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师共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1-04-09冯博华林映山彭柳芬

科技视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育指标体系教学效果

冯博华 阮 萍 王 波 林映山 彭柳芬

(1.广东药科大学<医药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62;3.广州康琼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00)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敏锐思维的重要途径,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落到实处,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和特色化建设。 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以医用X 线机与CT 成像设备为代表的课程群,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全方位、多层级、有目标地评价“三师共育”教学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效果。

1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建设基础

1.1 “三师共育”实践教学模式概况

医用X 线机与CT 成像设备课程培养模式改革,采用“三师共育”教学模式分三步进行:前期为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内容展示;中期为应用知识了解及设备实验演练;后期为实地参观和实践。授课团队采取“三师”师资配置,即:教师+技师+工程师。 采用课堂教学与医院/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此种模式对教学效果考核提出新的要求,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思想,引入“情感认知”元素,构建新型评价指标体系。

1.2 以“教学情感认知”为价值导向

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 中提出情感分级认知,根据其观点,把大脑看作由很多不同的“资源”组成的统一体,不同的资源控制和影响人类思想,从而来解释人类的一些精神活动(如开心、愤怒、学习或思考)。根据人类精神活动做出的反应进行分级:本能反应、后天反应、沉思(有意思考)、反思、自我反思和自我意识情感,从低层向高级逐渐“升华”。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及学习过程中,思维和意识都按着明斯基的情感认知结构从底层向高级行走。由不同于专任教师视角的医技专家和工程师进行经验式授课,更能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知、认知及情感上的认同,更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给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与求知欲。

情感认知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是聚合性与发散性的统一;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 这些充分展现在当代学生的思维特点上, 身处信息时代,受多元文化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目的明确但又自觉性不够,能“一心一意”为兴趣坚持但又难以产生兴趣,随意多变有时又莫名地过分执着。因此,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抓住学生目标明确、对新事物领悟力强和坚持自己的目标这些情感认知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充分运用情感认知的感染作用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学习观,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提升学习效率。同时,充分考虑师生的情感特征,以“教学情感认知”为价值导向,选择教学质量的各项评价指标,比如“职业素养”“满意度”和“学习态度”等指标。

2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三师共育”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实践基于系-院间的紧密协作,专家进课堂,学生下医院。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针对课程新模式构建新型评价体系。

2.1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在基于情感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确定评价焦点的原则和“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具体做法,提高师生评价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可见”。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充分考虑各评价主体情感、意识、认知上的特点,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业成绩;第二,学生的认知变化;第三,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品质等所发生的变化和改进。 评价主体由学校、医院/企业(主要为医院和医疗器械企业等“见习”基地单位)、教师和学生等多中心共同组成,实现多中心评价主体的理解与共融,协同与合作,建立多中心评价主体合法参与的有序评价秩序, 推动评价系统的自我完善和提升,形成多维度的全方位评价。

2.2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基于“教师—学生—实习基地(医院/企业)”的三方互评机制,构建一个能够自主完善、主动适应实践教学环境变化的、推动实践教学评价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三方互评机制,即:学生评教师,学生评实习基地专家,教师评学生,实习基地专家评学生。 以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宗旨。多层次、多角度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根据不同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拓展有所侧重,评级主体权重也有所区分;同时加入教师反思、学生反思,以及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

2.3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契合专业及课程特点,通过文献法设立初始评价指标,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同时设定一级指标权重。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不断增加、修正和剔除指标,然后组织专家小组论证,形成如表1 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级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划分为5 个分值, 依次为非常满意5 分、满意4 分、一般3 分、不满意2 分、非常不满意1 分。

表1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多元评价体系是个系统工程,表1中设置的各评价指标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效果的量化措施。根据指标从整体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掌握程度,从发展的角度考查学生认知的变化、对知识掌握的过程和学习的态度来评判学生,更加全面、科学。 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最大可能地参与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即浸入式教学。 同时,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三师”进行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以此反馈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态度,肯定积极的做法,也反映需改进和完善的方面。 而学校也可以据此在和医院、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力,将专业、课程群建设得更加完善。

3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实施情况

通过“实践教学评价系统”来控制“教”与“学”的情感认知各个阶段,形成“教”者和“学”者的自我意识情感。

结合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设计相应项目,对“三师共育”模式及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进行在线调查和纸质调查反馈。 调查了2011~2015 级五个年级中学生、教师、实习基地专家三方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见习过程及考核的评价数据。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从以下方面阐述实践教学评价“促教”“促学”及教学效果反馈。

3.1 课程模式受到肯定,课程满意度大大提高

学生对课程和专业培养方案的主动了解意识增强。在学习课程之前主动了解课程计划和专业培养方案的学生逐年增加。学生肯定“三师共育”模式,对“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反映良好,肯定课程新模式的学生比率占83.54%。 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 “太短”,对学习内容越来越有兴趣,渴望更多参与到课程实践活动中,课程改革成效渐显,学生“越来越爱学”。

3.2 实践教学促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与实践能力正向相关。通过对五个年级学生考核成绩的数据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期末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有着较强的正向相关关系, 由此说明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其次,课程的班级平均成绩逐年上升,比如,2015 级比2014 级的平均成绩提高了近10%。 学生认为实习所积累的知识对理论知识学习有 “极大帮助”“有好处”的比率是88.61%,认为实习对解决专业学习中难题有帮助的比率是85.44%。 数据表明,学生注重实践场景的学习,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多加入实践教学的时长和内容。

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优秀。“三师”根据学生实际表现做出相应等级评价。实习基地的专家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设备基本操作和岗位胜任方面的评价百分之百“良好”以上,在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方面只有极个别学生评价较差。学生的实习报告水平得到提升,格式规范、内容清晰严谨,如实反映学习的心路历程。 评价数据表明,经过外派到医院或企业实习的学生, 六成以上能够相对独立地操作相应设备,实践技能得到极大提高。学生在创业创新竞赛等实践性领域的参与和发展比例也得到大幅提升。客观且科学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起到了极大的提高作用,严谨而细致的评价指标也使得学生更加认真对待,起到了“以评促学”的效果。

4 结语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量化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对新型教学模式下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公平、合理、科学、开放的评价体系能够探明“评价实施—结果反馈—教学改进+学习改进—效用生成”的过程性机理,将教育目标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达到与教学模式之间互相自我完善和提升。这里,“能力本位”中的“能力”并非具体的某一种能力,而是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系统化能力和KSA (knowledge 知识、skill 技能、ability 能力) 的综合。 在科学界定“教”与“学”效果评价内涵的基础上,从情感认知角度出发,分析课程模式和实践教学的特点,提出适应专业与课程模式、评价队伍、学习文化等方面的教学改进策略。加强教学顶层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挖掘学生潜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深入实施校企协同的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共育指标体系教学效果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