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岩质边坡支护施工技术
2021-04-09古金伦
古金伦
(广深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州 510030)
1 工程概况
某公路K4+050~K4+809 标段南侧出现滑坡事故,公路通行服务水平下降,伴有较明显的安全隐患。路侧边坡为典型的岩土质混合边坡形式,设计边坡总长约340m,各处高度有所差异,约30~140m,可见边坡伴有裂缝现象,顶部标高达164m。坡体组成复杂,包含坡积碎石、中风化岩等,边坡地形变化较为明显,植被处于相对发育的状态,但滑坡体植被生长态势欠佳,欠发育。综合多方面情况,确定为中型滑坡,危害等级为二级,应当对该段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恢复公路的正常使用状态。
2 边坡稳定性分析
2.1 分析方法
引入极限平衡法,在该理论的引导下围绕边坡稳定性问题展开分析,具体选择的是简化Bishop 法,所用工具为理正岩土6.0 软件。
2.2 计算工况
边坡面积较大,共分为12 个剖面,具体分为:工况一,分级放坡+自重;工况二,分级放坡+暴雨+自重。
确定具体剖面后,分别对其展开稳定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最危险滑裂面,经过分析后明确其安全系数。借助上文提到的软件自动搜索并确定最危险滑面,对其展开方程迭代计算处理,从而得到其滑动安全系数的具体值。
表1 各剖面安全系数计算结果
2.3 计算结果
汇总2 种工况下各剖面的计算结果,具体内容见表1。
2.4 边坡支护对于公路工程的意义
结合表1 内容展开分析,得知边坡自然状态下普遍都缺乏稳定性。而在暴雨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滑坡,同时边坡岩体裂隙明显,降雨天气时地表水持续向内部渗入,导致岩体的力学性质受到严重影响,易发生边坡滑坡现象。为营造安全的公路使用环境,需根据边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适应的支护措施。
3 边坡综合治理方案
从边坡安全系数指标来看,工况二明显小于工况一。若采取削坡的方式,将导致边坡坡率处于异常偏小的状态,而边坡高度普遍达到40~140m,施工作业难度较大,边坡治理效果欠佳。鉴于此,采取抗滑桩+预应力锚索+锚杆格构梁相结合的支护方案。
3.1 工况二滑块剩余下滑力计算分析
通过计算后确定各滑块剩余下滑力的实际情况,利用软件对分块直线滑动面展开计算,能够得到具体值。剖面分块剩余下滑力的分析选择的是弹性计算“m”法,分析抗滑桩、预应力锚索的受力状态。具体见式(1):
式中,K 为弹性土抗力系数;m 为地基系数随深度变化的比例系数;y 为滑坡面下方各点到该处的竖向距离,m。
在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分析,得到抗滑桩的内力和位移情况,再确定配筋数量,从而明确具体设计参数,以便给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的设置提供参考。
3.2 抗滑桩
本工程选用灌注桩,基本规格为φ2.0m、φ2.4m 两种,柱距控制标准为4.0m,视局部边坡实际情况调整桩长,为14~20m。桩结构材料组成方面包含HPB235 和HRB335 两种型号的钢筋,浇筑施工选用的是C30 水下混凝土。碎石土土层选择的是套筒护壁的方式,此举可有效避免塌孔现象;考虑强风化土层的特殊性,以泥浆护壁的方式为宜。
3.3 预应力锚索加节点锚杆格构梁
预应力锚索:确定开挖边坡具体范围,于该处设预应力锚索和承压梁,通过锚固的方式维持稳定,在抗滑桩承压梁下的深度应达到0.8m。选择干法成孔,实测孔径至少要达到180mm。
承压梁:通过承压梁有效连接所有抗滑桩顶,该梁结构为C30 现浇混凝土梁,设置φ 32mm、φ 20mm 主筋和φ10mm 箍筋。
节点锚杆格构梁:采用框架布置的方式,具体为水平间距2.5m、竖向间距4.0m,以15~20m 为间隔依次设沉降缝,统一采取2cm 的宽度设置标准,形成沉降缝后向其中填入沥青木板,要求各沉降缝都布设在横梁中部,格构梁嵌入坡面的深度为30cm、20cm,以C25 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经浇筑后形成完整的梁体结构。
锚杆:设置好格构梁后,确定其形成的交叉位置,于该处增设节点锚杆,统一采取φ130mm、长6~16m 的控制标准,主筋选用HRB335 级钢筋,间距2.5(4.0)m×2.5m,以1.5m为间隔依次设定位托架。增设杆筋浆体保护层,要求该部分厚度≥25mm,施工所用浆液的水灰比稳定在0.45~0.5。从孔底开始注浆,再逐步向上填充,保证孔内浆体达到充盈密实的状态。
锚杆及格构梁的施工作业与同级坡开挖同步推进,完成锚索框架预应力张拉后,若各项指标都满足要求即可进入下一级开挖环节,按照此流程有序操作后,能够有效避免因边坡防护不及时而引发的滑坡事故。
4 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
4.1 预应力锚索施工工序
锚孔钻造:要求钻孔直径为180mm,锚孔倾角设为15°,满足锚固长度要求后及时停止钻进,通过高压风深度清孔,避免孔内杂物堆积现象。
锚索制作:选用高强低松弛钢绞线,工艺要求为fpk=1 860MPa、伸长率至少为3%。在设置好钢绞线后,应在其周边形成保护层,此部分厚度应达到25mm 或更多,自由段套上塑料套管,通过胶布有效封闭两端。锚索抗压力设计值750~1 150kN,根据此特点,将预应力拉力设为300kN,检查锚固体的强度情况,在达到设计值的70%后即可组织张拉作业,正常情况下发生于注浆7d 后。锚索张拉遵循的是分级的原则,即25%、50%、75%、100%和110%,每完成一级加载作业后都要维持2~5min 的持荷时间,结束所有张拉作业后再安排10min 用于稳定性分析,无误即可锁定,随后48h 内不出现应力松弛现象即可视为合格,再完成封锚作业即可。
压浆:压浆施工作业选择的浆液水灰比为0.45~0.50,首次注浆压力可视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并无特定的要求,但必须将孔内灌满。检验第一次注浆后浆体的强度情况,上升至5.0MPa 后即可组织二次注浆作业,此阶段注浆压力应当达到2.0MPa,具体视实际情况灵活增加。锚固段的体积为重要的参考因素,根据此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注浆压力和持续时间。
具体施工工序为:施工准备→测量放点→钻机就位→下放杆体→一次常压注浆→拔除套管→二次高压注浆→等强→张拉锁定。
4.2 其他防护处理措施
边坡绿化:选择三维土工网垫植草护坡的方式。
分级平台:各级高度均设为8m,形成边坡结构后,在中间设3~6m 宽平台,通过浆砌片石的方式护砌,维持平台的稳定性。
排水措施:施作截水沟、平台排水沟,通过该设施将雨水统一转入道路排水体系内,以免因水体冲刷而导致边坡失稳现象。
深层泄水孔:按照水平、垂直间距2.5m×2.5m 的方式布孔,施工中控制好水平夹角,以5°~10°为宜,孔深5m,选择的是PVCφ100mm 泄水管,在外侧紧密缠绕2 层土工布,以150mm 为间距依次钻φ10mm 小孔,为确保泄水孔可正常使用,其露出坡面的部分应达到100mm。
4.3 施工效果
本工程边坡严重失稳、岩体破碎明显,受持续性降雨的影响易引发局部坍塌变形事故。根据高边坡的现状,提出了抗滑桩+预应力锚索+节点锚杆格构梁相综合的支护方案。结果表明,边坡支护效果良好,公路可正常使用,具有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5 结语
复杂路堑边坡防护是维持公路正常使用的必行之举,但地质条件错综复杂,需要通过现场勘察的方式准确掌握坡体情况,以地层信息为依据采取正确的支护施工技术。施工期间加强动态化控制,提高支护方案与实际情况的协调性,以便创造良好的支护效果,满足安全、经济等多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