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城市建设路径及对北京2022 年冬奥会的启示

2021-04-09柳鸣毅彭明宇龚海培胡雅静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国际奥委会冰雪北京

柳鸣毅 ,彭明宇 ,李 绅 ,龚海培 ,胡雅静 ,3

自1896 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发展至今,奥运会受到了世界战争、政治干预、经费赤字等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1],奥运会已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等高度关注的全球重大活动。尤其是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实施“TOP计划”以来,举办国及举办城市将其作为促进举办城市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外交、城市形象塑造的契机[2]。为了适应奥林匹克运动多元化的全球治理格局,国际奥委会正在以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准则,进行与之相匹配的外部改革和遵循全球体育治理规律的内部改革,以助推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发展。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3]。北京2022 年冬奥会是展现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和生态文明的一次历史性契机。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而言,通过北京2022 年冬奥会赛时阶段对首都形象的充分展现及赛后对“冬奥遗产”的利用,将为北京建设“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研究以《奥林匹克2020 议程》与奥运会改革为切入点,梳理历届现代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发展的影响特征,试图从体育产业驱动奥运城市发展、城市建设规划驱动现代奥运会举办地的城市化进程、奥运城市的“遗产”开发与传承角度分析奥运城市的发展脉络,以期为促进北京2022 年冬奥会举办地建设得出启示。

1 《奥林匹克2020 议程》与奥运会改革

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治理背景下,国际奥委会作为负责奥林匹克公共事务的非政府组织,引导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体育组织、跨国企业等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发挥奥林匹克运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在2013 年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巴赫的倡导下,国际奥委会开始实施《奥林匹克运动改革计划》,2014 年12 月8 日《奥林匹克2020议程》[4]作为奥林匹克运动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公布于世。该项改革列举了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员等14 个核心问题及40 条建议,其中列出了奥运会申办程序、可持续发展与奥运遗产、奥运会分化、奥运会项目的设置、奥运会组织管理5 个条款建议,均与奥运会的申办、筹备和赛后可持续发展相关[5]。在2018 年平昌冬奥会开幕前,国际奥委会第132 次全会正式推出办奥“新规范”,总共118 项改革措施将《奥林匹克2020议程》诸多构想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对此前提出的建议进行了补充,同时更为具体地提出了未来奥运会改革的条款[6](见表 1)。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被列入《奥林匹克2020 议程:奥运会新规范》重点内容。《奥林匹克2020 议程:奥运会新规范》从一座城市申办奥运会、奥运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奥运会设项及组织管理[7]等方面,制定了有关降低候选城市或主办城市筹办奥运会的成本、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及奥运会后期对主办城市发展的影响等具体改革措施,其体现了奥运会的改革方向,且体现了奥运城市塑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城市建设规划的长期性。国际奥委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更有利于奥运会举办城市从奥运会申办和举办过程中得到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有效驱动。在《奥林匹克2020议程:奥运会新规范》中提出了“7 年联合承办历程”的规划。该规划是指国际奥委会和举办国组委会共同制定一个新的“3+4 奥运会工作规划”,前3 年重点在考察与配置资源、公共设施建设等战略规划方面,后4年重点围绕奥运会细节工作展开,此规划避免举办城市因申办或筹办奥运会而产生的大量重复性建设,从而增加举办城市的经济负担,且有利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对主办城市进行长效规划,使奥运会成为举办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为了奥运会后期可持续发展,国际奥委会重点围绕竞赛、场馆、奥运村、媒体、能源、交通、安保、医疗服务、票务、住宿等16 个方面考察举办国奥组委节约开支、调整和优化需求的效果。2)可持续发展性。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国家奥委会筹办奥运会的重要理念[8]。在首届新加坡青奥会举办时,国际奥委会就提出减少新建体育场馆等低碳办赛的建议[9]。在《奥林匹克2020 议程:奥运会新规范》中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节约办赛要求,例如举办城市提供适合的体育场馆,对现有体育场馆的合理利用,提出赛后体育场馆利用方案,售票渠道和方案,节约型能源的利用等。同时,奥运会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发掘、运用和传承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组织发展、体育与社会发展、文化和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环保、经济发展和举办城市民众的体育意识增强等。3)影响的广泛性。在媒体数字化和服务业聚集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媒体赋予奥运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电视媒体在全球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极具衍生性,例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有超过15 亿电视观众,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电视收视率创历史之最。国际奥委会改革议程中始终将以奥运会改革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作为改革目标,包括商业融合、媒体报道渠道拓展、奥运会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减少筹办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在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使奥林匹克精神成为影响人的健康行为的一种理念,并使奥运会成为全球性无与伦比且不可替代的盛会。

表1 《奥林匹克2020 议程》与奥运会改革措施体系

2 奥运城市发展历程

审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奥运城市”这一概念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最终成了奥运会政策制定时的核心要素。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各国城市建设,奥运会和举办城市以双向驱动之势相互影响,一方面,凭借奥运会的聚集和发散效应促进举办城市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奥运会以促进举办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向集约型、大众化、融合化方向改革。由奥运城市的发展历程可见(见表2),奥运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小规模体育设施的建设,大规模城市聚集发展,以及大规模城市集约型、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奥林匹克运动全球治理的背景下,奥运会对举办地的城市化、国际化、产业发展影响深远。奥运城市的发展历程可分为3 个阶段:奥运城市发展理念萌芽阶段,国际奥委会对“奥运城市”概念的认识转变阶段,奥运会举办地城市化的综合效益产生阶段。

1)奥运城市发展理念萌芽阶段。现代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发展的影响得益于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他提出了奥运会理念、仪式、赛事和场馆建设融为一体的现代奥运会发展思路。1908 年伦敦奥运会新建的“白城体育馆”成为现代奥运史上标志性的建筑物。1910年国际奥委会制定了“现代奥林匹亚”的“奥运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奥运会与运动、文化和艺术融合发展。顾拜旦于1928 年在瑞士洛桑提出了举办城市应以奥运会为契机建设大规模的体育场馆,促进城市商业发展的理念[10]。在欧洲一些国家发展工业的背景下,该理念促进举办城市以建设体育场馆等方式加速城市产业的发展,并带动了举办国政府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关注。在顾拜旦的推崇下,奥运城市形成了以大规模体育场馆建设促进城市发展的理念。

表2 现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发展历程

2)国际奥委会对“奥运城市”概念的认识转变阶段。1908—1960 年期间奥运会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举办城市体育设施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在此期间奥运会举办城市多是欧美国家,奥运会举办城市建设的理念与这些城市发展理念相一致。奥运场馆建设受希腊风格和古罗马风格建筑的影响,1972 年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基拉宁提出,应创建具有奥运会特色和举办城市特点的体育建筑,同时,奥运会举办城市不应过多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城市建设。1970 年后,国际奥委会提出了较为保守的举办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奥运会应与世界环保理念相一致,制定促进举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筹办规划。

3)奥运会举办地城市化的综合效益产生阶段。在萨马兰奇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引入《奥林匹克赞助计划》,且实现盈利。奥运会成为对举办城市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产业,世界各国争相承办、竞争激烈。例如,澳大利亚悉尼申办奥运会可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悉尼用了近20 年才获得奥运会举办权。从奥运会的短期效应来看,国际奥委会和举办城市共同完成一届奥运会,更为重要的是长期效应(如图1 所示),对奥运城市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建设的体育场馆、奥运村、官员村、媒体村、主媒体中心、国际广播中心将会成为举办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间接影响是交通基础设施、住宿与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娱乐文化设施及其他设施的建设都将通过奥运会扩大规模,对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经济发展等方面将产生发散性的后效应。

图1 奥运会举办地城市化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3 奥运产业驱动现代奥运会举办地的城市化发展

奥运产业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核心,与奥运会相关的体育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1984 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实施“TOP 计划”以来,推动了奥运会本体产业和奥运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相关研究显示,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1988 年汉城奥运会、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 年悉尼奥运会分别为当地创造了2.3 亿美元、1.6 亿美元、5.4 亿美元和4.5 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1]。一方面,通过奥运会赞助、奥运会赛事的电视转播、奥运会现场的商业性文化活动、奥运会展、奥运会门票销售、奥运特许商品、奥运会知识产权转让等形成了奥运会本体产业[12];另一方面,奥运城市旅游、文娱表演业等相关产业也得到发展。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在奥运会举办地城市化过程中,奥运城市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整体效益也随之发展,呈现经济规模扩大化、产业结构优化和整体效益提升的特征。由此,奥运会本体产业是产业体系,奥运城市的相关产业对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具有发散性的刺激效应。具体体现如下。

1)城市基础设施增加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从长期效应来看,通过奥运会促进举办城市的体育场馆等公共活动空间、交通设施等增加,且出现数量聚集性增长、功能融合和服务面广的特征。这类公共设施的数量增多、建设规模加大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而其使用率越高建设成本就越低。更为重要的是,奥运会带动的旅游等服务业体现了“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国际奥委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全年巴西共接待外国游客660万人,比前一年增加了4.8%,旅游业在2016 的收入总额为 62 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 6.2%[13]。

2)非体育领域产业集群产生的外部效益剧增。从产业集群角度来看,奥运会能给诸多产业的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世界各国和举办国的企业在争相把握奥运会带来的发展契机。如图2 所示,从1964 年至2012年期间奥运城市投资总额可见,自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到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城市投资额明显增加。尤其是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投资总额在历届奥运会中最高,且是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的 32 倍[14],可见,因奥运会的举办,来自非体育领域的外部产业集群对奥运城市产生的外部效益剧增。

图2 1964—2016 年夏季奥运会直接投资情况

3)促进奥运城市劳动力就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而奥运会又带动了商品贸易、会展业等业态由举办国向全球发展。这就更加彰显了体育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形成的新业态能够促进举办城市更多人就业。尤其举办奥运会是一个需要申办、筹办和赛后发掘“奥运遗产”的近20 年的漫长过程,将带动服务业规模扩大和提质升级,例如,30 多年前的汉城奥运会在建筑业就新增了30 万个就业岗位[15]。里约奥运会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里约奥运会新增就业岗位工资总额占里约经济增长的82%[16]。由此可见,奥运会的举办对奥运城市的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4 城市建设规划驱动奥运会举办地的城市化进程

奥运会的申办、筹办和赛后场馆使用的全过程会融入城市建设规划中,一座城市在申办奥运会时要依据城市基础设施提出符合奥运会举办条件和适合举办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特点和赛后发展的整体规划,在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后需要逐步实施。在城市建设规划的驱动下,奥运会成了促进举办地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性契机。例如,2012 年奥运会举办城市——伦敦在2004 年制定了《伦敦规划》。该规划以打造世界级“奥运公园”及其配套设施,以及将斯特拉特福德打造成为全球性交通枢纽为核心任务,在此基础上建设奥运场馆等设施。此外,还开发了伦敦中心与斯特拉特福德东部之间(伦敦东)的一大片工业废弃地[17],以加强伦敦的建设。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奥运会是具有体育属性、聚众特点的一次性社会特殊活动。促进举办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所有奥运城市建设的目标[18]。本文从直接相关、主要间接相关和次要间接相关3 个层次分析奥运会促进举办地城市化进程的要素:1)从举办城市需求角度而言,为了举办奥运会,建设体育场馆、奥运村、官员村和媒体村等是举办城市最直接相关的需求。对此类建筑物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布局、赛时功能、赛后利用等均需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统筹安排,交通和旅游等配套设施建设是主要间接相关需求,以及将举办城市文化特点和奥运会主题元素融入奥运会“硬件设施”和相关活动中是次要间接相关需求。2)从奥运会促进举办地城市化进程来看,可将与奥运会相关的主要建筑物分为体育场地及设施、综合型建筑物、住宅楼和办公楼。这类建筑物作为奥运会赛事保障的组成部分,是历届奥运会举办国在举办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点。而机场服务、酒店服务、医疗服务等作为奥运会赛事服务中的非体育服务,通过服务奥运会能实现提质升级,为奥运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基础。由于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举办城市的自然环境要求不断提高,奥运城市在筹备奥运会的过程中对城市环境、旅游景点等的环保问题也在加大治理力度。同时,在公园、广场、道路等公共活动空间中也会增加奥运会元素,奥运会成了促进城市“再生”的一次契机[19]。3)从奥运会对奥运城市的影响来看,体育与娱乐设施的增加,会议的增多,房地产业的发展及商业投资的增加是最为直接的效益,并贯穿于奥运会的赛前、赛时和赛后全过程。为筹备奥运会而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建成的生态环境、建成的城市地标建筑等也是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的影响。显然,由于奥运会举办城市举办奥运会产生的相关需求与举办地城市化进程高度相关,所以奥运会举办地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更新”会促进举办地的城市化进程(见表3)。

表3 奥运会举办地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5 奥运城市“遗产”的发掘与传承

“奥运遗产”主要包括奥运会有助于举办国的人民、城市或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举办城市对“奥运遗产”的关注度在逐渐提升。例如,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及伦敦政府围绕2012 年伦敦奥运会的“遗产”传承分别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英国政府建设以奥运公园、提升国家全球地位、促进城市“再生”、服务周边国家或地区等制定“遗产”规划。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以“打造体育强国”“激励年轻人”为主题制定了《赛后遗产振兴计划》。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英国代表团获得27 枚金牌,而2012 年伦敦奥运会“打造体育强国”的“遗产计划”是主要原因。伦敦政府围绕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就业、志愿服务等提出《文化遗产承诺》的发展计划[20]。显然,“奥运遗产”的发掘和传承已成为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2020 议程:奥运会新规范》中将“奥运遗产计划”作为评估奥运会申办城市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以下7 个方面。

1)体育组织的发展。体育组织的发展被视为体育社会化的重要体现,一座城市以举办奥运会来带动举办城市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的发展,例如,全国性或地方性体育社会组织、商业性体育组织等,这些体育组织以不同方式参与奥运会筹办,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提升其自治能力,并可持续地致力于提高举办城市居民体育参与率,可成为奥运会举办国实施惠民政策的组织纽带,由此体现奥运会举办国的体育治理优势,这将为奥运会后期继续为举办城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2)体育促进社会发展。奥运会的聚众和发散效应将引起城市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有关民众日常生活的社会存在的全新变化。尤其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奥运会的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生态文明等理念与城市发展理念相一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是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效应的“文化遗产”。

3)大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创新。奥运会引领民众参与健身活动是历届奥运城市都曾提出的理念。例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提出“全民健身与北京奥运”的理念[21],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以奥运会为主题的全民健身活动。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训练场馆均设在北京相关高等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北京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及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北京大学生及北京市居民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和北京市的各单位举办体育活动提供了现代化的一流体育场馆及设施,既解决了赛后体育场馆利用的难题,也丰富了我国“奥运遗产”的内涵。再如,2012 年伦敦奥运会以社区为中心,以青少年体育组织为纽带,提出了《社区体育激活计划》[22],通过大众体育活动发挥“奥运遗产”的作用[23]。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北京2022 年冬奥会组委会和北京市政府等都将“绿色奥运”理念贯穿北京2022 年冬奥会全过程,以充分考虑奥运会后更有利于开展多样化的冰雪运动、拓宽冰雪运动资源的供给渠道为原则,集约性地完善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冰雪运动场地及配套设施。

4)文化与创新产业。奥运会是以体育为载体的文化体育活动,赛前、赛时和赛后均会有各类会展、论坛等文化活动,尤其是赛后对举办城市的多元文化融合、文化传承等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现代奥运会也成了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契机,新能源设备成为奥运场馆建设的创新元素,VR 技术已融入到赛事文化活动中,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更是赛事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文化创意贯穿于奥运会场馆建设、景观设置、奥运会标志设计之中,等等。

5)城市发展。奥运会新建场馆及设施的赛后利用是国际奥委会评价奥运城市长期规划的重要指标,奥运场馆、办公楼、媒体中心等将是奥运会后为举办城市后续发展留下的重要“遗产”。尤其是这些基础设施冠以奥运会的文化符号后,可成为具有奥运文化象征的城市地标性建筑。

6)环境保护。对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来说,奥运会是对其进行翻新、维修、完善和美化的契机,尤其是基于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环保的要求,城市污水处理、道路两侧绿化、公园广场与体育场馆建设中使用节能型材料是环保理念的体现,也是赛后为奥运城市发展留下的“遗产”。

7)经济价值与全球知名度。奥运会后期举办城市的经济产值会出现增长[24],主要源于奥运会为举办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集中建设的契机。此外,奥运会的全球知名度与经济价值对于举办城市的文化、互联网等相关产业在赛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5]。

6 对北京2022 年冬奥会举办地的塑造与建设路径的启示

北京将成为全球第一座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无论从北京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而言,还是从北京2022 年冬奥会将为北京乃至周边城市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机遇的角度,体育促进城市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图3 所示,可持续发展理念全方位贯穿于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乃至全球奥林匹克运动的治理中,本文借鉴往届冬奥会举办城市的有关经验,认为应从增强国际影响力、完善城市设施、提升冰雪运动竞技水平、传承“冰雪文化遗产”4 个维度促进奥运城市发展。

6.1 贯彻中国新发展理念,增强中国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提出2035 年建成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在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要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26],以国家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27],彰显中国体育的新发展理念。2020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要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28]。同时,国际奥委会的《奥林匹克 2020 议程》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从保护环境和可再生资源延展到多个方面。由此,北京2022 年冬奥会也要将以上理念融入到冬奥场馆建设、赛事组织建设、赛会服务等各个方面。

图3 将北京塑造为奥运城市的路径

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治理是提升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举办北京2022 年冬奥会向世界展现中国体育治理成就。在国际经济、文化等多元化的背景下,北京2022 年冬奥会的举办将对提升中国在国际体坛中的影响力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把握2022 年冬奥会契机,促进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作为北京2022 年冬奥会的办赛理念。将建设集约型场馆设施、向全球共享赛事成果、实现开放的交流及廉洁制度贯穿至北京2022 年冬奥会筹办工作全过程。联合国于2018 年12 月3 日将“体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列为《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第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鼓励各成员国将体育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包容性和谐发展,其核心理念是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奥委会也提出了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措施,包括传承赛事“遗产”等。显然,联合国、国际奥委会的理念与中国政府的奥林匹克运动治理理念高度契合。

6.2 以奥运会的改革措施塑造奥运城市,促进北京的城市建设

国际奥委会公布的《奥林匹克2020 议程:奥运会新规范》中提出的奥运城市体育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以简化申办程序和申办城市的风险评估来减少申办成本、奥运会可持续发展、减少奥运会运行与管理成本、奥林匹克运动合作伙伴效益最大化。在北京2022 年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北京的城市建设已不再仅局限于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是从全面、立体化和赛后效益的角度将北京塑造为奥运城市,促进北京地区的城市建设。

1)将北京塑造为奥运城市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具有全面提升的重要意义。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是我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北京2022 年冬奥会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优化配置区域资源、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要使“奥运城市”的建设在北京的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使奥运城市的建设促进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国家休闲运动旅游区”和“奥运新城”的建设。同时,以北京2022 年冬奥会为契机,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在2022 年冬奥会后转型升级,打造以健康服务、康养、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群”。

2)从城市“硬件设施”建设到“软件更新”实现立体式发展。北京2022 年冬奥会共计有25 个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分布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3 个赛区,场馆分布原则主要是2008 年北京奥运会11 个“遗产性场馆”可直接使用,北京中心城区其他场馆可再循环使用[29]。在北京2022 年冬奥会场馆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同步推进交通路网、通信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要将普及青少年冰雪运动、塑造中国在国际体坛的国家形象、融入高科技作为重点工作。体育运动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性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北京冬奥场馆建设过程中,应当围绕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青少年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及冰雪运动教育功能来增强冬奥场馆及设施的适用性。

3)将北京塑造为奥运城市要从筹办、赛时和赛后全过程规划赛后效益。北京2022 年冬奥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围绕冬奥场馆的可持续使用、低碳理念的可持续实行及冬奥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促进2022年冬奥会产生赛后效益。北京2022 年冬奥会组委会充分考虑了赛后在交通一体化、环境联防联治、产业互融互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延庆赛区新建的奥运村将对赛后延庆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奠定“硬件设施”基础,发挥奥运村的赛后效益。再如,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发布的《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旨在倡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将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体系及低碳管理核算标准作为北京2022 年冬奥会低碳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以此使北京2022 年冬奥会成为中国展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重要窗口。

6.3 补短板、强弱项,提高中国竞技冰雪运动项目成绩

自中国运动员杨扬获得冬奥会金牌以来,我国冰雪运动项目竞技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等项目已跻身世界顶级水平,截至2018 年平昌冬奥会,我国运动员共获得62 枚冬奥会奖牌。我国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的发展还不平衡、整体参赛水平还不高、冰雪运动教练团队还有待强化、冰雪运动项目训练器材与运动装备等科技含量还有待提高、中国冬季运动项目单项体育协会在冰雪运动项目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中的地位有待提高,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北京2022 年冬奥会竞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北京2022 年冬奥会是以奥运健儿参赛的表现来传播正能量的,北京2022 年冬奥会在体育人文素养和奥林匹克精神方面产生的后效益不可估量。

北京2022 年冬奥会是我国冰雪运动项目竞技水平提升的历史机遇期。为了补齐我国竞技冰雪运动项目的短板,国家体育总局采取以国际合作、科技攻关、对标国际标准等方式,促进我国备战冬奥竞赛项目的竞技成绩提高。2018 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2022 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实施纲要》《2022 年北京冬奥会参赛服务保障工作计划》等。这一系列文件围绕北京冬奥会训练和参赛工作构建了全过程制度保障。当前,一方面,对于短道速滑等冰上项目而言,要了解2018 年平昌冬奥会各竞赛项目的竞争格局和我国备战与参赛的不足,制定我国冰上项目备战策略。2018 年平昌冬奥会闭幕至2021 年刚3 年多,我国短道速滑项目应构建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立体式备战体系,包括:对冬奥会各参赛国的参赛形势研判、中国冬季运动项目体育组织的人才培养、中国冰雪运动项目重点运动员的训练与新运动员的培养、科技助力冬奥备战等,以此带动中国滑冰项目发展[30]。另一方面,就雪上项目而言,以空中技巧项目为主,采取立体化备战策略;其他弱项继续采取跨项和跨界选材,增加参赛运动员的数量规模,以创新求突破。雪上项目是我国冰雪运动的短板,运动员后备力量不足并缺少大赛经验,在“北京冬奥周期”,备战应突出空中技巧项目,进一步巩固参赛运动队的优势,且增强冲击冬奥金牌的竞技实力。对于其他雪上项目,要敢于跨界选材、创新训练模式。同时,用于备战北京2022 年冬奥会的科技产品将在北京2022 年冬奥会之后转向应用于全民健身服务领域,将成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也将是有助于促进北京2022 年冬奥会后奥运城市建设的重要遗产。

6.4 延伸中国冰雪运动产业链,传承北京的冰雪运动文化遗产

随着冰雪运动与旅游、互联网、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2017 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已达3 976 亿元,2020 年冰雪产业总体规模达到6 000 亿元[31]。从奥运产业发展形势来看,如果要通过北京2022 年冬奥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冰雪产业发展,那么我国冰雪运动场地与器材及设施等“硬件”就要提质升级,逐步形成由冰雪运动休闲业、冰雪运动竞赛表演业、青少年冰雪运动培训业构成的产业链。

1)加强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冰雪运动休闲业发展。据北京2022 年冬奥会组委会的公告可知,北京2022 年冬奥会有8 个新建场馆、5 个改造场馆、1个临建场馆、25 项配套基础设施(含交通项目7 项、水利项目4 项、市政项目14 项)和3 项其他配套设施项目,共计42 个“冬奥工程”项目已于2018 年底开工建设。北京2022 年冬奥会期间,要将张家口崇礼区、北京延庆区打造成特色冰雪运动休闲产业区域,2017 年冬季和2018 年冬季,前往崇礼区的滑雪者达到130万人次,比2016 年增长近30%[32],冰雪运动休闲产业就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冰雪运动与旅游、体育特色小镇、城市体育综合体等相结合的多样化需求为主,因此,在商业、住宿、餐饮、旅游等方面要逐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由此,还要培育一批具有“冬奥符号”的企业,在赛后围绕冰雪运动培训、冰雪体育赛事、冰雪场馆服务等实现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促进冰雪运动竞赛表演业发展。现阶段,我国冰雪体育赛事主要分为专业竞技类赛事和大众娱乐类赛事。2017 年中国举办了76 项专业性竞技类赛事和120 项大众娱乐类赛事,其中不乏顶级职业联赛[33]。而且《北京市“十三五”体育发展规划》也提出了积极举办精品冰雪赛事,引进高水平国际冰雪赛事,打造“冰球名片”,以及积极培育“一区一品”区级冰雪活动,开展冰雪嘉年华和群众冰雪健身体验活动[34]。北京2022 年冬奥会应使冰雪体育赛事与文娱表演业实现融合发展,从而促进冰雪运动竞赛表演业的发展。

3)以奥运健儿的“榜样效应”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北京2022 年冬奥会也将是一堂生动的“冰雪运动课”,中国的冬奥健儿对普及冰雪运动项目将具有“榜样效应”。北京申办冬奥会时提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2018 年5 月《“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 年)》颁布实施。由此,应进一步提升北京地区冰雪运动培训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冰雪运动场馆设施条件、保障冰雪运动培训质量和冰雪运动场地安全等。在京津冀区域的中小学实施《冰雪运动文明观赛等文化普及计划》,创建“冰雪运动特色学校”、校外冰雪运动活动中心和青少年冰雪运动俱乐部等,向青少年普及北京2022 年冬奥会知识,以此实现赛后对北京2022 年冬奥会的“冰雪文化遗产”的传承。

7 结束语

奥运城市是现代奥运会的举办主体,奥运会的举办对奥运城市的城市建设规划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奥运场馆及设施的赛后可持续使用、“奥运遗产”的充分发掘等也与奥运城市的城市建设规划息息相关。北京2022 年冬奥会将是中国与各参赛国分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发展成就的契机,将北京塑造为奥运城市是北京2022 年冬奥会赛后效益的重要体现。因此,在中国2035 年建成“体育强国”的背景下,借鉴国际上奥运城市建设的有益经验,把握北京2022 年冬奥会契机,增强中国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提高中国冰雪运动项目的竞技成绩、促进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和北京的城市建设、传承北京的冰雪运动文化遗产,以及促进中国冰雪运动的普及与冰雪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国际奥委会冰雪北京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曾担任过1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雅克·罗格逝世,享年79岁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