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打造西部“神外”品牌
2021-04-10郭潇雅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秉承“开拓创新、精医卓越”的精神,通过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拓展了新领域,使学科获得了新发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在麻醉科和手术室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为14岁痉挛型脑瘫患者小江(化名)成功进行了双镜联合(显微镜+神经内镜)椎板间入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手术完全从椎板间隙进入,不咬除骨质,硬膜切口仅2cm,内镜下清晰可见脊神经出口,顺利完成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经检索查询,该术式为国内首例。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华告诉记者,神经外科建科于1956年,现已发展成为设备及技术先进的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区域性神经外科中心,并于2020年获批成为神经学科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科室四个病区共开设床位150余张,诊治范围覆盖神经外科所有疾病,特别是在脑肿瘤、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癫痫、颅神经疾病、脊柱脊髓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建科以来,已经完成各类手术8万余例次。
作为西北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科室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全国18家之一、西北唯一)、西北地区胶质瘤联盟组长单位(2019年)、中国神经调控理事联盟单位(帕金森外科手术量全国第四、西北第一)、西部六省脑出血诊疗联盟牵头单位、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柱脊髓外科培训基地、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网络成员单位等荣誉,打造了当之无愧的西部“神外”品牌。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年门急诊达年住院患者超过年手术超过20000 5000 3000人次 人次 余例
新技术助推新发展
在医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始终把提高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作为学科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拓展新领域。
张华介绍,2017年,科室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数字神经外科技术的开发与转化应用,充分利用神经影像后处理、脑电图后处理、机器学习、神经外科快速成型等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为患者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同时,利用医学3D打印、术前仿真手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对手术效果和风险进行术前预评估。结合立体定向导航和机器人手术,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使术前规划更加完善,医患沟通更加方便,手术操作更加精准、微创,手术安全性得以提高,患者最大获益。
2018年,科室研发了国内首个癫痫电子化AI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癫痫患者实时化、远程化精准诊疗工作,为更进一步解决西北偏远地区就医困难的问题奠定了基础。2019年,科室完成了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刺激器植入术治疗帕金森病,定位靶点更加安全准确,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同年,科室还完成了西北地区首例机器人辅助颅内肿瘤切除术,在西北地区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神经脊柱亚专科近年来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了多项优势技术,包括脊柱长节段髓内肿瘤切除技术、复杂枕颈畸形复位固定融合技术、脊柱内镜技术、小儿脑瘫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及肌张力调节技术等。
张华告诉记者,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大范围开展,有赖于科室坚实的人才和科研基础。科室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引进领军人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骨干人才”的建设思路,建立规范了人才引进的标准、引进程序及考核机制,加大了对各亚专业的卓越人才引进力度。科室以“青年和骨干医师出国研修计划”“国家级后备人才支持计划”“交大青拔计划”为依托,实施优秀人才奖励计划,创造促进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实施政策环境和选拔机制,并加大对博士后的政策倾斜和配套经费支持力度,做好各专业后备人才储备。
在人才的加持下,近三年,科室对神经外科疾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承担国家863计划、教育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陕西省重大科研课题等8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医疗成果奖10余项。国内外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在2019年中国医院影响力排名中,神经外科居西北地区第1名。
新术式带来新希望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及反射异常。脑瘫的发病率为0.1%~0.5%,远高于脑肿瘤的发病率(1.34/10万),我国目前有600多万脑瘫患者需要治疗和康复。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廉民学对记者说,目前脑瘫的手术治疗理念普及率不高,且手术对于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加上脑瘫患儿家庭多贫困,经济压力大,因此接受脑瘫手术治疗的患者较少。对于医生来说,手术治疗脑瘫三个“选择”很重要:术前选择合适的适应症;术中选择合适的神经根;术中选择切断合适的神经根比例。遵从这三个“选择”的手术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而最近科室采用的新术式——双镜联合椎板间入路行FSPR手术,极大扩展了适宜此项手术的人群,减少了患者的花费,为脑瘫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据介绍,术前,脑瘫治疗中心组织神经外科专业、矫形外科专业、儿童康复专业、儿科专业、小儿麻醉专业等进行MDT讨论,论证治疗方案可行性及应急预案。然后报请医院医务部审批,审核治疗技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团队成员组织讨论,完善技术细节,并提前与手术室沟通,充分做好人员和手术器械准备。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华检查脑瘫患者。
术中,手术医师与麻醉师密切配合,既要满足手术暴露需求,又能不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要求准确定位椎板间位置,评估目标脊神经根与椎板间的距离,通过电生理监测,确认神经功能定位。然后采用改进后的术中肌张力实时测试方法,个体化选择性切断相应脊神经后根,接着严密缝合硬脑膜,缝合棘上韧带等措施,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科室医护人员评估患者肌力、肌张力变化情况,结合手术过程评价新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并发症情况,了解家属及患者对新术式的满意度,并总结新术式的优劣性及需要改进之处,提请科室讨论。
廉民学总结,和传统术式相比,新术式有五个优势:一是从腰椎椎板间自然间隙入路,不破坏脊柱骨质,不破坏脊柱稳定性;二是内镜与显微镜的双镜联合应用扩大了适应症,使更多的患者受益;三是双镜联合保证了充分的手术暴露,不影响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四是更微创,患者下床早、疼痛轻、恢复快;五是少了固定椎板的费用,花费少,社会效益好。
张华表示,这种新技术会被逐渐推广,因为显微技术是目前神经外科医生必备的技术,内镜技术也逐渐在普及,因此双镜联合椎板间入路有很好的技术储备,适宜于推广。今后,科室将进一步开展解剖学基础研究,规范手术技术和流程,同时开展继续教育,推广椎板间技术及双镜联合下操作技术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