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研究
——以连云港市海州区为例

2021-04-10辉,顾

甘肃农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村官积极性因素

卞 辉,顾 笑

1.江苏海洋大学 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2.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村民委员会,江苏 连云港 222021

一、双因素理论概述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是赫兹伯格最主要的成就,也是目前激励理论研究领域内最具争论性的理论之一。双因素理论,认为在企业中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所有因素均可以归纳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促使员工不产生不满的因素,对于维持个人的工作现状、保持一定的工作积极性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包括公司政策、管理监督措施、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激励因素是指能给工作者带来积极主动的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如图1所示)。[1]

目前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已在经济、社会、教育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特别是在激励机制构建的研究领域,应用广泛。[2]近年来,大学生村官(包括各类回村任职的大学生)的激励机制正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将双因素理论运用于大学生村官的激励研究,根据保健和激励两方面因素起到的不同作用,并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情况,本文明确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工资、福利等属于保健因素,晋升、奖惩、工作责任等属于激励因素,在尽力保障保健因素达到一定满足程度的情况下,不断强化激励因素各方面,以尽可能激发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热情和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村官的激励现状分析

(一)基于保健因素的现状分析

1.人力困境。社会和人际关系复杂。社会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身处乡镇甚至偏远山村,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本来多少就会有所落差,加之村镇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如何处理好村官与村镇干部之间、村官与村官之间、村官与村民之间以及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矛盾纠纷,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多少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对连云港市海州区的128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中发现,有近50%的村官表示与村镇干部的沟通不够顺畅,很难完全敞开心扉交流真实想法;有36%的村官表示与同事之间的相处存在一定压力,有发生关系紧张的情况;还有52%的村官表示曾经遇到村民不配合自己工作、对大学生村官并不认可的情形。

2.物力不足。工作环境和条件欠佳。虽然当前政府对新农村的各项建设越发重视,相应的财政拨款也在不断增加,但依然很难满足新农村各项建设的实际需要。近年来,乡镇的工作环境大有改善,独立办公桌、电脑、打印机、网络等各项办公条件、设备等大多配备齐全,但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依然存在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多少会给在此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带来一定的心理落差和挑战,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些村官在工作开始没多久就产生了排斥心理和消极情绪,工作怠慢,消极怠工,甚至还有些村官直接选择放弃、另谋他职了。

3.财力匮乏。薪资和福利待遇较差。按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反馈,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与当地公务员、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较低的经济收入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必然会有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尤其是那些家境比较贫困、具有较高理想抱负的人,要说完全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是不太可能的;而对于那些工作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大学生村官,正面临着买房、成家、养家糊口等方面的生存压力与责任,经济收入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仓廪实而知礼节。

(二)基于激励因素的现状分析

1.动力不足。奖惩机制不健全。根调查,由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复杂、岗位责任界限不够明确,地方政府很难构建一套系统健全的奖惩机制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一方面,现有的考核奖惩体系,要么就是流于形式、脱离实际、缺乏公平,要么就是过于量化、繁琐空洞,无形中反而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并不能起到激发村官工作积极性、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和年终考评中,还经常出现奖罚不分的情形。该被奖励的同志并没有获得相应的表彰或奖励,缺乏公平性;该被罚的情形,既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规定和制度约束,也缺乏雷厉风行、公正高效的执行力,逐渐就形成了自由散漫、消极怠工的工作氛围,大大影响了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很难形成整个工作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前程堪忧。发展晋升受限制。晋升为组织成员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也可使得他们在工作业绩和组织贡献等方面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荣誉感和满足感。晋升也是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和价值的体现,而当前多数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晋升机制感到不满意。[3]大学生村官既非公务员身份,也非事业单位编制身份,因此没有相对可观的薪资待遇和晋升发展空间,他们在期满之后往往只有以下几种选择:续签合同继续留任、考研继续升造、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自主创业或选择自己的本专业就业。但现实状况并不理想,繁忙复杂的工作让他们不管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都很困难,边工作边准备考试最后成功上岸的大学生村官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待遇偏低,对于一些家庭较为困难的大学生村官来说,也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支持他选择待业备考,同时也舍不得支出高额的培训费用,这又进一步地降低了考试成功的概率。因此,大学生村官想要真正实现较为满意的工作转型,是极为困难的。

3.方向不明。责任定位不明确。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要承担多个角色的多项任务,比如政策宣讲员、信息发布员、乡风文明倡导员、教育工作指导员、村主任助理、党务秘书等,要同时处理思想引领、农业科技、工业技术、创文创卫、媒体宣传等各方面事务,从而导致大学生村官权责不明、职责不清,角色定位模糊。加之经常有比较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各部门,且借调时间少则一年、多则几年,从而致使大学生村官能够长期扎根基层的较少,这就大大降低了广大村民对他们的信任和认可度。而对大学生村官本人而言,在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责任定位的前提之下,也就很难保证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三、基于双因素理论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

(一)基于保健因素的激励措施

1.加强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大学生村官从校园来到农村,容易出现理想与现实、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落差,这会导致他们对自己所面对的农村社会问题认识不全面、了解不深入,出现眼高手低、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倾向。[4]为了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村官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模式,帮助他们提高应对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应当定期开展以提高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为核心和重点的实用技能培训,并通过具体的工作案例和现场实训,帮助他们深入基层、了解村民、亲近村民,真正做到从村民中来,到村民中去,切实为村民谋福利。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村(社区)两委领导作为大学生“村官”的第一帮带人的帮带作用。[5]一方面要注意在各种场合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层次的实际工作和任务去锻炼和栽培他们,让大学生村官真切感受到良好的工作氛围和领导的人文关怀;最后,要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全面了解乡村发展政策和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不断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只有全面改善大学生村官的办公环境和生活条件,才能使得他们更进一步积极投入工作、认真安心干事。一方面,要加大公共投入力度,完善乡(镇)基础办公设施,如办公室的环境布置,会议室、谈话室、接待室等的房间设置,办公桌、电脑、打印复印机等物品物件的配备,均应尽可能地全方位配置齐全,为大学生村官创造一个方便、温馨、舒适的现代化办公环境。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物质生活条件,努力争取一些专用资金用于改善他们的衣食住行。要确保大学生村官拥有一个相对舒适、生活和交通便利的住所,尽可能达到拎包即住的水平。此外,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他们的交通和通讯补贴,适当地为其增加一些文化娱乐设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3.提高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据调查,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本就不高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以及很难看到大幅度提高薪资待遇的希望和可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力。地方政府可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其工资增长应与本地区的物价和工资水平相挂钩,并与本地乡(镇)公务员的工资增长幅度相一致。[6]除工资待遇以外,还应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保险、公积金、房补、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年终奖等福利待遇,尤其对于那些身处交通和生活不便的偏远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政府应当加大其日常的生活和交通补贴。对于那些刚入职的大学生村官,可尽力为其解决日常衣食住行、通讯等基本生活方面的开支,尽可能为其提供比较满意的生活保障;对于打算或已经成家立业的大学生村官,可以为其免费或廉价提供几年的租住房,或者给予一定的购房优惠,以适当减轻其经济压力和生活负担。

(二)基于激励因素的激励措施

1.建立健全奖惩和绩效制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需要建立健全村官的奖惩机制和绩效制度。为此,在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主要任务之后,要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考核体系要涉及考核的内容、主体、方式、结果反馈、过程监督等方方面面,同时要注意分级负责、循序渐进、公平公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而为大学生村官的奖惩机制提供基础和依据。只有赏罚分明、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公开透明,才能使奖惩制度真正行之有效,使大学生村官达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针对一些品德优良、各方面表现优秀、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村官,要给予相应的物质性或精神性奖励;而对于综合表现较差、敷衍塞责、疏忽职守的大学生村官,在进行全面的原因分析,对症下药、劝诫引导,不断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另一方面,针对那些不听劝导、屡教不改的情形,要严惩不怠、绝不姑息,让他们不敢违规、不愿违规,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担当自己的责任使命。

2.建立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晋升不仅有精神奖励的作用还有物质奖励的作用,被双因素理论认为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之一。[1]根据调查结果,有72.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其发展前景渺茫、发展渠道不畅通,缺乏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因此,为了让大学生村官积极地安心工作,全力地服务基层,就要努力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村官晋升机制,既要让一部分人“流得动”,也要让一部分人“留得下”。第一,要让大学生村官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两委”选举、担任两委主要负责人的职务,要制定能让他们转正和转编的鼓励政策;第二,要让大学生村官有更多的机会和便利转成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人员,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第三,要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人才储备和选调工作,可以设立一些特殊岗位,专门用于选拔、选聘一些在职表现出色或身怀特殊才干的大学生村官前去任职;最后,要竭尽所能地全方位提供各种资源帮助大学生村官成功实现求学升造或自主创业,从而使大学生村官真正实现有序、有效、有质、有价值的流动。

3.明确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大学生村官只有准确地认识自己、明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才能更加明确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真实和全面地了解农村、走近农村。第一,应当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设置和权益保障制度,实习岗位责任制,使得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更加具体化、明细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村官管理模式,实现权责分明、高效透明。第二,大学生村官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官”就是领导,就要以领导者的姿态面对群众,[7]这是一种严重的身份误区,大学生村官应当不断了解农村、服务农村、扎根农村,做到一心向民、一心为民。第三,引导大学生村官正确解读相关政策,端正自己的入职和从业动机。大学生村官应牢牢树立扎根基层、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坚定和重视自己的职业选择,把扎根农村、服务基层作为自己的事业,把发展农村、服务村民作为自己的未来。

猜你喜欢

村官积极性因素
唱村官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对工资薪酬激励员工积极性的分析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提高大学生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积极性的研究
假如我不是村官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