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诊疗疗效观察*

2021-04-11张振帅白金平任宝龙赵致平

甘肃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弹簧圈塑形脑血管

周 欣,张振帅,白金平,任宝龙,赵致平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9%~3.5%。近年来,影像医学、神经介入介入技术、化学材料等的不断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体检筛查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较前增多,介入栓塞治动脉瘤疗因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疗效肯定、创伤小等,已被更多的病患接受,也成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方法之一,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结果刊出以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1]。近几年刊出的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现将武威肿瘤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经全脑血管造影及3D-DSA 确诊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6 例治疗体会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武威肿瘤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经全脑血管造影及3D-DSA 确诊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6 例,其中男性18 例,女性8 例,年龄42~65 岁,平均年龄53.2 岁。患者临床表现:头痛、头痛严重时恶心、头晕、视物模糊、颅内嗡嗡响、夜间睡眠质量差;后循环未破裂动脉瘤可见后枕颈部疼痛、旋转性头晕、耳内闷胀不适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经头颅MRI 检查+MRA 检查,其中MRA 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9 例,5mm≦动脉瘤≦10mm,其余9 例MRA 检查阴性,经3D-DSA 检查发现7 例颅内动脉瘤,动脉瘤直径≦5mm。

2 纳排标准

2.1 纳入标准

(1)经本院MRA、3D-DSA 证实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2)临床一般资料检查检验完整;(3)向患者告知治疗方法及意义,要求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并签署同意书者;(4)同意出院后随访调查。

2.2 排除标准

①伴随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疾病;②患急慢性血液系统疾病者;③患急慢性血液系统疾病者;④怀孕及哺乳期妇女;⑤颅内出血量大于30mL 者;⑥有手术禁忌症;⑦经DSA 检查后证实为血管夹层动脉瘤[2]。

3 方法

26 例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及3D-DSA 诊断明确。术前患者均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治疗前患者予以气管插管联合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常规消毒、右侧股动脉穿刺(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成功后置入股动脉导管鞘(6F 或8F),用5F 猪尾巴导管及单弯导管,依次行主动脉弓及两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明确病变血管后,选择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实施3D-DSA(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病变血管实施多角度、三维、立体成像,全面观察了解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精准量测未破裂动脉瘤大小,对其进行三维立体成像处理,选取最佳的工作角度及工作路图。全身肝素化后,患者行单纯栓塞,根据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态对微导管进行适合预塑形,在神经微导丝导引下将预塑形后的微导管在工作路图下置入到瘤囊内,根据瘤体大小选取直径、长度及柔软度适合的弹簧圈进行瘤囊内的成篮,行造影确认无误后解脱弹簧圈,依次填塞直到瘤腔内致密效果,实施造影观察介入栓塞情况,达到致密栓塞后再次行造影观察动脉瘤形成及载瘤动脉血流情况,对于复杂动脉瘤可部分栓塞后支架辅助栓塞(SAC),防治功能血管闭塞而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对于宽颈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DMT),双微导管具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4 术后随访

患者出院后每月电话随访1 次,随访患者颅内症状及日常生活情况,3 个月后首次复查均采用全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评估栓塞后动脉瘤有无复发及颅内其余血管情况。

5 结果

5.1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疗效评价

26 例患者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8 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 例,双微导管+弹簧圈栓塞3例。其中1 例颈内动脉C2 段大小约10mm,窄颈动脉瘤,因弹簧圈部分逃逸血管腔内使用支架1 枚,1例患者因术中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所致缺血缺氧性脑病,术后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经我院ICU治疗5d 后意识恢复出现轻度谵忘转至我院神经内科治疗好转后出院。其余24 例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介入栓塞治疗后2~3d 出院。

5.2 随访结果

26 例患者3 月内颅脑症状如头痛、头晕、视物模糊、枕后颈部疼痛等较前明显好转,3 月后复查DSA 检查均未见复发,载瘤动脉血管腔无狭窄[3]。

6 讨论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神经科疾病之一,其发生破裂将造成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患者形成致死性出血危及生命。在神经科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仅次于脑梗死及脑实质出血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健康普查健意识加强,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疾病、早期干预疾病已被越来越重视。积极防治具有较高破裂风险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防止颅内未动脉瘤破裂后带来的致命性损害,更多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被筛查及早期血管内干预诊疗。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血管内壁局部受到较大压力后发生异常胀大膨出所致的一种瘤状突起样疾病。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为3.6%~6%,随诊病患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随之增长,特别是既往患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家族人群,其发病率随之升高。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早期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偶有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颈腰背部疼痛等神经症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发生破裂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果严重,部分患者存在严重的致残、致死风险及偏瘫、功能障碍等。开颅夹闭已破裂动脉瘤能有效治疗颅内动脉瘤,但也存在创伤大、术后发生并发症、恢复慢等缺点,影响治疗效果,对于重要颅脑功能区域或位置较深的颅内已破裂动脉瘤效果欠佳,甚至无法行开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近年来血管内介入逐步成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已逐步成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治疗的方法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

该研究中经3D-DSA 检查发现颈内动脉段动脉瘤患者5 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及MI 段13 例,前交通段动脉瘤4 例,小脑后下动脉瘤2 例。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均采用了微导管预塑形,根据3D-DSA图像,采取微导管预塑形,根据动脉瘤大小、形态、精准塑形微导管头端形状以利于微导管到位及栓塞。其中宽颈、不规则形状、囊状动脉瘤等使用了双微导管技术[4],2 根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使用不同的弹簧圈进行填塞,一根微导管起保护性作用,防止成缆圈部分逃逸至血管内[5]。宽颈、索形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下介入栓塞,有效的防止了弹簧圈逃逸。微小动脉瘤采取部分栓塞治疗,并向患者家属告知,以减少微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出血风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常规予以替罗非班注射液5mg 指引导管内缓慢注入,减少血管内介入栓塞所致血栓时间发生。

综上所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干预安全有效,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等,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弹簧圈塑形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既“塑形”又“铸神”——陕西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安利引领健康塑形新风尚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
“三严”铸魂 “三实”塑形 凝聚扭亏增效正能量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