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效果分析
2021-04-09葛文彬
葛文彬
(瓦房店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大连 116300)
输血是临床治疗患者主要的方式之一,以此保证危急重 症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有研究[1-2]表明,异体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溶血、疾病传播等,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另外免疫耐受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异体输血中的白细胞及血浆成分进入患者体内,通过嵌合受者的T细胞,或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作用,导致T 细胞失活、CD4+T细胞数量减少等,诱发免疫耐受[3-4]。故此重视自体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采用合理有效输血处理措施,成为研究重点。近年来,输血医学技术的发展,使血液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得到明显促进,少白细胞技术的应用,受到临床医疗机构的广泛认可。该技术是将血液内红细胞中白细胞去除率超过99.9%,可相应降低发热等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5]。因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输血患者260例作为研究对象,输血期间分别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及常规输血,分析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探讨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输血患者260例,按不同输血方法分为对照组(n=100)与观察组(n=160)。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18~55岁,平均(38.79±5.93)岁;手术输血41例,外伤出血28例,产科大出血18例,消化道大出血13例。观察组男92例,女68例;年龄18~55岁,平均(39.05±6.02)岁;手术输血72例,外伤出血38例,产科大出血29例,消化道大出血2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在本院接受治疗,且需接受输血;②患者输血前无感染、凝血机制异常者;③精神良好,认知清晰;④昏迷者由家属同意签署同意书;⑤所有患者知情研究目的、方法以及意义,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输血史;②伴感染、凝血机制异常者;③属传播病早期;④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障碍者;⑤研究期间主动退出者;⑥合并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及无法自主沟通、书写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输血前行血型鉴定,筛选抗体及交叉配血,由同一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医师担任输血处理,麻醉处理由同一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麻醉医师进行麻醉,以减少研究期间的干扰因素。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即输注悬浮红细胞,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的变化,准备好急救准备工作。观察组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术前1 h,先采用异体添加剂红细胞2 μL,进行交叉配血。与患者匹配后,使用滤除白细胞血袋,去除红细胞内的白细胞,制作白细胞异体添加剂红细胞备用,随后进行输血。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患者输血期间,及观察输血2 h内患者发热、消化道反应、红疹、寒战、血红蛋白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排除血型错误导致的溶血反应;②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输血1 d时的免疫功能,即采集肘静脉血2 mL,置入抗凝试管,混匀,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的T细胞亚群数量,统计NK细胞的数量;③比较两组患者发热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低于对照组的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输血不良反应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adverse blood transfusion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患者输血前、输血1 d 时的免疫功能比较 输血前,两组患者CD3、CD4、CD8及NK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1 d后,对照组患者CD3、CD4、CD8及NK细胞数量较输血前明显下降,观察组输血1 d后的CD3、CD4及NK细胞数量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免疫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输血前、输血1d时的免疫功能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mmune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and 1 day after blood transfusion(±s)
表2 两组,输血前、输血1d时的免疫功能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mmune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and 1 day after blood transfusion(±s)
组别观察组(n=160)对照组(n=110)t值P值CD3输血前72.78±8.6373.12±8.700.3080.379输血1 d 63.54±6.7156.24±5.938.9180.002 CD4输血前39.36±4.2740.10±4.321.3530.089输血1 d 33.65±5.7426.48±4.9310.3340.001 CD8输血前31.87±4.2832.05±4.310.3290.371输血1 d 30.98±5.1426.25±4.177.7460.002 NK细胞输血前14.89±3.6515.01±3.720.2560.399输血1 d 12.48±2.8610.31±2.646.1290.010
2.3 两组发热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热 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发热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比较(±s,d)Table 3 Comparison of fever time and wound healing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表3 两组发热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比较(±s,d)Table 3 Comparison of fever time and wound healing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组别观察组(n=160)对照组(n=110)t值P值发热时间2.49±0.723.68±0.8312.2160.001伤口愈合时间5.46±1.428.69±1.5017.4590.001
3 讨论
输血是当前挽救大量失血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通过静脉输注方式将血液注入患者体内,以此维持机体必需血容量、补给血量,并能及时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凝血因子,降低血液凝固障碍发生率[6]。患者在临床输血时,输入同型血,并行交叉配血试验,若无红细胞凝集,可进行输血对症处理。而临床在输血前,需严格进行血型检测,能显著降低输血时溶血输血事件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性[7]。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其不良反应不受患者、医护人员的控制,也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在输血期间伴随明显的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在输血2 h左右出现严重的发热、红疹等过敏反应[8]。其原因可能是输血后机体存在排斥反应导致发热、红疹反应,与异体白细胞密切相关。少白细胞技术是将血液内红细胞中白细胞去除率超过99.9%,以此减少同种异体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防止白细胞抗原同种免疫,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事件,降低白细胞传播带来的相关性传染性病原体[9]。本研究中,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低于对照组的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谢谷恒[10]研究一致。研究表明,与常规输血相比,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相应减少输血期间及输血后造成的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其原因在于患者进行常规输血时,血液内含有的异体白细胞,与机体内存在的免疫成分产生显著的排斥现象,诱发与白细胞抗体相关的发热、过敏等反应。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滤除血液内的白细胞,清除由白细胞介导作用下白细胞介素IL-6、IL-8等炎性因子释放量,以此降低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性[11]。
T淋巴细胞是反映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因子,对机体抗感染、抗免疫损伤、抗肿瘤等功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CD3细胞分布于成熟T细胞表明,是识别T细胞抗原的重要单位,代表机体循环系统的T 淋巴细胞数量及细胞免疫的总体水平[12]。CD4 细胞在T 细胞活化信号传导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分为辅助T细胞1与辅助T细胞2两个亚群,其中为辅助T细胞1主导机体细胞免疫,分泌L-2、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 等细胞因子,是反映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T 细胞[13];辅助T 细胞2 主导机体体内免疫功能,分泌IL-4、IL-6 等细胞因子。因此,CD4 细胞异常与机体免疫抑制密切相关。CD8 细胞分为Tc 细胞与Ts 细胞,Tc 细胞起到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Ts细胞属于抑制型T细胞。NK细胞是一种原始杀伤淋巴细胞,可杀伤机体内病毒感染细胞,对肿瘤细胞也起到杀伤作用;同时NK细胞是一种免疫调节细胞,可调节机体内T 细胞、B 细胞等免疫细胞,并释放IL-2 等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14]。本研究中,输血1 d后对照组患者CD3、CD4、CD8及NK细胞数量较输血前明显下降,观察组CD3、CD4 及NK 细胞数量较术前降低(P<0.05);输血1d 后,观察组CD3、CD4、CD8及NK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输血技术会相应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而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相应减轻机体免疫下降情况。可能是输血中的白细胞是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而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去除血液内的白细胞数量,减少因白细胞导致的排斥反应,起到机体免疫保护作用[15]。在患者恢复方面,观察组发热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缩短患者发热时间,促使伤口尽快愈合。其原因可能是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相应减少输血带来的免疫抑制反应,维持机体良好的免疫功能,以此促使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因此,临床进行输血时,可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清除异体白细胞成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减少因白细胞与机体产生的排斥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同时各医院可开展自体输血,尤其是对肿瘤患者,为避免免疫抑制现象,自体输血具有更为显著的安全性。可对输血无条件者,尽量选择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去除白细胞输入,减轻异体输血带来的免疫抑制反应。
综上所述,输血患者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相应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轻微,且能促使患者伤口尽快愈合,缩短患者发热时间,有积极推广意义,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