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2 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影响多因素分析及硫辛酸干预机制研究
2021-04-09张光民王宝苹
张光民,王宝苹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1500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种全世界公认的主要健康问题,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第三大慢性疾病。糖尿病已发展成为21 世纪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 其中2 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常见于35~40 岁之后,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糖尿病中较为常见,起病较为缓慢且较为隐匿,随着病情的发展,神经病变逐渐加重且不易逆转[3-4]。 为降低2型糖尿病周围病变的发生,对2 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临床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但是,对老年2 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影响多因素分析及硫辛酸干预机制研究较少[5]。因此,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期间该研究中以310例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象,探讨老年2 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影响多因素分析及硫辛酸干预机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共310 例作为对象,按照是否有神经病变发生进行分组,无神经病变做为对照组,发生神经病变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109例 ,男 68 例,女 41 例;年龄 48~80 岁,平均(67.57±5.33)岁;病程 3~10 年,平均(5.31±2.31)年;体质量指数20~28 kg/m2,平均(23.89±1.99)kg/m2。 观察组 201 例,男103 例,女 98 例;年龄 47~82 岁,平均(70.12±5.78)岁;病程 5~11 年,平均(8.53±2.00)年;体质量指数 21~26 kg/m2,平均(24.78±0.6)kg/m2。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照美国2010 年糖尿病指南标准诊断[5]为糖尿病,确认为2 型糖尿病者;②均进行四肢肌电图[6]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病变,具有可配合研究的认知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③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自愿参与该次研究且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不愿意合作或资料不完整者;②属于Ⅰ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患者;③合并心、脑、肝、肾等严重疾病或因手术、维生素B12缺乏等其他原因导致神经病变者。
1.3 方法
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2 型糖尿病患者的信息,从患者的病例以及结合家属中获取基本信息,明确两组患者的病史、病程、年龄、体重、性别、腰围、臀围等,自行计算体质指数(BMI),询问家属患者是否有吸烟史或高血压史等。另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采用型号为Hi tachi 76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血脂,包括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空腹血糖(FPG),并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检测,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荧光法[7-8]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胰岛素(FINS),并通过计算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mIU/L)×空腹血糖(mmol/L)/22.5[9]。
观察组采用硫辛酸干预治疗。选取0.45 ga-硫辛酸(国药准字:H20059737),加入 250 mL 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30 min 左右,1 次/d,持续治疗15 d。
1.4 观察指标
①基本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腰臀比、SBP、DBP、BMI 进行分析;②生化指标:对两组血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红蛋白和空腹胰岛素、餐后2 h 血糖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进行分析;③多因素分析:对基本资料及生化指标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分析;④干预前后TSS 评分:对采用硫辛酸干预前后对患者疼痛、麻木、烧灼感、感觉异常4 个方面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患者的性别、BM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病程、腰臀比、SBP、DB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分析()
表1 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分析()
因素 观察组(n=201) 对照组(n=109) t 值 P 值年龄(岁)性别(男/女)病程(年)腰臀比(WHR)SBP(mmHg)DBP(mmHg)BMI(kg/m2)70.12±5.78 103/98 8.53±3.97 086±0.09 149.32±19.24 91.13±12.98 24.78±2.6 67.57±5.33 68/41 5.31±4.68 0.87±0.08 137.19±19.21 81.25±9.97 23.89±1.99 4.362 3.547 4.698 5.320 5.217 6.359 1.329 0.039 0.060 0.035 0.029 0.030 0.015 0.205
2.2 生化指标
HDL、LDL、2 hPG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G、FINS、HOMA-IR、HbA1c、TG、T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生化指标对比分析()
表2 两组生化指标对比分析()
因素 观察组 对照组 t 值 P 值FPG(mmol/L)2 hPG(mmol/L)FINS(mmol/L)HOMA-IR HbA1c(%)TG(mmol/L)TC(mmol/L)HDL(mmol/L)LDL(mmol/L)11.36±2.57 8.52±0.42 8.89±4.32 1.32±0.77 9.92±2.21 1.98±1.20 6.59±2.35 1.32±0.45 2.16±0.81 8.76±2.35 10.21±0.45 10.42±6.47 1.02±0.42 7.10±1.85 1.29±1.01 4.86±1.31 1.31±0.37 2.43±0.79 7.324 0.853 7.212 6.616 6.016 9.066 9.311 0.687 0.496<0.001 1.096 0.002 0.005 0.018<0.001<0.001 0.987 0.675
2.3 神经病变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经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病程、既往高血压史、吸烟史、FPG、高 TG 以及 HbA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神经病变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n(%)]
2.4 干预前后TSS 评分
干预后疼痛、麻木、烧灼感、感觉异常各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 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 TSS 评分对比[(),分]
表 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 TSS 评分对比[(),分]
时间 疼痛 麻木 烧灼感 感觉异常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2.65±0.42 1.63±0.19 6.354 0.017 3.03±0.43 1.85±0.35 5.364 0.021 2.74±0.31 1.78±0.21 7.214 0.005 2.93±0.25 1.89±0.31 7.365 0.003
3 讨论
2 型糖尿病是多种病因所引起,主要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主要是胰岛素作用出现异常[10]。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能力并未完全丧生并伴有胰岛素抵抗。 并且,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1]。 为降低2型糖尿病周围病变的发生,对2 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临床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该研究中,患者的年龄、病程、腰臀比、SBP、DBP、FPG、FINS、HOMA-IR、HbA1c、TG、TC均能够导致神经病变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表明[12]:2 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的机制较为复杂,并不是单一因素所导致,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SBP、DBP、FPG、FINS、HOMA-IR 等,共同作用下导致代谢紊乱,氧化、抗氧化系统出现异常等,从而导致神经病变的发生。 而经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病程、既往高血压史、吸烟史、FPG、高TG 以及HbAlc,是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病程的延长神经病变组织的发生的危险性逐渐增加,若是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神经血管屏障的破坏而发生神经组织自身免疫性损伤情况的发生,进而增加神经病变的发生;同时,吸烟、高血压及TG 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并引起血游离脂酸水平的升高,导致氧化应激反应增加,炎性因子的分泌增加,进而导致神经病变的风险增加[13]。 该研究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显示,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病程、既往高血压史、吸烟史、FPG、高TG 以及HbAlc,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介入治疗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管病变患者预后。
既往研究表明[14]:2 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病情较为漫长,会连累到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自主神经,临床上特征主要为肢体疼痛、麻木、灼热、感觉减退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其发病机制可能是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和免疫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多导致的结果。 其中,氧化应激是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共同土壤。 因此抗氧化剂在2 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常规的抗氧化剂治疗临床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需要寻找抗氧化作用更下显著的药物,而硫辛酸是在已知天然抗氧化剂中,效果最明显的一种。 临床研究表明:硫辛酸是丙酮酸脱氢酶和a 酮戊二酸脱氢酶以及线粒体酶复合体中的辅酶,能够清除自由基和螯合金属离子,再生维生素E、谷胱甘肽等其他抗氧化剂,通过抑制神经的氧化应激状态而增加神经营养血管的血流量,从而加快神经传导速度,使得各物质恢复正常,包括神经肽r、神经营养因子等,同时,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并增加神经Na+、K+等酶活性,从而发挥作用,改善神经病变的症状[15]。 该研究中,干预后疼痛、麻木、烧灼感、感觉异常各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说明采用硫辛酸干预后能够明显改善症状。
综上所述,患者的年龄、病程、既往高血压史、吸烟史、FPG、高TG 以及HbAlc 是老年2 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且通过硫辛酸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症状,其干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调节神经传导速度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