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卫生化学课程建设与探索*

2021-04-09李永红孟令辰岑培培

广州化工 2021年17期
关键词:实验课卫生化学

李永红,孟令辰,岑培培

(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卫生化学应用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食品药品安全分析、环境质量评价等公共卫生问题,为及时发现、控制和预防疾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在预防医学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为适应预防医学日益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建设,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卫生化学理论课为预防医学学生将来在预防医学专业技术工作中提供必要的样品采集和仪器设备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技术,而卫生化学实验课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及使用方法[2],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助于其在将来工作中灵活运用卫生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课程基本情况

卫生化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在我校本门课程理论学时为40学时,课程学分为2.5学分,实验学时(《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卫生化学部分)为35学时。本门课程的开课学期为大四学年春季学期;使用教材为:《卫生化学》康维钧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由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卫生化学系的教师承担。目前该系有专兼职教学人员6人,其中副教授4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1人;博士4人,硕士2人。

2 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卫生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除了样品采集和分析数据处理外,还包括光学、电化学以及色谱等仪器分析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涉及了基础化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物理学中的光、电、磁学等内容,而且各类方法的原理和方法都不一样,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学生觉得卫生化学枯燥难懂,容易将各类分析方法进行混淆,经常张冠李戴。这可能与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相应的物理化学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不善于比较、归纳和总结有关。此外,在课程改革以前,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同时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反馈。

卫生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应相辅相成,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过来在实际应用中加强理论学习,因此实验课比重较大[3]。在课程整合前,实验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决定。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分数,且分数差别不大,这导致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一般实验都是要求几个人一组共同完成实验,这样可能会存在一组同学中可能就一两人操作,其他同学只是记录下实验数据,最后分析处理数据也可以得到较好成绩的现象。由于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中,这样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课程建设的路径

随着预防医学的不断发展,卫生化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卫生化学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

3.1 提高教师团队水平

为提高教师自身素养,鼓励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学历培训或学习访问,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目前为止,已有2人到国外进行访问学习。通过访问学习,了解了国外高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培养机制等,并且和国外导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望未来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以及交流学习。此外,对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前沿性研究动态也有了新的认识,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

同时,做好“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支持教师到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实践锻炼,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资格认证培训和考核,在较高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截止目前,本系已有3人在自治区CDC进行了实践锻炼。与自治区CDC等实践教学基地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通过专门措施提高了高学历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后期将不断健全和完善 “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和评价标准,以保障高质量“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高层次人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师德师风建设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査和考核,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3.2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感觉课程枯燥无味且难以理解,不想学也抓不住学习重点。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如采用PBL教学法[4]、案例教学法[5]、BOPPPS教学法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等,通过教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同时,为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我们将日常生活中的公共卫生热点事件穿插于在各个相关教学章节中,通过引入思政元素点缀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基于荧光PCR方法进行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新冠肺炎作为切入点引出荧光分析法。在该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先进检测技术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3.3 有机整合课程

为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模式,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对相关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如将《卫生化学》的实验课分离出来,与预防医学专业其他课程《毒理学基础》、《儿童少年卫生》、《妇幼保健学》的实验课整合形成《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突出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相结合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由于实验课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一门考试课,有独立的考核体系。因此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根据近三年的教学情况发现,课程整合后学生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平时实验课上部分学生不愿意动手的现象得到了改善。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会主动要求重做,对不懂的问题或现象会主动请教老师弄明白。实践表明,实验课程的有机整合更加符合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4 改革考核方式

进行课程整合前,卫生化学最终成绩由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一般占70%或80%。但是课程整合后,由于卫生化学实验课与预防医学其他课程实验课整合成了新的一门课,所以实验报告成绩不再作为最终成绩核算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多方位对学生水平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过程性评价,如出勤率,在线教学平台中的随堂测试、小组讨论情况和阶段性考核等作为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的50%,相应地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下调为最终成绩的50%。理论课考核方式改变后,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变成了主动学,碰到不懂的问题会及时请教老师或通过查找资料来解决。改革后,学生的及格率以及优秀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卫生化学实验课与预防医学其他专业课的实验课进行整合前,对实验课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学生课后实验报告书写情况计分,最后以20%或30%的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最终成绩。因此,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整合后,整合课程《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标准,这样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卫生化学部分在课程结束后将随机抽取一个实验作为操作考试实验,最终成绩以20%的考勤、40%的实验报告成绩和40%操作考试实验成绩进行核算。由于考核方式的改变,每一位学生对每一次实验都能认真对待,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

4 结 语

为满足预防医学的不断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我校《卫生化学》课程建设的一些经验与体会。在卫生化学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优秀教师团队的打造、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课程的有机整合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同时注重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协调,以期达到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需求的预防医学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实验课卫生化学
卫生与健康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
卫生歌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