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2021-04-09柳国海

当代医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术式患肢胫骨

柳国海

(庄河市中心医院骨科,辽宁 大连 116400)

膝关节即胫骨近端、股骨远端与髌骨之间的关节。胫骨平台在胫骨的顶部位置,是整个膝关节的重要下关节面。从解剖学层面分析,包含外侧关节面与内侧关节面两方面,分别连接于股骨的外侧髁、内髁。此外,胫骨棘将胫骨平台分成内、外侧两部分,胫骨棘之间为前交叉韧带的源点。目前,恢复关节表面与重建干骺端粉碎,恢复胫骨的对齐度、长度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主要目标[1]。无论是何种关节骨折,间接复位与关节固定均为其原则所在。本研究针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别行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与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固定,对比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平均(39.4±5.07)岁;病程20~40 h,平均(32.6±2.9)h。观察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39.6±5.06)岁;病程20~40 h,平均(32.4±2.7)h。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2]。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肝肾功能不全、肝炎病毒携带及心脑血管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固定术:在髌上约2 cm位置处,自髌骨正中、胫骨结节止点至胫骨干中上段的前嵴部位,于胫骨外侧的髁上缘前正中处,做一15 cm 切口,适当剥离,显露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断端,骨折复位,用内侧钢板螺钉固定;牵开胫骨前肌肉,切断冠状韧带,暴露胫骨平台的关节面及外侧,撬棒复位,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后,再用外侧钢板最终固定。

1.2.2 观察组 行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分别于患肢膝关节前的内、外侧,均做一5 cm切口,沿胫骨内侧缘,进行全层切开,暴露胫骨平台内侧骨折线,并进行牵引复位。用克氏针固定,将钢板(预弯成“T”或“L”型)贴于骨面上,以此固定螺钉,撤出克氏针;在膝关节前的外侧处,做一切口,并于腓骨小头的前方位置(约1 cm 处)下刀,且向胫骨结节的外侧(1 cm)运刀,剥离胫骨前肌;将骨刀插入到关节面下1 cm 处,撬拨关节面,以此对处于塌陷状态的关节面进行复位;而在缺损处,则给予自体骨填充,或人工植骨材料填充;于胫骨外侧,将肌肉实施深层剥离,置入解剖型钢板,在其上方,拧入松质骨钉,而在下方,做一切口,拧入皮质骨钉,待复位后,将引流管分别置入两侧切口,并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用Merchant 评分法评定疗效,疗效判定标准[3]为:≥90分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可,<60分为差。术后1年,分别用简式FMA下肢运动评价量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下肢功能,分数与下肢功能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术后,观察组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1年疗效比较 术后1年,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FMA、FAC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F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t观察组=3.64、4.24,t对照组=3.07、3.61,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周)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weight-bearing time and fracture healing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weeks)

表1 两组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周)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weight-bearing time and fracture healing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week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2828患肢负重时间4.89±1.046.10±0.926.07<0.05骨折愈合时间10.20±0.6311.38±0.975.60<0.05

表2 两组术后1年疗效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MA、FAC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FMA and FAC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MA、FAC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FMA and FAC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FAC治疗前2.13±0.492.24±0.531.16>0.05治疗后5.52±0.193.48±0.106.64<0.05 FMA治疗前16.26±3.4416.90±3.570.82>0.05治疗后23.44±2.9320.02±3.053.79<0.05

3 讨论

目前,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式选择上,国内外尚未达到共识,临床中多采用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骨折,在选择钢板与切口上,该手术比较简便[4-5]。但内侧破碎骨块复位比较繁琐,关节面解剖复位、关节面塌陷填充、修复韧带等难度较大,因此,此术式难以持久保持髁间骨折块的正常性与稳定性,在完成手术后,易出现内固定失效情况,因此,此术式仅对内后侧无移位骨折患者较为适用[6-7]。近年来,伴随国内外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研究的日益深入,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作为一种新型术式,在复位、固定受损骨块方面,效果显著[8-9]。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原因为对照组所用术式尽管创伤较小,能充分暴露两侧平台与关节腔,对术后恢复有利,但是后侧骨折复位难度大,术中出血量大[10]。因此,此术式仅对后侧,无塌陷、转移者较为适用。而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则可较好规避上述不足,两侧平台骨折均适用。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术后1年,观察组FMA、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此术式在双侧钢板内固定方面,能获得持久效果,减少骨折移位或膝关节改变,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下肢功能。

综上所述,将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不仅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且还能缩短患肢负重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术式患肢胫骨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
MED术式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中长期随访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改良Lothrop术式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像学研究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