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舱医院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021-04-09邱智渊张继明杨敏婕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方舱医疗疫情

张 昂,马 昕,邱智渊,张继明,王 兵,杨敏婕,卫 尹,李 丽,贾 波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随着感染患者数不断攀升,医疗资源特别是定点医疗机构收治患者的病床数量严重不足。党中央要求“应收尽收,不漏一人”,疫情防控中央指导组决定将重症患者集中到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轻症确诊患者集中至方舱医院进行集中救治。武汉首批方舱医院于2020-02-05投用,至2020-03-10方舱医院最后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期间武汉正式建成16家方舱医院,共收治超过1.2万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1]。方舱医院的使用,对减少社区交叉感染,阻止疫情传播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随后的国内几次疫情局部爆发应急处置过程中,方舱医院又提供了大量检测能力,对“应检尽检”提供了有力支撑。研究和发展方舱医院,对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在国内外的发展也经历了较长阶段。

1 方舱的概况

方舱医院是以成套医疗设备、良好救治环境,具备各种医疗功能单元的特殊伤员救治机构的总称。常见于军队使用,在野战条件下以医疗方舱、技术保障方舱、病房单元、生活保障单元、运输单元为基础[2],并根据任务性质按指令配备特定的专业及后勤人员进行编组,可采用海、陆、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进行快速机动部署,能够就地展开后迅速具备医疗救治能力[3]。

2 移动方舱医院发展历史

2.1 国外发展历程 方舱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美军首先提出的概念,并率先开展研究与发展。初期目的是解决在朝鲜战争中,军用电子设备在运输及使用时散件转载易丢失或损坏的问题[4],后又研制了多种通用型电子设备方舱。为解决医疗设备运输存储不便的问题,1966年美军在越南战场投送了“自给式可运输医疗单元”(Medical Unit Self-contained Transportable,MUST),是世界上第一个方舱式机动医院[5]。之后,美军将MUST陆续装备了部队,并持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其机动性能,缩小规模,逐步打造出了“机动外科医院”“移动式方舱急救医院”“方舱式医疗中心”等不同功能的移动方舱医院,并采用帐篷-方舱混合式结构,具有模块化程度较高,组配方式灵活的特点。

除美国以外,20世纪70至80年代,英、德、法等国相继研制并装备了类型、功能、规模各不相同的医用方舱,并实现了平战结合运用。80年代末,德军使用医用方舱改装货船,用来替代医院船,使移动方舱医院的使用场景拓展至水面。在90年代,法国研制出技术互联方舱医院,由手术舱、复苏舱、技术保障舱及互联舱组成,采取了方舱单元对水、电、气等进行集中供养的手段。而德军方舱医院向模块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典型的“积木式”组合结构,除手术方舱和护理方舱为拓展方舱外,其余方舱可以按照不同需求组成不同科室,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牙科、妇科等不同诊疗范围的医疗科室。进入21世纪后,方舱医院向标准化、通用化、组合化的方向进行转变,其信息化程度、机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应用范围方面也逐渐向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转变。以美军为例,以应用移动方舱医院形式对固定医院进行支援,移动舱室形成机动医疗单元,组合舱室形成野战医院,其收容、救治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增加[6]。

2.2 国内发展进程 与国外相比,我国移动方舱的研制工作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经历了三代的研制,逐步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

我国军用机动医疗系统装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试装了部分医疗箱囊,80年代开始试改装卫生技术车辆,于90年代初期开始正式研制医用方舱,如第一台手术方舱,但此时未形成方舱式医疗系统装备。1995年,于“九五计划”启动了“野战机动医疗体系”研制,包含急救方舱、检验方舱、药械供应方舱、技术保障方舱、通道方舱等5种功能的移动方舱,形成了第一代机动医疗[7]。“十五计划”后期,研制并配备由功能舱、通道舱、技术保障舱等组合而成的移动医用方舱,能够完成伤病员分类、紧急救命手术、早期外科处置、早期专科治疗等危重伤病员的救治;同时配有X线诊断、临床检验、卫生器材灭菌、野战药材供应、指挥、远程会诊等多种功能设施,适用于战时伤病员救治任务,以及大型灾害救援任务,为第二代方舱医院[8]。目前第二代医疗方舱较大规模装备于军队及国家卫生救援队[9]。由于第二代方舱医院不具备装卸、调平、展开的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发展情况,且不具备“三防”(核、生、化)要求,所以部分专家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使用第二代方舱医院后,提出了研制第三代新型医疗方舱的方案。新型医疗方舱需配置先进的卫生、医疗、通信、水气电、远程会诊等功能,且需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帮助提高指挥管理效能,并且满足“三防”需要。此类医疗方舱快速展开后,在保障能力上可昼夜收治300~400名患者[10]。

自2010年起,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为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逐步在全国23个省份建成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应急处置、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4类37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形成了非军方的国家卫生应急专业队伍,所配置的移动医疗方舱由第二代逐步向第三代过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模块化、集成化、标准化的建设[11]。能够按照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对移动方舱进行模块组合。在执行任务时,可按照普通情况和应急预案,灵活抽组不同功能模块,形成相应的救治能力。同时,能够将各类大型医疗装备设施或相应医疗辅助部门进行高度集成,以实现小型便携、方便装卸与运输的目的。常见的有各类轻型病房帐篷、移动医技车、移动实验室、移动层流手术室等,均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建设指南进行建设,物资装备统一规格制式,能够进行多单位快速联合对接。

3 方舱医院实践

3.1 救灾 移动方舱医院在设计时即有承担大型自然灾害救援任务的功能考虑,已在国内外多次自然灾害后救灾中发挥巨大作用。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由军队至灾区展开“野战医疗方舱”,仅用2 h即展开完成一所拥有2 000张床位的野战医院,实现了在受灾地实施急救、手术、检验、放射等医疗救援,并能够自行保障水、气、电[12]。2013年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重庆)赶赴灾区,就地展开移动方舱医院实施救援,累积收治患者1 760人次,圆满完成救援任务[13]。在国外,2017年,飓风哈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登陆,达拉斯地区在一个会议中心设立了大型方舱,方舱开放23天共收纳超过5 000名灾民,为受灾居民提供庇护和医疗[14]。

3.2 防疫 将方舱医院投入到传染病防控,与收治其他灾害收治患者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传染病防控对建筑及设施结构要求有着极为苛刻的院感要求,需要舱室在物理方面全封闭管理。在移动方舱医院参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前,有少量医疗方舱投入疫情防控的先例。

1911年东北鼠疫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传染病事件,伍连德为控制疫情,特别建立了“鼠疫医院”,征用部分房舍及火车车厢,以供急性患者用作救治场所。此外,将疑似患者集中隔离,每日查体测温,最大程度避免这些疑似病人成为传染源,此类做法已与方舱医院部分功能相同[15]。1918年春季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爆发流行后,共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5 000万人死亡。为了集中治疗和集中隔离大量流感病患者,美国陆军在营地搭建的急救医院,为有资料报道以来国外最早用于防疫的,具有方舱医院理念的医院[16]。

2013年,我国某地发生腺病毒疫情,3 000多名患者疑似感染急需筛选。因腺病毒易传播,疑似感染者直接到医院检查可能会增加医院感染风险。当地政府紧急调用移动医疗方舱,启用移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X光机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17]。短时间内在院外完成了全部患者预检分诊,最大程度避免了疑似患者成为传染源。

2020-02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国家紧急调集了22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3个移动P3实验室赶赴武汉,组建方舱医院以收治更多患者[18]。此次在武汉建设的方舱医院,即为移动医疗方舱展开,与大型公共建筑对接为病房单元,进一步提升医疗收容能力[19]。根据武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开发布信息显示,武汉全面了建成16座方舱医院,提供了超过20 000张床位,床位数量迅速超过了确诊但尚未收入院治疗的患者数量,迅速扭转了此次疫情感染人数的爆发式增长局面,为下一步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基础[1,20]。随后,在多起局部新冠疫情爆发事件中,如2021-07广州疫情、云南疫情等,通过方舱实验室的快速部署启动,为尽快掌握病毒传播轨迹,切断感染链条,增大核酸检测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全人群核酸检测中提供了有力保障[21-22]。

4 国内外方舱医院对比

欧美国家方舱医院由于发展较早,并经历过多次军事行动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的实践,目前已形成了装备全面发展、形式多样、防护性能佳、组合灵活等特点。此外,国外还在积极推进立法与技术规范,以保障相关方舱医院设备能够有序发展。我国方舱医院研究起步晚,起步于军用,但通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已明显缩小,并逐渐向非军事行动保障用途发展[6]。当前,我国尚未形成方舱医院建设标准规范,其配套保障政策也未完善,仍亟待推进形成。

5 方舱医院发展思考

方舱医院因其具备能够快速机动、快速搭建的特点,因此能够在战争伤员救治、自然灾害伤员救治、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应急处置、核和辐射等多种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独有的优势作用。结合方舱医院发展现状与特点,并考虑在当前形势下医疗救治、生活保障方面的主要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设备的维护更新力度,提升完善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并进一步推进功能模块化,包括检验、手术、洗消、监测等多样化功能独立模块,以实现方舱医院组合灵活,实现遂行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任务[23]。进一步推进方舱医院相关标准化规范制定,实现标准工作组配置、产业发展、零部件标准等全方位衔接[24],以引导方舱医院有序发展。此外,建立健全各类社会配套机制,对相关建筑及设施进行提前筹备,对相关人员物资进行储备,以保障应对突发事件时,方舱医院能够尽早全面发挥作用[25]。

6 结 语

方舱医院作为一个能够快速机动、快速搭建的临时现场医院,可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可靠的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方舱医院建造技术不断提高。因此,探索和发展符合实际使用需求的方舱医院,是有必要且可行的。通过总结疫情防控过程中方舱医院大规模投入使用的实践经验,加快推进设备研制,健全配套标准及规范,能够引导方舱医院有序快速发展,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能力提升的要求。

猜你喜欢

方舱医疗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方舱日记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