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地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2021-04-11张普及
张普及
(甘肃省平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水十条”)明确要求,到2020 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近年来,通过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有力推动,同时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全力争取资金、落实建设用地、抽组专门人员,开展乡镇生活潜水处理设施建设。截至目前,西部贫困地区所有县城基本完成了现有县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一些重点乡镇尤其是沿河乡镇基本上都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成投运,为区域主要污染物减排、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建设美丽乡村起了关键的作用。
1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现状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作为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在前期建设过程中基本上由县级政府组织实施,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各级各类资金,委托县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具体开展前期规划、招标、建设等工作,建设完成通过发改、规划、环保、消防等部门验收后,后期交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日常运行维护,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模整体上均比较小,大多数不足1000m3/d,80%以上的建设规模小于500m3/d,最小的仅为50m3/d~60m3/d,而实际收集处理污水量比设计规模更小。而目前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工艺种类较多,常见的有接触氧化法、氧化沟法、膜处理法和人工湿地等,由于前期建设基本上以县为单位且均在同一时期建设完成,通常情况下基本上每个县1-2种处理工艺。污水来源基本上较为单一,主要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和镇区居民生活用水,除个别中心乡镇外,基本上无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污水排放量不稳定,早上和中午排放量稍大、下午和晚上排放量很小,由于雨污分流不彻底,雨雪天气排放量普遍较大;污染物比较简单,主要为氮、磷、细菌等生化污染物,基本上没有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污水处理后一般通过排水管道排放至附近河道,有小部分用于农田灌溉或街道行道树、花卉的浇灌。
2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走访西部某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分析总结得出目前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中明显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1)建设规模与实际处理能力不匹配。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在前期可研、设计中普遍参照乡镇规划人口和理论产水量确定,没有深入调研了解乡镇的现实情况,没有做到与乡镇实际情况完全对接,而在实际收集处理过程中,由于乡镇人口流动性大[1],中小学教师、学生存在近三个月的寒暑假,一些近郊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下午下班后返回县城居住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覆盖不全、收集率不高等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农村人口加速大面积向县城、城市和中心集镇转移[2],污水实际收集处理量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模相比占比明显较低,给污水处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运行费用保障严重不足。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用包括电费、药剂费、维修费、污泥处理费、监测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管理费和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费等,目前多地一般由县财政统一预算列支,但西部贫困地区县级财政本身就普遍困难,加之近些年,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各类涉农资金全部整合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事业,县级财政剩余经费本来就不足,导致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行费用预算更为短缺,预算运行成本远远不足以支撑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最终导致实际运行维护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
3)污水收集管网配套不到位。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前期建设基本依托国、省投资和政府债券,项目在前期资金争取过程中,由于初期规划不到位、预算不细致、工作不专业,加之建成后实际运营过程中乡镇人员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办公场所分散,污水收集管网覆盖主要覆盖主干道、而一些背街小巷没有做到完全覆盖;同时,也因建设资金和现实条件所限未完全实现雨污分流,导致污水收集率严重偏低,严重影响了新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实际运行效率。
4)运行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污水处理设施一般由县住建部门负责前期建设工作,各类行政验收通过后交由所在乡镇政府负责后期运行维护、保障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确保污水达标排放,而乡镇一级为减少行政支出、为本就紧张的财力结余资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安排抽调一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在农业农村、乡镇行政管理和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不了作用的老弱病残职工负责轮流值守承担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运维,或者从当地居民中通过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聘用3-5 名工作人员,而污水处理工作专业性、业务性和技术性都较非常的强,这部分人员仅仅接受了项目建设单位的简单培训,加之个人文化水平不高,在污水处理工艺和方式了解的不深不透,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原理、故障处理还不能够完全做到理解和掌握,无法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
5)污水处理达标情况不稳定。囿于运行经费保障不足、运维人员能力水平有限、县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进水量不足、建设标准不高、污水处理工艺与实际现状不匹配等多种因素影响,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存在应付检查式运行、间歇式运行等情况,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有个别污水处理设施存在“晒太阳”的现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污水处理设施虽然按照生态环保和规划建设方案的有关要求安装了排放口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但是由于不会管也没钱管基本处于停摆状态,没有将动监测数据作为衡量污水处理效率的有效手段,没有正确认识自行监测是自证清白的有效方式,运行管理明显流于形式,污水处理效率自然也无法评估,排放污水是否达标没有科学衡量依据,存在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等问题。
3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对策
1)合理规划前期建设。市、县政府应加强统筹谋划,住建部门应加强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规划科学性、前瞻性的考证,要委托资质能力较强的设计机构开展勘察设计和规划编制,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考虑乡镇总体规划、周边乡镇现实情况、工业园区、高新区及其他各类新区的设立等多种因素,能合建的合建、能共用的共用,合理设计污水处理设施规模,避免过度拔高标准,减少行政资本的浪费。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应做到综合考虑当地居民生活习惯、气候条件等,做到因地制宜[3]。
2)实施统一集中运维。鉴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的专业性比较强、技术要求比较高、业务难度比较大,建议以县(市、区)为单位采取统一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水平比较高、队伍素质比较强的运维团队开展日常运行维护。通过调研了解,目前采用方式较多的有以下几种:委托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单位在县域范围内统一开展运行维护;委托其他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事业类环保管家开展日常运行维护;或者直接由县级财政出资组建专业的国有环保投资公司。总之,应当建立一支稳定可靠的运行维护队伍,通过高水平的运维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3)建立有效的运维管理制度。结合污水处理设施的现实情况,建立完善的巡检维护、药剂采购、取样监测、在线监测设备维护保养、异常情况申报及突发故障应急处置等制度规定[4],增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运行效率,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同时,应借助生态环境部门、住建部门等行业系统已建成投运的监测数据、工控数据信息化系统,增加污染物排放数据异常、超标报警手段,提升运维工作的数字化水平,同时减少人员、经费等行政成本的浪费。
4)全面提升运维人员能力水平。在聘请或组建专业公司专业人员负责日常运维的同时,应有效提升运营人员的能力水平并确保运营队伍的稳定性。建议运营公司可以采用“走出去学”(考察参观学习先进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和“请进来讲”(邀请建设单位、污水处理行业专家、先进处理厂家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讲解)的方式,加强一线运维人员、乡镇管理干部和县乡执法人员的能力培训,全面提升运行维护队伍的整体素质。市、县人民政府和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运营公司和运营人员的考核及管理,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倒逼运营公司和运营人员不断强化内炼素质、外树形象。
5)保障运行维护工作经费。足额的经费保障是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高效运行重要前提条件。地方政府应统筹整合生态转移支付等各类涉及生态环保资金,确保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经费预算合理、科学、足额;呼吁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行”“前补助”向“后奖励”转变,增强地方党委政府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鼓励地方政府采取引入社会资金投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引导建立污染防治基金。
6)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乡镇人民政府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单位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公开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情况、监测数据,包括运营成本和支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向公众开放活动。一是保障周围群众的知情权,让老百信清楚所生活环境状况;二是让周边群众成为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督员和评论员,进一步提升运营效果;三是弥补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人员不足无法做好全周期全时段监管的漏洞。
4 结论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能否顺利完成,关系着涉水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能否顺利完成,更重要的是关系着生态宜居的生态生活环境能否呈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和全面实施的前提和保障。西部贫困地区要确保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真正能够发挥作用,服务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战略同步推进、齐头并进,也要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协调、高效运维、准确监测、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