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治疗对经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
2021-04-11卫建华
卫建华
淮安市中医院康复科,江苏淮安 223000
在临床上, 脑卒中后偏瘫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疾病,该病症发生后,约有30%左右的患者伴有偏瘫肩痛症状,且此类症状多发于卒中后4 个月[1]。对于患者而言,一旦其发生偏瘫肩部疼痛,就会导致其肢体运动功能降低,住院时间延长,从而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2]。偏瘫肩痛患者一般合并有上肢屈肌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若疼痛程度较重,则会导致其功能锻炼配合度下降,并延缓其功能,降低治疗效果,从而影响其预后康复[3]。目前在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过程中, 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热刺激、电刺激、针刺、康复训练等[4]。 而采用针灸治疗该病症的过程中, 对其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和强化肩胛带训练,对于改善其上肢功能,促进其康复具有积极作用[5]。该文于2019 年5 月—2020 年2 月选取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60 例,根据其就诊单双号组别,单号30 例为控制组,双号30 例为试验组,即分析了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经针灸治疗中早期康复治疗及强化肩胛带训练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60 例, 根据其就诊单双号组别,单号30 例为控制组,双号30 例为试验组。试验组年龄36~68 岁,平均(48.2±3.4)岁;男∶女为17∶13;病程2~12 周,平均(4.6±2.1)周;其中左侧13例、右侧17 例。控制组年龄35~69 岁,平均(49.2±2.9)岁;男∶女为18∶12;病程2~12 周,平均(4.6±2.1)周;其中左侧14 例、右侧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6-7]:均符合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相关诊断标准; 均经头颅MRI、CT 等影像学检查方式确诊;服从医嘱,无认知功能障碍,生命体征平稳;均知晓该次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体质虚弱者;梗死面积较大者;合并严重慢性疾病如痛风、糖尿病、高血压者;有毒麻药物或烟酒依赖史者;智力障碍者;精神疾病者;原发性疾病控制不佳者;临床资料不全或中途脱落者。 该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控制组应用针灸治疗+一般训练,具体为:①针灸治疗:选择肩后、肘部、肩部、体针、头针等穴位,分别对应穴位为肩贞、肩髎;曲池、手三里、手五里;三角肌中点及上缘中点、臑会、肩前穴;三角肌上缘中点、肩隅、肩髎; 感觉区等[8],针灸1 次/d,5 次/周,针灸时取毫针向皮肤直接刺入,行平补平泻法,留针0.5 h,2 周为1 个疗程,共4 个疗程。②一般训练: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技术,以Bobath 技术为前提,涉及步态及步行矫正训练、平衡训练、变换体位、床上平移和翻身、上下肢功能训练、良肢位摆放等[9]。
基于此试验组应用早期康复治疗及强化肩胛带训练,具体为:①早期康复治疗。 即包括主被动训练,如步行、蹲起、坐位、独立翻身、关节活动、按摩肢体、摆放体位等,于意识恢复后进行,1 次/d。 ②强化肩胛带训练。首先取仰卧位,对肩胛带肌肉张力予以舒缓,一手将肩胛骨固定好,一手拖肘部,矫正骨位,肩胛骨运动, 促使盂肱关节和肩胛骨节律性运动,10 次/组,1~2 组/次。 其次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肩胛骨固定好后自主活动,1~2 组/次,10 个/组。最后控制肩甲肌群,伸肘位,将肘部控制好,促使肩关节保持前屈,角度分别为0、30、60、90°等,保持肩关节伸直,可适当增加阻力,3 组/次,10 个/组。 控制1 h 内完成训练[10]。 2 周为1 个疗程,共4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FMA(用于评估患者上肢功能,工具为Fugl-Meyer 评分量表(FMA)[11],评估内容包括感觉、平衡、运动等功能,分值60 分为满分,分值越高越好)、VAS(用于评估患者肩部疼痛程度,工具为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12],分值为0~10 分,剧痛10 分,无痛0 分,分值越低越好)等评分变化及生活质量(评估工具为SF-36 量表[10]做出评估,包括4 个功能因子,涉及社会、生理、情绪、躯体等,各项均为100 分满分,分值越高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FMA、VAS 等评分
治疗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VAS 评分均明显优于各组治疗前,且试验组明显优于控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试验组(n=30)控制组(n=30)t 值P 值9.5±1.3 9.4±1.4 0.022 0.948 45.6±3.5 25.6±3.4 16.310<0.001 24.210 9.612<0.001<0.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试验组(n=30)控制组(n=30)t 值P 值6.8±1.2 6.6±1.5 0.512 0.659 1.8±0.2 3.1±0.6 4.846 0.014 5.614 3.201<0.001 0.02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两组各因子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试验组高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社会 躯体 情绪 生理试验组(n=30)控制组(n=30)t 值P 值81.3±2.6 72.3±2.5 7.412<0.001 78.4±3.1 61.5±2.2 6.958<0.001 81.6±3.5 62.4±3.9 8.124<0.001 79.2±2.4 63.2±3.1 6.104<0.001
3 讨论
对于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而言,偏瘫肩痛是一种常见伴随症状,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活动后肩关节剧烈疼痛, 部分患者静息状态下也会出现严重疼痛,此种症状会限制肩关节活动情况,从而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所以采取有效方案对此类患者加以治疗,这可有利于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并能改善其身心健康和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在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经针灸治疗较为常用,但单一治疗难以大大理想疗效,因此多采用联合治疗方案。 通过在针灸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强化肩胛带训练,针灸可促进血液生化代谢、改善淋巴循环和肩关节血供,进一步缓解肩部疼痛症状[6]。中医康复治疗可对患者肩胛下肌、冈上肌、三角肌等训练起到辅助强化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和疼痛症状。 强化肩胛带训练可被动旋转肩颈部肌肉群,可对局部肌肉群起到放松作用,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肌肉痉挛和粘连,可预防肩关节损伤,防止发生关节腔粘连,进而对肩关节功能起到显著改善作用。 上述几种方法联合使用,则可发挥出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效果,可极大地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能力。该文的研究中,两组治疗后FMA、VAS 等评分均明显优于各组治疗前,且试验组(45.6±3.5)分、(1.8±0.2)分明显优于控制组(25.6±3.4)分、(3.1±0.6)分(P<0.05)。表明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经针灸治疗中早期康复治疗及强化肩胛带训练可有效减轻肩痛程度,并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 两组社会、躯体、情绪、生理等功能评分对比发现,试验组分别为(81.3±2.6)分、(78.4±3.1)分、(81.6±3.5)分、(79.2±2.4)分,均高于控制组(72.3±2.5)分、(61.5±2.2)分、(62.4±3.9)分、(63.2±3.1)分(P<0.05)。表明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经针灸治疗中早期康复治疗及强化肩胛带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其预后康复。该结果与相关的研究报道[4]较为接近,即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FMA、VA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MA 评分分别为(72.3±5.8)分、(65.4±5.1)分,VAS 评分分别为(2.3±0.1)分、(4.3±0.3)分,对比发现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经针灸治疗中早期康复治疗及强化肩胛带训练具有显著优势和价值。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经针灸治疗中早期康复治疗及强化肩胛带训练的疗效确切,即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且可改善其肢体功能,并能提升其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