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中连词『以』字的用法探究

2021-04-12刘先良

对联 2021年7期

□刘先良

《左传》这部经典不管在中国古代文学,还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亦或是语言学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已经被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而且收获颇丰。《左传》中虚词有很多,比如『於』『于』『以』『也』『为』『之』『其』『何』『焉』『所』等,其中以『以』字的用法最为多变和丰富。对《左传》『以』字的连词用法进行探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以』字的词性演变情况,也有助于明了『以』字的词义发展情况。

一、《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以』字的使用概况

(一)《左传》的基本情况

《左传》,即《左氏春秋》,也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相传由鲁国君子左丘明所作,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七二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四五三年)之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同时,它作为古代汉语的用语典范,保存了中国古人的书面语言风貌。历代文人在进行书面文学创作时,选词用意大多来源于《左传》,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大多能够在《左传》中找到。

(二)『以』字的使用概况

可以确定『以』字最开始是作为动词使用的,有『提携、携带』『带领、率领』『致送、带来』『使、令』『任用、使用』『认为』等多个义项。不管其本义是什么,都存在一个由本义向引申义、向『认为』义发展的过程。介词『以』由连动式中动词『以』虚化而来,表示伴随功能,也可以引介凭事、因事、境事、施事、受事、与事等。连词『以』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由动词『以』直接虚化而来;其二是由介词『以』虚化而来。主要有并列、承接、目的、因果、修饰等功能。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可知,《左传》中『以』字总共有三千四百三十四个,其中『以』作为动词用的有三百二十四个,作为介词用的有一千四百七十六个,作为连词用的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个。以连词用法数量最多,所以,笔者将重点介绍『以』字的连词用法。

二、『以』作为连词的用法

(一)表示并列

当连词『以』表示并列时,既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多翻译为『和』一类意思,也可以连接形容词或动词等谓词性成分,多翻译为『而』一类意思。根据赵大明先生对《左传》的考察,《左传》表示并列关系的『以』出现了七十三次,全是连接动词的用法,如下所示。

①(季武子)赋《常棣》之七章以卒。(襄公二十一年)②孝而安民,子其图之!与其危身以速罪也。(闵公二年)③如是可矣,何必瘠鲁以肥杞。(襄公二十九年)

(二)表示承接

人们将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为承接连词或顺承连词。『以』的承接连词的用法是一种比较虚化的用法,侧重时间的先后顺序,相当于承接连词『则』,如下所示。

①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僖公六年)②穆、襄之族率国人以攻公,杀公孙固、公孙郑于公宫。(文公七年)③郑子良相成公以如晋,见,且拜师。(成公七年)④与其妻扶其母以奔墓,亦免。(襄公二十五年)⑤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隐公三年)

(三)表示目的

对于目的连词『以』,何乐士在《左传虚词研究》一书中提出著名观点:『这类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的句子大都含有施动者的主观意图。当其后带有﹁图﹂﹁报﹂﹁求﹂﹁诱﹂﹁待﹂和﹁说﹂等词时,表示目的的意义就更加明显。』具体如下所示。

①为宋灾故,诸侯之大夫会,以谋归宋财。(襄公三年)②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昭公元年)③陈穆公请修好于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僖公十九年)④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襄公二十五年)

(四)表示因果

连词『以』字表示因果关系,既可以连接原因句,也可以连接结果句。

⒈表原因连词『以』的这种用法可翻译为『因为、由于』,如下所示。

①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僖公十五年)②邾人骤至,以诸侯之事,弗能报也。(襄公二十年)

⒉表结果因为连词『以』连接两个动作行为有因果关系,前者含有原因义,后者有结果义,所以『以』在这里表示结果,如下所示。

①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僖公三十三年)②城濮之役,晋无楚备,以败于邲。邲之役,楚无晋备,以败于鄢。(昭公五年)③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昭公四年)④子产为丰施归州田于韩宣子……宣子受之,以告晋侯。晋侯以与宣子。(昭公七年)⑤卫侯固请见之。不获命,以其良马见……卫侯以为乘马。(昭公二十年)

以上例子中『以』的后面都表示结果,表示事情最后的发展状态。

(五)表示修饰

连词『以』连接两个成分,若是两个成分之间存在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的话,我们就说『以』有表示修饰的功能。一般都是前一成分对后一成分进行修饰,修饰『以』后的行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形成状中结构,如下所示。

①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襄公二十五年)②既闻命矣,敬共以往,迟速唯君。(昭公十三年)③我实不德,而要人以盟,岂礼也哉?非礼,何以主盟?(襄公九年)④靖以待命犹可,动必忧。(昭公二十五年)⑤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日月以冀。传序相授,于今四王矣。(昭公七年)

通过分析以上例①到⑤,我们发现『以』和其后的部分确实形成状中结构,『以』前后两部分之间存在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以』从动词到介词到连词,有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以』字的连词用法丰富,且这些用法都被保留和继承了下来。当然,在探究『以』字连词用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分类标准的问题,到底孰优孰劣,并没有固定答案。通过对『以』字连词用法的论述,能够加深对《左传》及其他先秦文献的了解,能够继承并学习古人的优秀文化成果,指导现代汉语中词汇的正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