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陇药三名”策略*
2021-04-11文建强蒲永杰
文建强,王 娟,蒲永杰,罗 娟,陈 青
(1.甘肃省中医药发展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卫生健康委人才服务中心,甘肃 兰州73000)
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有效地遏制了这场世界性危机,及时地保护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别在这次抗疫的过程中,中医中药提前介入,再一次证明了中医药的神奇效果。诸如连花清瘟胶囊、藿香正气液、金花清感颗粒等一些中成药走出了国门,为世界老百姓健康保健护航[1]。甘肃省作为中医药大省,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采取中西医全程会诊研判,中医药参与治疗等措施,取得了决定性成效。在这次疫情中,甘肃省组织中医药专家研发中医药预防方、治疗方、康复方、藏药方等系列甘肃方剂,在抑制轻症转重症、缓解重症症状、出院患者快速康复、巩固治疗效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甘肃的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提出,到2025 年全省中药工业生产总值达到200 亿元,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要实现由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后疫情时代,甘肃省应该将中医药产业调整为重点发展领域,从打造陇药名牌、陇药名企、陇药名品(“陇药三名”)着手,以更大的手笔推动中医药产业引领示范作用。
1 后疫情时代中医药产业发展优势
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我国充分利用中医药这一独特的卫生资源为取得疫情的有效防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甘肃省作为中医药大省,采取中西医全程会诊研判,中医药参与治疗等措施,确保了疫情有效控制,新冠患者治愈率达98.8%。甘肃方剂作为有效中药多次被送到国内外参与新冠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据了解,2020 年2 月份,甘肃省分两批向武汉输送甘肃方剂8212 付。截至2020 年10 月份,甘肃省向白俄罗斯先后输送甘肃方剂3800 剂用于新冠肺炎预防、治疗和康复。连花清瘟作为全球首款获批的新冠肺炎治疗药物,备受关注。疫情期间,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先后多次被列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的推荐用药。受益连花清瘟产品销量的提升,以岭药业2020 年一季度净利同比增长超过五成[3]。今年上半年,由于藿香正气口服液入选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五、六、七版)》,该产品销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迎来一波增长,销售收入达4.9 亿元,同比增长25.57%[4]。后疫情时代,中医药产业可能迎来全球认可度提高、产业发展空间增大、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中推荐中医治疗方剂中的黄芪、大黄、甘草、柴胡、半夏、羌活等中药材在甘肃都有种植。另外,随着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我国居民对健康的认识不断升华,对健康保健的需求进一步升级,由以前单纯追求疾病治疗开始逐步向养生和预防保健方向转变,中医药在医疗养生保健领域正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之一。中医药精湛的“标本兼治”的医疗技术、富有哲理的医学理论体系、“整体观”的医学理念和“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等,对于慢性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具有独特优势[5]。这都为后疫情时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留足了发展的方向和空间。
2 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优势
2.1 发展优势
2.1.1 国家给予甘肃的支持
2011 年国家批复甘肃省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2017 年又批复甘肃为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2018 年始,国务院批复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以节会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1.2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建设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为契机,甘肃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中医药发展先行先试,探索成功经验。与此同时,2018 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产业列为甘肃促进经济发展的十大生态产业之一,全面推进中医药产业和事业融合发展。
2.1.3 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丰富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甘肃这片黄土地上诞生了“味百药而制九针”的人文始祖伏羲、“华夏中医始祖”岐伯、“针灸鼻祖”皇甫谧等中医先贤,孕育出《黄帝内经》、汉代医简、《针灸甲乙经》、敦煌医学等中医文化。自古以来,甘肃已经形成了“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社会氛围。在中药材资源方面,据普查,甘肃全省现有中药资源2540种,其中,人工种植(养殖)220 余种,规模化种植(养殖)110 余种,道地药材30 余种。近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31 万hm2左右。甘肃还是黄芪、党参、当归、甘草、大黄等道地药材的主产区,占市场份额较大。
2.1.4 甘肃拥有兰州佛慈等中华老字号品牌
甘肃省拥有诸如兰州佛慈等历史悠久的中华老字号品牌,提升了甘肃中医药发展的知名度。兰州佛慈1929 年创建于上海,1956 年西迁兰州,2011年在深交所首发上市。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集中药材种植与加工、天然药物与保健品研发、中药现代剂型及保健食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西北地区中医药行业的骨干企业。“佛慈”牌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逍遥丸、香砂养胃丸、参茸固本还少丸等系列产品多次被评为“甘肃名牌产品”深受老百姓的信任。奇正、陇神戎发、独一味、和盛堂、普安制药等一批新型中医药企业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
2.1.5 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截至2019 年底,甘肃省中医类医疗机构共配置病床42987 张,比2016 年末增加了13195 张[6]。甘肃省建成29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6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87.2%的县级中医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97%的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95.75%的乡镇(社区)以上医疗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分别约占94.7%、97.4%和81.9%。经过积极推进,49 个县区被国家中医管理局评为中医药工作先进或示范县区。拥有33 个全国继承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10 个省级以上民族医药重点专科和6 个名老藏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2.1 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覆盖面不高,影响药材质量
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19 年甘肃省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仅1.2 万hm2,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3.87%,带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12 万hm2,占全省面积的38%。标准化种植覆盖面不高,一方面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另一方面影响了甘肃道地药材的市场知名度。进一步影响甘肃中药材的销售、流通、深加工等产业链健康发展。
2.2.2 中药企业规模小产值少,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甘肃省建成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中药材精致饮片加工园等6 个产业园区,入驻加工制造企业170 户,仅76户通过GMP 认证,实现产值约60 亿元。据甘肃省统计局提供数据,2019 年全省规上中医药生产企业仅68 户,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到80 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不到17 亿元。
2.2.3 道地药材的深加工较少,产品附加值不高
甘肃党参、当归、黄芪、甘草等道地药材产量占全国份额较大。而针对这些优质道地药材深加工较少、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成为中医药原料、饮片的生产地,而没有成为中成药或健康产品的生产地,这严重影响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发展甘肃省中医药产业的对策
3.1 加大支持,鼓励加快中药材种子种苗集中繁育基地和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
早在2017 年,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陇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甘政办发〔2017〕206 号),提出“要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加快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集中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种植基地,按照良种生产基地每亩补助2000元,种苗繁育基地每亩补助1600 元,标准化种植基地每亩补助400 元。”2017 年甘肃省下达中药材产业生产及初加工环节扶持资金4500 万元。但是从近年补助运行情况来看,一是补助资金不到位现象仍然存在,二是补助还不能满足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实际需要。甘肃省应该加大中药材种子种苗集中繁育基地和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经费投入,全面推进甘肃道地药材种子种苗集中繁育基地和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确保甘肃道地药材质量,进一步提升甘肃道地药材社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打造道地药材“陇药名牌”。
3.2 做大企业,全产业链提升甘肃中医药企业竞争力
甘肃省中医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问题明显等问题是影响甘肃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甘肃中医药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不足,导致作为中医药资料大省的甘肃省,中药发展附加值太低,产值低。因此,笔者认为在政府的引导下,整合一批资源、人才、技术能互补的实力企业,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增加创新研发能力,全面提升中医药企业科技含量,打造甘肃“陇药名企”,应该是做大做强甘肃中医药产业的必然措施。
3.3 增加投入,打造甘肃省中成药大品种大品牌拳头产品
《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报告(2019 版)》中甘肃大品种仅为13 个[7]。2018-2020 年,甘肃省对列入陇药大品种培育目录的54 个品种进行重点培养,对年销售收入达到10 亿元以上,给予300 万元奖励,有效地促进了陇药大品种的培育。佛慈制药六味地黄丸、陇神戎发药业元胡止痛滴丸、甘肃扶正的贞芪扶正系列产品和茜芷胶囊、岐黄药业结核丸和苁蓉口服液、和盛堂制药的当归腹痛宁滴丸、兰州太宝制药的维血宁颗粒、奇正藏药的白脉软膏等大品种大品牌年销售额在2000 万元以上,还有许多品种品牌治疗效果很好、市场潜力很大。甘肃省应采取多渠道的合作促进机制,增加大品种大品牌开发投入,加大市场营销,在打造“陇药名品”上下功夫。同时,要开展抗击疫情甘肃中医药专项品牌宣传,比如进一步开发“甘肃方剂”,提升甘肃中医药品牌影响力。
3.4 紧盯道地,集中精力做好党参、当归、黄芪、肉苁蓉等道地药材开发
甘肃省是党参、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的道地产地,党参种植面积约4.66 万hm2、当归3.66 万hm2、黄芪4.33 万hm2。当归产量占全国的85%,黄芪占50%。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甘肃省党参研究院院长、兰州大学教授胡芳弟介绍,甘肃党参市场占有率和产量均超过90%,而不是普遍认为的60%。2020 年10 月,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甘肃省党参黄芪肉苁蓉等食药物质开展生产经营试点工作方案》[8],推动党参、黄芪、肉苁蓉等地产大宗特色中药材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这都为甘肃道地药材为原料的“陇药名品”开发提供了保障。甘肃省应该着眼党参、当归、黄芪、肉苁蓉道地产区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优势,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集中力量开发党参、当归、黄芪、肉苁蓉等道地药材为原材料的系列产品,以科技造就中药精品,靠价值驱动市场,打造享誉国内外的高附加值产品,引领甘肃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4 结语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9],2020 年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对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甘肃省又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岐黄故里”之称,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甘肃省还是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建设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这都是甘肃省发展中医药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机遇。笔者认为甘肃省在中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应该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从狠抓道地中药材质量、打造陇药中药材品牌、提升中医药企业竞争力、因地制宜集中精力打造党参等道地药材系列产品等方面着手,破解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各类难题,着眼陇药名牌、陇药名企、陇药名品(“陇药三名”)策略,把中医药产业打造成甘肃十大生态产业之龙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