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连核应急医学救援培训体会及思考
2021-04-09张建新赵晓君崔荣哲刘前进关玉馥
张建新,李 泽,赵晓君,崔荣哲,刘前进,宁 博,关玉馥,关 坤
我国核能的应用范围持续向上发展,无论是利用核能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有明显的提升。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日本福岛等核事故的发生,为我国敲响了核安全的警钟。核损伤事件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下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突发核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的储备[1-2]。
现实的核医学救援困难重重,事故本身具有突发性,核事故种类复杂,辐射种类辨别困难,沾染后去除费力,伤员受照剂量评估不易,治疗方法疗效尚不确切等因素[3]。军队核医学救援队是国家核应急医学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突发事件中将我军核应急力量更有效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目前核辐射等事件较少,无法现实中得到常规实战演练,所以日常核应急培训至关重要。我院近年来多次组织部队一线卫生连核医学培训,演训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更好的加强一线部队核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1 核医学救援组织与实施
1.1 严密组织 领导到现场指导培训工作,对培训班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严格标准和相关要求,并提出“全力保障、严格正规、确保轮训质效”的总要求。领导亲自审定教学计划,要求教学理论扎实、技能培训熟练、考核验收严格,充分吸取军、地及外军相关学科经验,贴近实战演练。本单位邀请同行专家来院现场授课,并精心挑选核应急医学救援专业理论扎实,接受过培训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员进行反复培训。在授课前多次研讨授课内容,精心编写授课教案,并根据学员学习体会制定出学员最关心、内容系统、可实践操作的授课计划。
1.2 理论辅导 核应急医学救援专业对于很多学员来说是新内容,新方向。所以根据学员底子薄,特制定较全面的核医学知识辅导计划。例如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日本福岛核事故、地方核事故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同时对电离辐射基础知识、核医学应急响应、卫生勤务、医疗队展开组织与实施、核自救互救、核杀伤及防护等多项基础知识进行培训。通过学习,学员对核条件下的救援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1.3 技能培训 单位投入大量资金对训练器材进行更新换代,例如气道管理高级训练模型、综合摇摆平台、骨髓穿刺模型、伤情模拟训练箱、吻合模拟肠管、各类型模拟人、C级防护服、防护装具等教学训练器材,使教学条件基本达到了教学环境野战化、训练器材模拟化、考核验收可视化,确保了轮训圆满顺利。通过现场实践,重点对核条件下的各种穿刺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气道管理技术、心肺复苏等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包括新军医背囊、卫生员背囊,核应急防援背囊等装备进行培训。重点加强对装备的实践训练,例如多功能监测仪、风速风向仪、γ能谱仪、直读式个人剂量仪、热射光剂量器、表面污染监测仪等装备的使用,防护装具穿脱,三防医学背囊详解,抗放药使用实操等,并实地参观医院核应急医学救援二级救治单元。
1.4 综合演练 为强化培训学员的备战打仗意识和所学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模拟核沾染条件下,进行全员、全装、全要素嵌入式救护演练,有效提升了培训学员综合救治能力。学员按照预编进行分组,利用我院现有装备、场地进行展开。演练按照应急响应、物资及人员准备装载、现地侦检、医疗队展开、前出紧急救治、分类后送、早期救治、去污洗消、撤收等环节逐级演练。并通过批量伤员的模拟救治,教员随时提出问题,学员现场解决问题,锻炼学员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学员实行各组之间轮换,最后由学员在全体会议上总结归纳,取长补短,互补有无,有效锻炼每个学员的整体知识储备能力。
1.5 考核验收 结业考核,分理论考核、技能操作及卫生连核应急医学救援综合演练,以练促训、以训促考、以考促学,全面提高核应急装备的实操能力和救治水平。医院选拔对核应急医学救援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专家担任考官,成立考核小组,针对核损伤特点,制定考核标准,模拟场景案例,并集中组织考核。结业考核内容包含:(1)核辐射条件下战伤救治考核;(2)核应急装备实用技能装备实用考核;(3)嵌入式综合演练考核;(4)理论考核。技能考核采取随学随考的方式进行,考核完毕成绩不合格者,留队继续巩固学习,直至成绩合格,确保培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并为每名学员建立培训档案,考试合格后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并将成绩向所在单位进行反馈。
2 效果评价
通过培训,核应急医学救援骨干能力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核应急医学救援常识普及不够,个别参训人员甚至是零基础,反映出在一线核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常识上还没有覆盖全员。核理论知识枯燥,有一定难点,学员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知识,掌握难度大;二是战伤救治技术还不扎实,个别参训人员在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能上基础相对薄弱,致使参训时“现补课”。部分学员存在只管自己组内工作,其他组工作事不关己,甚至有不会发生核损伤的心态,态度不端正;三是培训保障还有提升空间,课程设置上还需优化,训练器材上还需进一步更新完善。
3 核应急医学救援培训体会及思考
3.1 专业人才匮乏,按人员类别进行培训 (1)核相关专业人才少。国内核医学相关专业少,入伍的专业人才更少,导致一线核应急救援队员都是普通医学专业人员,核医学专业理论十分薄弱,几乎从“零”开始,没有核辐射损伤救治经验;(2)根据人员类别制定课程。培训中发现,基层卫生连不同岗位人员关注点不同,可进一步区分指挥员军医班、卫生员战士班。不同培训班侧重点不同,培训内容不同,因班而异,能更好的调动学员积极性,才能更专业的完成好本职工作;(3)合理规划培训周期。最好由上级机关制定,定时、定期、定点的年度或远期培训计划,可将基层卫生连、集团军医院、医科大学等部门人员进行短期轮换,取长补短,真正提高一线部队核医学救援能力。
3.2 运用仿真模拟技术培训 为提高逼真的核损伤环境训练,研制核辐射相关的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可提高更好的效果。例如某国研制了专用于应对化、生、放、核损伤的医学急救模型及其救护训练系统,可以有效利用现有技术和信息,并且节约经费,快速地丰富和提高包括政府官员、专业救援人员、部队和普通民众等不同层次人员的综合应对能力[4]。以色列利用计算机系统模拟实现化、生、核损伤,应用角色扮演的模式进行分析研判、筹划救援、情况处置、引导学员自主回答问题,教员复盘推演模式。高级智能模拟人可以模拟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例如生命体征等,如Sim Man3G是一种以“生理驱动技术”为核心的高保真模拟人,通过电脑软件的模拟病例与医疗器械的结合,可创造与真实伤员高度相似的伤情变化和医疗环境[5]。目前国内已经有研发机构发明类似系统,例如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借助教研室构建的3D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进行核应急处置流程的学习,更加深了学员的核应急医学处置能力[6-8]。但基层无法普及,所以尽快将军民融合技术投入到训练中才能更好的培训一线救援力量。
3.3 加强陌生地域演练 现有演练常在本单位训练场、野外训练场等地点,缺乏环境真实性和紧迫感,队员思想懈怠,基本存在“演”的思想。而核事故具有突发性,可依托核电站等外围地域,设置突发性、陌生性训练,强化人员思想意识,甚至可建立大型的核训练基地,全程、全要素模拟化,批量伤员真救治,耗材补充真消耗,才能提高学员思想意识,真正的锻炼学员救援能力。
3.4 努力研发专业设备 目前我国军事医学发展迟缓,较外军差距较大,在核应急医学救援领域急需加强。(1)救援队缺乏整体信息化。电子伤票使用不便,基本仍使用老旧的手写伤票,不易保存,易破损及丢失,信息传输慢,大量伤病员时增加工作量,无法在各级单位统一信息汇总。相关部门可研发单兵电子信息卡,包含既往个人史等,方便快捷的手持录入终端,与救援队统一端口的接受信息终端,方便组内转科、后送等相关事宜。同时与部队医院病例系统相匹配,能做到伤员未到,伤病员信息已到,才能第一时间挽救患者生命[9]。(2)防护装备有待提升。需研发个人防护制式新装备,个人防护服闷热透气差,室外炎热天气常出现队员虚脱,使用期间无法饮水及进食,基本靠“挺”。目前核救治设备是在医学常用救治设备外自制塑料外薄膜包裹,易破损,不易更换,无法满足实际需要。(3)快速侦检设备需加强。基层一线设备薄弱,获取样本后需人工送后方单位确定相关结果,路途长,出结果慢,无法满足一线部队紧急快速做出对应处置等特点。
3.5 加强各单位之间联动协作 面对突发核事故等情况,核医学救援队常和防化部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安厅反恐办甚至地方核救援机构共同展开救援,而目前几乎是各自为战,平时几乎没有协调演练,优势无法互补,存在核应急指挥协调机构未实体化,各部门职能定位不明确,指挥机构权限边界不清[10]。防化部队建设较早,在装备编配、人员编组及训练模式等多方面具有一定经验,与核医学救援队有交汇点,在保障机制和模式上有很多借鉴学习的地方。大型核电站常配有核救援力量,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处理事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且与国际接轨密切,甚至美军、日本的核应急救援力量特点和经验值得我们平时学习和借鉴[11-12]。所以有必要进行联合演练,确定任务范围、工作重点,情报共享、甚至共同协调指挥,提高整体救治能力[13]。
现代核能的广泛发展导致突发核事故的概率加大,因此平时做好核事故相关应急医学救援演练等在核应急准备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基层部队、地方核应急机构、科研院校等专业同行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提高我国核应急医学救援能力[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