』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点。例如,『冷冷清清』(lengleng qingqing)等字的发音要注意前后鼻音的发音,『字头』应该灵活生动,『字腹』多为元音,发音要流畅圆润,保持歌曲的连贯性。,『字尾』即为归韵,要在旋律音结束之时轻轻归韵,时间要拿捏得恰好。辅音的长短时值也有不同的处理手法,如在演唱『切、息、酒、摘、桐、雨、愁』等这些词时,这些词都是齿音和清音,辅音相对来说较长,所以更要做到咬字清、吐字正,才能更好地表达情绪和语气。
⒉呼吸应用
气息在歌唱中是十分重要的,民族传统声乐唱法强调『气为声之本,气乃音之帅』。在以古诗词为歌词的声乐艺术歌曲创作中,由于诗词的精华凝练,在谱写曲谱时常常会采用一字多音的中国传统创作手法。在歌曲的歌唱过程中,需要一个音保持气息四拍、五拍甚至更长的情况,这就对歌唱者如何合理地分配和运用气息提出了挑战。《声声慢》的主旋律以长乐句中带休止符的乐句为主,演唱者运用气息要『来去自如』,演唱时要字断气不断、断中有连,在偷换气的时候要将情绪连接起来,这样才能更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在歌曲开始的第一个乐句,演唱者唱叠词时气息要做到连中带断、断中带连,起音时喉头下放,下巴放松,采用放松、自然的呼吸,气息往下叹;结束时不要拖,尾音归韵收干净,铺垫一种悲伤的感情基调。在长乐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最难将息』歌唱时,要求演唱者的气息非常连贯和平稳。到『三杯两盏淡酒』这句时,演唱者将喉咙打开,气息慢慢增强,情绪步步逼近。『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时转向大调,声音要有稳定的气息支持并且需要明亮起来。『梧桐更兼细雨』是一个行板,稍稍偏慢,演唱者需在主干音上稳住气息并且一口气不遗余力地唱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整首作品的顶峰,气息到『这』的时候愈来愈强,达到高潮『愁』后迅速换气『了得』用弱收。值得注意的是,《声声慢》这首声乐艺术作品的高音、弱音等都需要气息的支持。
三、古诗词声乐作品《声声慢》的意境美
《声声慢》这首古诗词声乐作品在歌词创作和音乐表现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是以文学家优秀文学作品为基础,由作曲家加以创作出来的优秀声乐作品。这种艺术歌曲体裁把诗词与歌曲进行巧妙的融合,通过短小精悍的篇幅将深刻的思想感情蕴含其中,作曲家再通过对艺术歌曲的创作使深刻细腻的情感迸发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从而世代相传。中国古典诗词中情、景、物相融合是重要的表现方式,对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演唱要求演唱者充分将情感与意境相融合,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⒈诗意与古诗词声乐作品融合
可歌可诵的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相结合,产生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古色古香的古诗词声乐体裁形式。代表性古诗词声乐作品《声声慢》,创作模式严谨且创新,词曲的结合完美自然。演唱者演唱技巧的提高需要起不断学习和实践,此外,演唱者还要加强对演唱歌曲文学性的理解。正确把握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文学意境美和音乐动律美,需要演唱者日积月累地学习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演唱实践中进行二度创作,才能酣畅淋漓地把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内涵、情感和魅力充分表达出来。
情感与诗意的融合首先要理解歌词情绪和意境,在演唱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声音的音色,结合诗词充分表达作品的意境,实现歌曲情感的集中体现。《声声慢》这首作品要突出表达的意境是凄凉、沉闷的,笔者认为,演唱者的音色应有一定的力度,但不宜用清亮的音色来演唱,否则会与词中的意境和情感相悖。
⒉在意境中演唱
意境主要指的是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对歌词的时空境象的想象,以达到一种情与景相融合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创造与再现是对诗中情感的表述与提炼,是在古诗词与艺术歌曲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的存在。演唱者采用演唱的方式将古诗词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带来美的艺术享受。因此,演唱者在意境中演唱,首先需要具有对待艺术作品的沉静平稳的心态,要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和思想感情与歌曲建立起一种忘我的意境,并将这种对意境的理解传达给观众。
想象是一种存在于整个声乐演唱过程的心理现象,是演唱者对歌曲进行艺术构思的基础。古诗词声乐作品的篇幅虽然短小精炼,但是蕴含的内容却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在演唱《声声慢》时,演唱者不仅要对曲谱进行详细的分析,而且应该充分运用想象力营造意境。演唱者需要通过想象将声乐作品中出现的人物的性格与神态传神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演唱《声声慢》时,演唱者可以将自己想象成词人,体验词中的悲哀与哀怨,对诗词的景物描写在脑海中进行有效刻画。
四、结语
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是中国声乐百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的花朵,拥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教学演唱价值。本文通过对古诗词声乐作品《声声慢》的创作背景、诗词解读和演唱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古诗词声乐作品《声声慢》蕴含的情感理解和歌曲演唱技巧。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作曲家精心创作出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诗词声乐作品,迎合了现代人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审美,缔造出优秀的古诗词声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