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验对我国医工融合的启示
2021-04-10曹健
文/曹健
借鉴学习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于促进我国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公立医院承担了最紧急、最危险、最艰苦的医疗救治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从《意见》的主要内容中可以看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由此可见,未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医院的科技创新则日益趋向于医工融合式创新。
2019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21万亿元,研发强度约为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和被引用的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但是,我国的创新能力在《全球竞争力报告(2019)》中全球排名第24位,全球竞争力排名第28位。而德国创新能力连续第2年排名全球第一,全球竞争力排名第7位,成为欧洲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9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制定了《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重点支持前沿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提质创新,支持前沿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在此背景下,借鉴学习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于促进我国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使健康产业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介绍
为激发企业创新,德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和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一是政策支持。德国政府出台各种创新创业政策(包括联邦政府、联邦教研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等),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带动科技产业化发展。比如“中小企业创新项目”计划(KMU-Innovativ),资助范围主要为高科技战略涉及的前沿技术领域,如通讯技术、纳米技术、光学技术、能效技术等;“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ZIM)则不限行业和技术领域,对企业自身产品开发或工艺创新以及企业间和企业与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创新提供资助。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其目标都是为激发中小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优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业条件,支持研究人员创新创业。
二是基金扶持。德国政府、国家政策性银行、一些大型企业均成立科技创业基金,对企业创新给予基金扶持。如联邦经济技术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联合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高科技创业基金(HTGF),采取“公私合营”模式和“股权投资”方式以弥补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融资问题;“欧洲复兴计划创新项目”(ERP)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该项目对专注于技术或服务研发的初创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INVEST风险资本补贴”计划则是激励私人投资者向初创企业提供融资的一种补贴政策。
弗劳恩霍夫创新模式
三是机构创新。鼓励社会组织(包括各种行业协会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应用创新,德国高校特别是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合作密切,广泛开展创业教育,部分工程类高校直接将教育导向定位为创业型大学,如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等,以及“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Max Planck Gesellschaft)”等创新生态都是其机构创新的典型代表。
四是集群化创新。集群化创新包括加速器、企业工场和孵化器三大企业孵化模块,强调将关联性创新主体(高校、研究所、包括初创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大企业和孵化器等)集聚起来,培育有竞争力的行业上下游链条以及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体系。
弗劳恩霍夫创新模式
弗劳恩霍夫协会成立于1949年3月26日,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一家具有跨学科结构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智库。弗劳恩霍夫协会为企业、政府等部门,特别是为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帮助企业解决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套极具创新又灵活有效的发展模式,成为将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有机对接的一个典范。该模式是面向具体的应用和成果的一种特殊的企业创新模式,其使命在于为市场提供具有较高产品成熟度的科研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能够迅速地转化为市场化产品,在德国享有着“科技搬运工”的美誉。
弗劳恩霍夫创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
一是全球化服务。到2020年末,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德国各地设有1个总部和75个研究所和研究机构,同时在欧洲、美洲、亚洲及中东地区设有研究所和代表处,拥有2.9万多名员工,其中大多数为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二是科研服务产品化。弗劳恩霍夫协会主要采取“合同科研”的方式对外提供科研服务,企业将具体的技术需求,如技术改进、产品开发或者生产管理环节的需求委托给弗劳恩霍夫协会,按照要求进行对应的研发工作,并支付研发费用。这种“合同科研”的模式,客户借助于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量身定制的科研解决方案。而弗劳恩霍夫协会不但获得了收入,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科研能力,把科技创新变成了产业链上的单独环节,为企业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是经费管理制度化。为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弗劳恩霍夫协会鼓励下属各研究所积极争取合同收入,但又避免过度市场化而忽略基础研究。弗劳恩霍夫协会对政府经费的发放模式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套自有的经费发放标准。一方面是固定金额制,主要用来确保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是灵活配比制,按照各研究所当年经营预算的12%来划拨,其余部分则根据各研究所上年度的合同科研收入按比例分配。当研究所合同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低于25%或高于55%时,分得财政拨款的比例为上年度研究所合同收入的10%。当占比在25%~55%之间时,分得政府财政拨款比例为上年度研究所合同收入的40%。
四是灵活的人才管理模式。弗劳恩霍夫协会拥有约2.9万名研究人员,人员结构呈现年轻化和多元化。研究所多设置于高校内部,约40%的科研人员为在校高年级学生,同时也向社会吸纳各类专业人员。在人才管理方面,大多采取项目制,即以项目需求为基础。跟新员工签订与项目周期同步的3~5年工作合同。合同到期或项目完成后,员工可选择离职或申请进入其他项目组。只有工作十年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才可获得终身工作资格。这种制度不仅使员工更符合项目要求,也大大降低了人员培养成本,还使得队伍能够持续不断保持优胜劣汰和更新。
五是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形成以行业协会为发起组织,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为核心要素,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MP3音频压缩的创新发明,可以发现弗劳恩霍夫的运行机制可以说是一种成功的协同创新制度设计。在MP3的创新过程中,由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承担着连接大学与企业中间主体的角色,通过与大学紧密合作以及与产业部门的“合同科研”,技术创新各参与主体协同互动,资源获得有效配置与整合。MP3的发明,不但是弗劳恩霍夫协会前瞻性研发工作的典型成果范例,更是弗劳恩霍夫协会研究机制有效推动基础研究,使理论创新变为现实技术以及广泛商业应用的成功代表,对弗劳恩霍夫协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迄今为止,MP3专利仍是给弗劳恩霍夫协会带来收益最多的专利。
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
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1971年,以“企业的伙伴、促进创新发展、信息和咨询源泉、技术和知识的中心”为宗旨。经过50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全球化、综合性的技术转移服务提供商,包括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史太白技术转移公司及史太白大学,面向全球提供技术与知识转移服务。
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的成功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扁平化管理,完全按市场化运作,通过激烈市场竞争每年都有新技术转移机构的加入与亏损倒闭,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活力。此外,对于优秀的技术转移项目、机构和人员实施奖励。二是服务于中小企业,为其提供产品创新、工艺改进、新型服务、多元化经营、合资以及效率与性能的改进需求等。三是独特技术转移服务网络,遍布全球各地的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是基于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发展而来的,吸引了大批高校教授研究人员加入(占比约10%)。高校研究人员的加入保证了服务质量,也使得每个专业技术转移机构擅长于某一方面的工作,既能承担某方面深入的项目,也能通过若干中心的协同工作,完成大型综合性课题。通过以强大而又完备的专家网络为基础,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迅捷而又弹性地作出反应。
对我国医工融合的三点建议
首先,鼓励建设科研与产业链接平台。我国的科技创新链条普遍存在“梗塞”现象,中间环节较为薄弱,科研机构热衷于“课题申请、开展研究、通过评审、课题再申请”的内部循环模式,而企业则陷入“引进技术、生产产品、技术落后、再引进技术”的低效创新循环模式。
如何打破这种循环,为科研与产业搭建良性合作桥梁,则需要建立多种模式的科研与产业链接平台。政府创建的各种科研平台由于受到各种制度性的约束,往往无法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因此应当大力鼓励行业协会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实现交叉式融合创新。在医工融合领域,亟须实现高校、医疗机构、生产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的高效沟通合作机制,让真实需求贯穿于研发、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
其次,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机构。鼓励社会组织建立新型科研院所进行技术转移服务,真正从市场需求出发,满足中小企业的科技发展需要。发展技术转移机构既可以促进企业科研发展,又能够实现科技人才的高效利用并发挥其最大价值。
再次,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平台。创新资源只有被有能力的创新主体所运用,才能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在这一科技转化过程中,则需要一个国际化、市场化、信息高效的技术交易平台,在技术创新者、企业投资者、政府机构之间构建网络、沟通信息,形成“创新寻找资本”“创新寻找企业”“企业寻找创新”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