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者鼻内镜术后实施鼻喷激素疗法的效果分析
2021-04-11王发松
王发松
东明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山东东明 274500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耳鼻咽喉科疾病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较为常见, 其属于一种鼻-鼻窦黏膜慢性炎性疾病表现,发病占比率介于0.50%~4.30%之间[1],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见于肉面部胀痛、鼻塞、流脓涕、嗅觉弱化等,一些患者也可能出现睡眠质量下降、情绪异常、记忆力衰减等情况。相对而言,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发病后往往会持续较长的病程,而且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若不积极探索有效的根治方案,必将给患者的日常生活、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干扰[2-3]。 针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治疗的常规首选方案为鼻内镜手术,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症状表现,纠正病情,但无法达到根治的效果,对此有学者表示,在患者术后局部鼻喷激素可以缩短患者康复周期,同时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4]。 为了进一步证实鼻喷激素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次纳入该院于2019 年1—5 月时段内收治的96 例接受鼻内镜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对象,以常规疗法、常规疗法+鼻喷激素疗法展开如下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该院收治的96 例接受鼻内镜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分析,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鼻窦黏膜、 鼻腔均有明显的炎症表现;②临床症状包括面颊肿痛、鼻塞、流涕、嗅觉弱化等;③窦口鼻道、鼻窦黏膜均有明显的增厚表现;④患者本人或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情授权。 排除标准:①严重器质性病变损伤的患者; ②治疗前30 d 存在激素治疗史、激素禁忌的患者;③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④意识障碍、沟通障碍、精神疾病的患者等;该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根据随机双盲法分成两组,一组包含48 例患者接受鼻内镜术+常规治疗方案 (对照组), 一组同样包含48 例患者接受鼻内镜术+常规治疗+鼻喷激素疗法(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包括31 例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年龄最小的为25 岁,最大的为74 岁,平均(47.43±4.76)岁;病程最短的为6 个月,最长的为15 年,平均(7.98±1.70)年。 观察组中包括33 例男性患者,15 例女性患者; 年龄最小的为28岁,最大的76 岁,平均(48.65±4.87)岁;病程最短的为9 个月,最长的为16 年,平均(8.09±1.87)年。 以两组一般资料数据对比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前需要就病情、治疗等相关内容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宣教工作,同时指导患者接受常规检查、正确用药等,保证患者水电解质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手术方式为Messerklinger,通过鼻动力系统、息肉钳将患者息肉彻底去除,将钩突切除,同时将患者的上颌窦口扩大,通过咬钳对患者的额隐窝进行有效开放处理,将筛泡切除,筛窦、蝶窦前壁开放处理;术后患者鼻腔以海绵进行填充处理,持续时间为48 h,取出后,取2 滴盐酸麻黄碱滴鼻液(国药准字为H12020851)给予患者滴鼻,给药4 次/d,持续给药周期为3 个月;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等不良情况,并给予对症处理[5-6]。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等同,在此基础上,另取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国药准字为H20113481)给予患者鼻喷治疗,2 喷/次,1 次/d,治疗周期同样为3 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随访6 个月后的复发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判定标准如下: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鼻腔内不存在脓性分泌物,窦口开放正常,为显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鼻腔脓性分泌物减少,局部黏膜可见水肿、肉芽组织,局部鼻腔水肿,为有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甚至进一步恶化,可见全新息肉生长,窦腔可见粘连、狭窄甚至闭锁等情况,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7]。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治疗有效率79.17%对比,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2.2 随访6 个月后的复发率
随访6 个月后,观察组48 例患者中,有3 例患者病情再次发作, 复发率为6.25%; 对照组48 例患者中,有12 例患者病情再次发作,复发率为25.00%;两组数据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发生率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占比不断扩大, 其属于一种鼻-鼻窦黏膜慢性炎性疾病表现,发病占比率介于0.50%~4.30%之间,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常见于肉面部胀痛、鼻塞、流脓涕、嗅觉弱化等,一些患者也可能出现睡眠质量下降、情绪异常、记忆力衰减等情况。 相对而言,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发病后往往会持续较长的病程,而且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若不积极探索有效的根治方案,必将给患者的日常生活、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干扰。临床针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所采取的常规方案为鼻内镜手术,该治疗方案不会给患者鼻腔结构造成破坏,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鼻窦、鼻腔功能,有利于患者获取更好的通气引流效果。不过该术式无法保证治疗的彻底性,患者术后有较高的风险再次发病。 有研究报道,针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联合应用鼻内镜术与局部鼻喷激素疗法,可以有效优化患者的鼻黏膜功能,减少患者的复发风险。
为了进一步证实鼻喷激素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次纳入该院收治的96 例接受鼻内镜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对象,以常规疗法、常规疗法+鼻喷激素疗法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随访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6.25%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这与凌芳[8]的临床研究研究中,同样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对象,分别实施鼻内镜术疗法、鼻内镜术联合鼻喷激素疗法,结果显示,鼻内镜术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6.09%, 而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83%,组间对比,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鼻内镜术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P<0.05),基本趋同。由此可见,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联合应用鼻内镜术与鼻喷激素疗法,不仅临床效果确切,还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安全性。 分析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局部鼻喷激素疗法,可以在患者病灶处直接用药,药效有较好的保证,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例如流脓涕、鼻塞、鼻痒等,除此之外,还能提高患者的血管通透性,从而抑制鼻黏膜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9]。 ②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接受鼻内镜术治疗期间,同时开展局部鼻喷激素疗法,可以提高疾病治疗的彻底性,不仅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保证,同时还能为患者的预后安全性提供保证,减少患者病情再次发展的风险性,无论是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是优化患者的生命质量,均有较好的积极作用[10]。
综上所述,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接受鼻内镜术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鼻喷激素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其早期康复速率,同时还能为其远期发展提供较好的保障,减少复发风险,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