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2021-04-09杨杰彭吾训陈品奇朱文龙刘慧

中外医疗 2021年1期
关键词:假体骨关节炎胫骨

杨杰,彭吾训,陈品奇,朱文龙,刘慧

1.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贵州都匀 558004;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贵州贵阳 550004;3.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医院骨科,河北秦皇岛 066000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临床高发的骨性关节炎疾病,同时也是典型的多发性和慢性进行性的临床疾病,在广大老年人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该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的递增趋势。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病理特点表现为关节软骨组织出现进行性退变甚至消失,同时关节边缘存在骨赘形成,在软骨下骨质发生反应性改变,且患者的病变速度远超再生及修复速度[1]。目前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外科手术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措施,为了进一步提升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价值,该文将对该院2017 年6 月—2019年6 月76 例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例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或者单髁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76 例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例,以其手术方案为标准分组,观察组(单髁置换术组,38例):性别比,男∶女=21∶17;手术时年龄61~82 岁,均值(69.2±0.4)岁;膝关节骨关节炎病程5 个月~6 年,均值(2.4±0.3)年。对照组(全膝关节置换术组,38 例):性别比,男∶女=20∶18;手术时年龄60~84 岁,均值(68.6±0.5)岁;膝关节骨关节炎病程4 个月~6 年,均值(2.3±0.5)年。此次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且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线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单髁置换术方案治疗,术中为硬膜外麻醉,保持仰卧体位,在膝内侧做手术切口,其中上端与髌骨上缘保持平行,下端直到胫骨结节上侧水平处。密切观察患者膝关节内外侧间室和前交叉韧带的具体情况,对于内侧半月板进行切除,并对胫骨、股骨内侧和踝间窝双侧骨赘彻底清理。胫骨截骨导向器放置在胫前,与前交叉韧带止点处保持平行,实施纵向截骨以及水平截骨,结合截骨片情况合理选择适宜型号的假体,同时截骨期间注意对内侧副韧带的有效保护,维持膝关节屈曲约45°,与踝间窝的前内角前侧大约1.0 cm位置处进行钻孔,并安装事先准备的股骨截骨模块,顺着模块对股骨后踝进行彻底切除,针对残余的内侧半月板需彻底清理,进行研磨栓的安装并实施研磨,对于屈曲和伸直间隙进行详细测量,结合截骨的测量结果合理选择适宜型号的研磨栓,实施第二次研磨,并对股骨踝后角的多余骨组织进行彻底去除。胫骨模版旋入和定位,顺着胫骨模版的上凹槽进行切骨和开槽,并对胫骨进行安装。针对膝关节的伸屈间隙平衡情况进行测试,明确膝关节的稳定状况与间隙张力情况,于胫骨和股骨分别钻孔,并利用骨水泥假体进行妥善固定,完成后充分冲洗切口并放置引流管。

对照组采取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为腰硬联合麻醉,保持仰卧体位。在膝正中处做皮肤切口,通过股内侧做手术入路,对于关节囊进行切开,并对髌上囊滑膜实施松解,确保髌骨可充分外移,同时无需进行髌骨翻转。手术区域彻底显露,对于半月板、交叉韧带和骨赘等充分切除,同时注意切除期间对内外侧韧带的有效保护,利用手术器械于患者病骨关节面、胫骨平台以及股骨远端等依次进行截骨,同时截骨期间防止发生关节脱位,结合患者截骨情况合理选择适宜假体,进行试模后实施假体安装,结合屈伸度对于软组织稳定情况进行评估,若稳定性较差则通过松解软组织来帮助屈伸间隙平衡,利用骨水泥对假体进行固定,针对关节间隙及对线情况进行检测,确保软组织的平衡性,对于髌骨位置进行妥善固定,完成后可对关节囊进行缝合关闭,并常规放置引流。两组均于术后给予抗凝和抗感染等基础治疗,并于术后2 d 可拔掉引流管,同时指导患者逐步进行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均于术后随访6 个月,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度进行测评,0 分(无痛)~10 分(极限疼痛),利用HSS 膝关节评分表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测评,分值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成正比;②比较两组术后随访期间直腿抬高及主动屈曲至90°的用时;③对比两组术后1、3、6 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情况;④统计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HSS 评分比较

两组入组时VAS、HSS 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两组的VAS、HSS 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VAS、HS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手术前后VAS、HSS 评分比较[(),分]

2.2 术后康复时效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后直腿抬高用时、主动屈曲至90°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康复时效指标对比[(),d]

表2 两组术后康复时效指标对比[(),d]

2.3 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对比

观察组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对比[(),°]

表3 两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对比[(),°]

2.4 术后并发症率对比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率2.63%,对照组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率对比[n(%)]

3 讨论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典型特征为骨质增生、滑膜炎和半月板损伤等,同时伴随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内外翻畸形,这也对老年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对于处在中期和早期的患者可考虑进行非手术方案治疗,然而对于晚期患者来说,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案通常无法缓解其症状。而外科手术则是此类患者的唯一治疗措施,植入关节假体来替代病变关节,可促进生理解剖结构与力学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度,并促进其活动功能的恢复[2-4]。随着近年来临床中人工假体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优化以及手术技术的提升,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也得以广泛应用。然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存在衰退情况,并且普遍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所以对于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治疗的风险较高,还需选择更为恰当和安全的手术方案。全膝关节置换术以及单髁置换术,均是临床中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治疗的常用术式,均具有良好的疗效。然而针对老年患者来说,常规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同时也将对患者关节形成一定的破坏作用,致使原有局部病变进一步扩大,术后的并发症率相对较高,也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尽早恢复[5-7]。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单髁置换术快速发展和完善,在手术中能够实现小切口操作,有利于确保手术视野并进一步缩小切口长度。与传统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其创伤性更小,同时可对伸膝装置进行有效保护,对于患者髌股关节稳定度以及运动轨迹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可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度。除此之外,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能够降低对于股四头肌产生的牵拉和伤害,通过利用截骨工具,依据患者截骨顺序实施截骨,能够降低对其周边软组织造成的损伤,同时原位截骨也可防止关节脱位,能够降低对患者关节囊造成的损伤[8-9]。从该次的分析结果来看,观察组术后直腿抬高用时(3.12±0.89)d、主动屈曲至90°用时(4.27±1.05)d 均短于对照组的(4.53±1.26)、(5.52±1.50)d(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 个月、6 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为(99.31±6.26)、(109.59±7.16)、(115.97±6.82)°均大于对照组的(93.17±5.24)、(103.26±6.06)、(111.26±5.15)°(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率为2.63%,低于对照组10.53%(P<0.05)。这与鲁嘉良等[10]的研究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率(3.19%)低于对照组(11.18%)(P<0.05),研究结果类似。这表明,对于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来说,在达到手术适应症时采用单髁置换术的治疗价值优于全膝关节置换术。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单髁置换术均可促进其术后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然而单髁置换术有利于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猜你喜欢

假体骨关节炎胫骨
友爱的“手”
Not afraid of incompleteness,living wonderfully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膝骨关节炎如何防护?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多功能胫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观察
原发性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药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胫骨骨不连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