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家庭资产组合的调整对策
2021-04-10曾斌昌
曾斌昌
(作者单位: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
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已经席卷全球,造成的全球经济冲击完全不亚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是波及全球范围的一起“黑天鹅”事件,这对于我国而言,是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发生的又一起严重呼吸道传染病事件,也引发了新的公共卫生危机。如今,在中国积极抗疫的努力下,国内经济社会已经逐渐回到正轨。但是,新冠疫情还远未结束。
根据腾讯新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时追踪”数据公布,截至2021年1月5日上午11:00,海外累计确诊病例超过8603.21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85.46万例。其中,确诊病例数量第一的是美国,累计确诊病例2135.31万例,累计死亡病例36.21万例。中国累计确诊9.71万例,累计死亡0.48万例,仅是美国累计确诊及死亡病例数量的零头。中国在这一场国际公共卫生危机中的表现堪称典范,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但是,仅仅只有中国走出了“泥潭”是不够的,世界早已是命运共同体,中国经济更是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豫,美、欧、日经济萎缩分别为6.1豫、9.1豫和6.1豫,是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比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更大[1]。而且不同于单纯的经济衰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肆虐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恐慌,由于疫苗还未大规模普及以及居高不下的病死率,不少西方国家都出现了暴力抗议和社会骚动,这对于原本就处于衰退状况下的全球经济更是雪上加霜,每个国家都面临着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挑战。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跌6.8%,这是自1992年发布季度数据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新冠疫情所造成的经济影响可见一斑。虽然在中国的积极抗疫努力下,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疫情处置取得了显著成效,加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复工复产举措,国内经济已逐渐恢复生机,但要想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情况仍十分困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长1.0豫,与2019年GDP增速6.1%相去甚远[2]。
首先,除了对经济总量的影响,疫情对进出口贸易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据中国海关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3.12万亿元,同比增长0.7%,虽然是年内的首次正增长,但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3]。这主要得益于中国较早控制住了新冠疫情,产业链复工复产较快,加之防疫物资出口需求旺盛,因此,中国才能在全球一片“惨绿”中“逆市飘红”,成果来之不易。
其次,疫情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也造成了不小冲击。据专家测算,疫情期间,我国有超过员亿人的就业受到影响。其中,新增失业人口约400万,因疫情原因而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约2600万,休假无法上班人口约7500万[4]。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而言,失业就意味着失去了收入来源,而这大部分失业人群中不乏低收入阶层,这对于已经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是不小的冲击,这部分人群的再就业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再次,疫情对不同产业和细分行业的影响也不同。首先是不同产业受到的影响不同,胡滨等认为,第二产业大部分是传统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人员流动受限,易受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下游波动影响,所以总体上第二产业受影响程度大于第三产业[5]。而第三产业中,住宿和餐饮、批发和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市场急剧萎缩,同比下降35.3%、17.8%;而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市场销量不降反升,同比增长6%和13.2%,且这两个行业对第三产业的增速贡献率超过25%[6],因此有效提升了第三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最后,疫情对资本市场走向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资本市场对市场信息敏感,且通常表现出顺周期性和放大效应,因此,受疫情恐慌情绪和悲观预期影响,2020年我国首个股市交易日(2月3日),三大股指开盘集体暴跌,其中,上证指数暴跌8.73%,深证成指暴跌9.13%,创业板指暴跌8.23%,市场一片惨绿[7]。在这之后,由于中央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住了疫情蔓延,市场才逐渐企稳回升。但是市场波动幅度较大,资金流动短缺,这对于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言已是致命一击。倘若没有政府及时救市,有针对性地释放资金流动性,很有可能会引发市场悲观情绪蔓延,甚至导致经济萧条。
疫情影响下中国家庭资产组合的调整对策
新冠疫情下,不同行业和市场发展态势呈现两极分化。其中,传统线下行业尤其是中低端制造业受到了较大冲击,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高技术制造业和以网络化服务为主的信息服务业逆市攀升,线上化、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同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一定程度改变,数字经济、“宅经济”快速发展,全民保险意识得到加强,储蓄率进一步提高,这些行为习惯的改变都将对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势产生重大影响。根据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蚂蚁金服研究院发布的《疫情下中国家庭的财富变动趋势》报告显示,疫情对低收入人群和自由职业人群的财富变动冲击更大,疫情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会使得家庭减少消费和增加储蓄,同时在投资倾向上也更趋于多元化和保守化,以分散投资风险[8]。因此,本文针对中国不同财富状况的家庭,提出了不同的资产组合调整对策。
首先是高收入家庭,主要是指收入来源充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更多是希望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目标的家庭。对于此类家庭,家庭资产组合要更加多元化和科技化,特别是应重视投资高科技、高成长性行业。在中长期内,投资组合中尤其应增加对高科技、新经济相关资产目标的投资,以实现财富增值目的,如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以及线上教育等行业在疫情期间均迎来了发展机遇期,行业上涨幅度远超市场预期,并将大概率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要加大对此类资产目标的投资布局,以免错过财富快速增值机会;在短期内,也应适当关注资产的流动性及快速变现能力,适度降低中长期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提高中短期收益类资产比例,可以考虑将部分中长期固定收益类资产转换成流动性更强的公募基金份额,这样既可以保证资产投资的多元化,降低组合风险,同时变现能力又得到增强,还可以避免由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短期资金需求剧增和错失可能的投资机会。建议将可支配收入按不同比例进行配置,如65%投向高科技、高成长性行业资产标的,参与天使投资等,用相对更长的投资周期如3~5年乃至更长,来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20%投向上市公司股票和公募基金,尤其是关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相关行业的优质企业及相关风格基金,或者选择一些主动型投资基金,这可以借助基金经理的较强投研能力;15%投向短期证券、货币型基金及现金存款,既可以较好保证短期资金需求和日常所需,同时也能有一定的收益回报。
对于中等收入家庭,主要是指收入较高但仍主要依靠工资薪金为收入主要来源的家庭。这类家庭数量占比较高,同时对于家庭资产合理配置的需求也较强。对于中等收入家庭,虽然也要适当增加资产的多元化,但考虑到财富总量有限,因此可以选择投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相关行业的优质企业股票及相关风格基金。如果个人对股票投资不太熟悉,可以选择购买偏股型基金以实现资产组合多元化,同时,也应适当降低风险资产投资在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增加储蓄和保险类资产的配置。在疫情期间,尽量以财富保值和资产安全性为主,资产增值为辅,以避免可能的形势恶化,造成家庭资金链断裂,影响正常生活或降低生活品质。建议将可支配收入按以下比例进行配置,并根据家庭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如50%投向1年期左右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以实现财富保值和资产安全性;25%投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相关行业的优质企业股票及相关风格基金,以追求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尤其可以考虑购偏股类主动型基金产品,既可增强资产多元性,又可借助基金经理较强的投研能力,对个人的时间精力和投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25%投向短期证券、货币型基金及现金存款,以保证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也能有一定的收益回报。
对于一般收入及以下的家庭,由于家庭可支配收入较少,因此要重点增加储蓄和提升资产流动性的能力,存款尽量以短期为主,中短期为辅,减少乃至避免中长期投资,应以确保生活可用资金充足为先,如至少保证3个月生活所需必要资金,并适当降低资产收益目标,避免风险资产投资,以保证生活所需为这一阶段主要目标。建议在确保3个月生活所需必要资金基础上,将剩余可支配收入80%或以上投向短期证券、货币型基金及现金存款,以实现财富保值和资产安全性,20%或以下投向部分偏股型或股债混合型基金产品,以适当提高资产收益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