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后早期血脂及近期心血管事件的临床效果
2021-04-09孟昭斌
孟昭斌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山东聊城 25200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一种,患者病情较为严重,病死率与致残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将冠状动脉介入作为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冠状动脉介入的方法,同时也可能造成患者血管堵塞以及血管损伤,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的加重,影响治疗效果的进一步实现。该文分析2016年8 月—2018 年12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阿托伐他汀药物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72 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实施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冠脉介入后患者阿托伐他汀药物用量的不同,将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36 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 17 例;年龄 41~73 岁,平均年龄(55.23±2.06)岁;病程最长为 11 年,最短 1 年,平均(5.46±1.23)年。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 18 例,女性 18 例;年龄均 42~72 岁,平均年龄(54.98±2.32)岁;患者病程介于 1~10 年区间内,平均(5.39±1.31)年。研究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对该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并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的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该次研究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发病12 h 内接受股动脉或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手术开始之前所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国药准字H20173209)300 mg,嚼服,及负荷量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123301)300 mg,口服,手术完成以后,患者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药物,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1]。经药物服用无禁忌证患者,在住院当天同时使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国药准字J20063979);对照组以中强度药量为主,用药20 mg/d,研究组高强度用药,用药40 mg/d。两组患者药物均在睡前服用,连续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记录和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7 d 后的低密度脂蛋白(LDC-C)、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血脂数据指标,同时记录患者治疗1 个月时间内的心血管事件如急性严重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急性心衰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
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LDC-C、hs-CRP、总胆固醇、HDL-C 等早期血脂水平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 LDC-C、总胆固醇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HDL-C 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早期各项血脂指标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various blood lipid indexes in the early stage after treatment(±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早期各项血脂指标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various blood lipid indexes in the early stage after treatment(±s)
组别 LDC-C(mmol/L)总胆固醇(mmol/L)HDL-C(mmol/L)hs-CRP(mg/L)研究组(n=36)对照组(n=36)t 值P 值1.61±0.63 2.46±1.02 4.254<0.001 2.83±0.36 3.62±0.44 8.338<0.001 0.93±0.12 0.95±0.15 0.625 0.534 6.11±1.04 6.09±1.06 0.081 0.936
2.2 两组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经治疗,研究组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rec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3 讨论
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工作中,虽然手术有疗效显著等特点,但是手术造成的创伤有一定的几率导致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的加剧,导致病情的进一步进展与恶化[2]。因此,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需采取有效的治疗及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的恢复[3]。
在该次研究中发现,接受了高强度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有所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指标与接受中强度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指标分别是(1.61±0.63)mmol/L、(2.83±0.36)mmol/L 及(2.46±1.02)mmol/L、(3.62±0.44)mmol/L(P<0.05),而其他血脂指标如HDL-C、hs-CRP 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变化,但两组患者治疗后数据间的对比无显著差异。除此之外,接受了高强度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的研究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衰以及再发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仅为2.78%低于对照组19.44%(P<0.05)。由此可见阿托伐他汀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该次实验研究与临床医学界的研究结论相似,曾凡超[4]的研究结论为:接受了高强度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的高强度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有所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指标与接受中强度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的中强度组患者相比差异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指标分别是 (1.69±0.57)mmol/L、(2.89±0.44)mmol/L 及 (2.41 ±0.61)mmol/L、(3.71 ±0.49)mmol/L (P <0.05),而其他血脂指标如 HDL-C、hs-CRP 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变化,但两组患者治疗后数据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接受了高强度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的高强度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衰以及再发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仅为5.56%,中强度组是 35.29%(P<0.05)。
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与hs-CRP 等炎症因子有一定的关系,患者hs-CRP、PCT 水平的变化,能反映出其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对于临床相对应治疗方法的提出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依据[4]。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虽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有疗效确切及起效快的优势,但是手术带来的创伤等也会进一步造成患者血管的损伤以及血管堵塞,对于患者的预后不利[5]。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还需要进行抗炎和降血脂治疗[6]。阿托伐他汀有良好的降血脂、抗炎以及改善心肌灌注效果[7]。经研究发现,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的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LDC-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血脂数据指标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且针对阿托伐他汀药物的高强度使用,以40 mg/d 的药物使用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水平,有效改善患者体内的脂类代谢水平,稳定斑块,对于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水平有重要的积极作用[8]。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