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期间入境航班及相关区域的医疗保障

2021-04-09田剑清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医疗保障入境核酸

田剑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成为近年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通过积极防控和救治,我国境内疫情目前基本得到控制,仅在个别地区出现少数境外输入病例和与其关联的局部暴发。由于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且有可能较长时期存在,COVID-19在我国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也将持续存在,疫情目前防控重点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人物同防[1]”。2020年底以来石家庄、深圳、南京局部疫情,均与国际入境航班存在一定关联,且为病毒基因测序所证实。特别是德尔塔变异病毒疫情肆虐,以及近期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病毒,高风险的入境航班及相关区域(包括机舱、旅客及行李通道、货运、垃圾转运等区域,以及这些作业人员的生活、居住区域等)是我国当前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1-2],其医疗保障原则上宜专人、专班、专车、专用设施设备、集中居住,必须严格防护、谨慎细致处置,一方面要让患者得到高效救治,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规避疫情经救治而播散。

1 入境航班及相关场所医疗保障的特点及其风险点

1.1 救治现场缺乏大医疗环境支撑 所有入境航班及相关场所的医疗救治需求均在相关区域内发生,医护人员必须携带医疗器材、做好自我防护,以出诊的方式离开医疗本部前往事发区域进行相应处置。这就使得医疗本部固定的防控措施、设施设备无法为救治行为提供任何帮助,医护人员的防护完全依赖出诊时所穿戴的防护装备,医疗救治也完全依赖所携带的药品、器材。

1.2 感染不确定,现场救治决策难 虽然已对入境人员要求提供两天以内的新冠核酸检测阴性报告[3],以及航班熔断政策[4],大大降低了其为新冠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可能,但在入境核酸检测中,依旧有阳性病例出现。因此,虽然包括患者在内的入境人员,虽拥有登机前两天内的新冠核酸阴性报告,但依旧不能够排除其为非新冠感染者,救治的医护人员存在暴露感染的可能。同时,包括患者在内的入境潜在传染源,如在现场救治时摘下患者口罩等防护装备,患者则有可能因缺乏有效防护而暴露感染。这就出现了应该现场脱卸患者防护装备以利于救治,还是保留防护装备、撤离环境后展开救治以规避暴露感染风险的决策难题。

1.3 潜在暴露感染风险 对新冠潜在感染者的每一次救治活动,都存在暴露感染风险。由于新冠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核酸阳性也存在延迟显现的可能,因此,医疗保障人员有潜在暴露感染和延迟发现可能。比较妥善的办法是固定专门的入境航班救治人员,采取集中居住的策略。

1.4 医疗器材、设施、设备消杀困难 新冠具有“物传人”特性,在入境航班及相关保障区域使用过的医疗器材、设施、设备宜经过消杀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但消毒过程繁琐,且对器材、设施、设备有一定损伤性,客观上消杀困难。

1.5 关联单位、部门众多、协调难度大 入境航班及相关区域涉及航空公司、机场、海关、边检、航务代办等多个常驻单位,在疫情期间又涉及地方卫健、商业、交通、核酸采集机构等多个临时入驻的疫情防控协同部门。部分航空公司和机场内部又存在着板块和分公司等多种运营模式,以及疫情期间临时入驻机场的协同疫情防控人员大都为临时抽调,对民航运营,尤其是出入境运营模式缺乏了解,这些都加大了入境航班及相关区域发生紧急医疗事件时的处置和保障难度,需要高度的协调和沟通能力方可妥善处置。

2 构建完备的医疗保障机制及制度

2.1 建立区域医疗保障机制 现阶段各地方政府已将机场区域作为新冠疫情防控的核心和重点,对入境人员采取严防死守的策略,组建了由地方卫健、商业、公安、交管、核酸检测等部门和机构,合并口岸区域民航、航司、机场、海关、边检等部门共同构成的机场联合防疫工作专班,以对旅客进行核酸采集和转运至隔离点为核心和重点,而许多地方对人员的医疗保障并未形成有效机制和方案。建议各地梳理其入境相关流程,划定和明确入境航班及相关区域医疗保障各单位、部门、人员的职责与任务,建立入境航班及相关区域医疗保障机制,拟定相关工作流程,并进行复核性演练予以修订完善,进而为入境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同时规避救治过程所可能构成的疫情防控风险。

2.2 医疗保障专人、专车、专设施设备,集中居住 COVID-19德尔塔变异毒株已经传播到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缩短、可突破部分疫苗保护屏障等特征,为我国目前输入病例及其关联疫情的主要毒株[5]。国家、民航对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坚持国际国内航班服务保障人员不得交叉作业,国际客运保障人员必须严格做到“四指定”(指定服务人员、指定服务区域、指定休息区域、指定场内交通车),国际货运保障人员必须做到“四固定”(作业人员固定、作业场地固定、生产设备固定、休息区域固定),涉高风险航班保障的机场必须做到“两集中”(相关工作区域集中,相关作业人员居住集中),并在上述要求基础上,全面升级航班和机场运行疫情防控措施[2]。而为入境航班及相关区域(包括机舱、旅客及行李通道、货运、垃圾转运等区域,以及这些作业人员的生活、居住区域等)的人员(包括入境旅客、机组、及保障入境航班的工作人员等)提供医疗保障的医护人员,也宜实行专人、专车、专设施设备、集中居住,规范防护,每次诊疗活动后救护车、医疗设施设备规范消毒、规范投放处置医疗垃圾等措施,尽最大可能规避疫情播散风险。

3 入境航班及相关工作区域的医疗保障

入境航班及相关工作区域均为新冠疫情的高危区域,旅客已采取佩戴医用外科以上级别口罩等防护措施,工作人员则采取了诸如佩戴二级以上防护装备等防护措施。如此高风险环境下,条件许可通过视频或监控预判病情,根据患者所患急症的具体情况,决断现场救治措施,以及能否先采取规避暴露的抢救措施。如急症已危及生命,必须紧急现场施救,则应遵循救命第一的原则立即开展救治,如为毋须立即抢救的急症,先脱离高危环境,然后规范脱卸防护装备,再开展救治。

3.1 建立风险预警,齐备处置措施 不同地区疫情差异性较大,不同工种风险等级差异性也非常大,提前的风险预判和针对性防范可有效减轻疫情播散风险。宜根据入境航班始发和经停地的疫情状况,对航班风险等级提前进行预判;航班乘务机组在飞行途中对旅客身体状况进行细致观察,将发病旅客的病史和体征通过空管部门提前告知医护人员,地面目击者(常为入境航班处置区域工作人员,宜通过医疗急救和防疫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上岗)的细致描述,以及工作人员工种(保洁、垃圾转运、货运搬运工、飞行或乘务机组、航油加油员、地服引领员、海关检疫人员、边检人员、登机桥操桥员等)视频监控信息、防护装备等,对发病者可能感染新冠的风险和病情进行预判,进而形成综合预警信息,制定或采纳既定防护和救治及后续处置措施,进而规避暴露感染风险。

3.2 充分利用现场设施设备 部分门户枢纽机场,在出入境区域设置了负压隔离排查室,购置了移动负压隔离舱(担架)和负压救护车。这些负压设施设备,可有效减缓新冠病毒传播,减轻救治者感染风险,宜充分利用。

3.3 病情平缓先撤离 勿需立即进行抢救的急症,先脱离高危环境,可将患者搬移到负压隔离舱等区域,然后规范脱卸防护装备,再开展救治。

3.3.1 注重患者防护 在病毒充斥的环境中,抢救的许多操作,诸如给氧、静脉穿刺输液等,往往需要先进行摘掉患者口罩、脱卸掉患者防护服等暴露患者的操作。脱卸掉患者防护装备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患者在病毒面前暴露的过程。

3.3.2 规范脱卸防护装备 如非需立即进行抢救的急症,宜尽量规避暴露风险:先搬移患者,让其脱离高危环境,然后规范脱卸防护装备,再开展救治。可按以下步骤操作,并注意细节:(1)医护人员自身需做好个人防护,规避暴露风险。(2)优先选用视频等方式,远程预判病情。(3)根据远程预判结果,明确医护人员是否需要穿戴二级防护装备进入现场对患者进行救治或搬移(病情轻微及周围工作人员人力资源充足且有急救常识可代替医护人员将其搬移出现场环境至相对清洁区域)。(4)为尽量减少人员接触而感染,原则上遵循优先使用搬移工具搬移。(5)尽量遵循物品区域内活动原则:污染区物品(搬移工具等)不出污染区,清洁区物品尽量少进污染区,减少物品污染。轮椅、担架车等搬移工具原则上在本区域内活动,不跨越区域。患者跨区域,能够自主活动时自行移动;不能够自主活动时在交界处过床[5]。(6)患者脱离污染区后,在临时划定的半污染区或规范脱卸区,规范手卫生消毒,脱卸防护装备、更换清洁防护用品。患者能够自主活动时,优先按规程自行脱卸防护装备、更换清洁防护用品。不能够自主活动时,可由医护人员按标准脱卸步骤协助其脱卸防护装备,脱卸过程中,按步骤每脱卸一层物品前和完成全部脱卸后均需进行手卫生消毒,注意勿让患者的自身的防护装备外表面接触患者自身衣物和皮肤,如有接触,按暴露处置流程进行局部消毒等处置[6]。(7)优先在负压救护车上,或室外通风处对患者进行给氧等治疗。(8)原则上采用负压救护车转运患者,出发前通告接收医院相关情况,让其提前做好接诊准备[7]。(9)救治现场、车辆设施设备和相关路径规范消杀处理。(10)追踪患者核酸检测结果和病情,医护人员临时隔离管控,并进行核酸检测,待患者核酸结果为阴性后解除隔离。如患者核酸检测阳性,医护人员按密接人员进行隔离管控。

3.4 病情紧急先抢救生命 需立即抢救的急症,遵循立即实施现场救治的原则,现场抢救的同时,选择最快捷径脱离环境,尽量减少感染风险[8]。

3.4.1 第一时间投入救治 根据信息的相关内容,迅速研判病情,指导目击者第一时间施救,携带必要设施设备,投入现场救护。

3.4.2 现场解除致命病因 现场解除气道梗阻、致命性大出血等致命病因,进行心肺复苏等必须生命支持,在不对国内区域造成污染的前提下,以最快捷方式和路径撤离现场环境。

3.4.3 减少救治感染 救治的过程,常常伴随感染风险。人工呼吸等无防护、易暴露的救治措施,不推荐应用[9]。气管插管等存在气溶胶喷射感染医护人员的操作,宜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进行[9]。

3.4.4 实施紧急消杀 患者的排泄物、血液、痰液等,常富含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必须实施紧急消杀,减少感染风险[10]。

4 入境航班机组及保障人员集中隔离居住区域的医疗保障

按照国家和民航的相关规定,入境航班机组及保障人员均应实行集中隔离居住措施[2,11-12]。由于相关人员有潜在已感染新冠风险,故其医疗保障工作与其他人员有较大差异。

4.1 加强防疫、急救培训,预防保健前置 由于相关工作人员上岗工作和隔离居住时发病救治较繁琐,因此宜将预防保健前置,并加强其防疫和急救知识培训。在上岗前,宜进行健康体检和体质健康评估,杜绝其带着严重疾病和常发作的慢性疾病上岗。进行防疫知识的培训和考核,有益于减少暴露感染风险;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有助于紧急情况时的互救和自救。

4.2 加大核酸检测,严格隔离、防消措施 由于新冠变异病毒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出现了多样性,隔离居住人员健康状况出现异常,在不能够完全排除新冠可能的情况下,在无损患者健康、危及生命的前提下,宜升级隔离、防护和消毒措施,包括为患者佩戴更具防护效果的医用防护口罩、医护人员落实二级防护、变集中居住为单独居住且禁止串门、扩大消毒区域增加消毒频次等[13]。

4.3 日常普通疾病优先线上诊疗 在通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日常普通疾病的线上诊疗已经成为常态[14]。由于其规避了直接接触,进而也规避了疫情传播的风险。患者可通过开展线上诊疗医疗机构的公众号、APP等多种渠道,通过与医院医生直接视频、在线诊疗、药物快递、心电、指脉氧和血糖等无损伤监测远程传输等方式,完成日常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

4.4 居住地现场治疗 因普通传染病医院一般仅收治确诊病例,普通医疗机构又要规避潜在感染风险,使得入境航班机组及保障人员的医疗陷入两无着落的尴尬境地[15]。在坚持患者定期核酸检测(隔天一次、每周两次、甚至更频繁)以尽早发现新冠核酸阳性异常的基础上,机场和航空公司医疗机构此时可发挥应有作用,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也宜将其与普通基层医疗机构区别开来,打破基层医疗机构不得处置类似新冠症状相关症状和疾病的常规,赋予其临时在排除新冠可能前提条件下(可将患者核酸检测加密到每日一次)的临时处置权限,许可其在保障室内空气洁净的前提下,医护人员落实必要防护措施下,在患者隔离居住地就地开展部分常规治疗,如普通皮外伤处置等。

4.5 病情危重及时后送 现场解除气道梗阻、致命性大出血等致命病因,进行心肺复苏等必须生命支持,在不对其他区域造成污染的前提下,以最快捷方式后送,后送途中通报接收医院相关信息,让其做好相关防护。

4.6 实施紧急消杀,规范医疗垃圾处置 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血液、痰液等,以及救治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垃圾常常富含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必须实施紧急消杀,按医疗感染垃圾规范投放和处置,减少感染风险[10]。

4.7 强化信息追访,共促疫情防控 入境航班和保障人员的核酸检测和其他相应措施,对疫情防控,御疫情于国门之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常在入境核酸检测未实施前即因疾病而被送往定点医院,因此其核酸检测结果不容疏漏且要及时通报各方。同时,航班其他人员核酸检测结果也宜及时告知定点医院以采取针对防护和救治措施。如患者发病症状和体征指向新冠,宜将相关信息予以及时通报,进而对其近距离接触人员采取相宜医学隔离观察等措施,进而减缓疫情播散风险。

猜你喜欢

医疗保障入境核酸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医疗保障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深化军队医疗保障改革新举措的探讨
从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迈进
贵州:三重医疗保障网精准扶贫
非法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